赵 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青黛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赵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目的观察青黛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 g/d口服,见效后维持1周,再逐渐减量至1.5 g/d;治疗组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基础上给予青黛散30 g/d,分3次服用。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镜下黏膜表现及组织学表现、疾病活动指数。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镜下黏膜改善情况、镜下组织学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青黛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够显著修复肠道黏膜。
青黛散;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其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及溃疡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UC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约11. 6/10万[1]。目前西医治疗UC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皮质内固醇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几类,其主要优点是短期缓解率高,但缺点是需要长期服用,疗效欠稳,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大[2]。而中医学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综合治疗的作用特点,对于UC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3-4]。本研究应用本院名老中医杜立阳自拟青黛散治疗UC患者30例,旨在观察青黛散对UC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肠镜下黏膜及镜下组织学表现、疾病活动指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UC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中医大肠湿热证型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5]。具以下主症+2项以上次症可诊为大肠湿热证。主症:①腹痛,腹泻,便黏液脓血;②舌质红,苔黄腻。次症:①肛门灼热;②里急后重;③身热、小便短赤;④口干口苦,口臭;⑤脉滑数。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证属大肠湿热证;②年龄为18~65岁;③严重程度属于轻、中度;④临床资料完整,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结肠克罗恩病;②有严重的肠道并发症,如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③病情较为严重属于急性暴发型;④对水杨酸类药物过敏;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⑥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
1.3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5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UC患者60例,均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并符合上述纳入排除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性别、病程及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4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艾迪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天津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联合青黛散(方药组成:青黛30 g、儿茶15 g、枯矾6 g、黄柏21 g、珍珠3 g等,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加工制成冲剂)治疗。艾迪莎4 g/d,分4次口服,见效后维持1周,再逐渐减量至1.5 g/d,分3次口服;青黛散冲剂每次10 g,3次/d,餐后温水冲服。对照组口服艾迪莎4 g/d,分4次口服,见效后维持1周,再逐渐减量至1.5 g/d,分3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用药期间均停用其他治疗肠病的药物,生活规律,调畅情志,饮食忌辛辣、咸酸、油腻等物,戒除烟酒。
1.5观察指标
1.5.1临床症状参照文献[6]中相关标准对UC患者主症及次症计分。主症:①腹泻,无记0分,腹泻≤4次/d记2分,腹泻5~7次/d记4分,腹泻≥8次/d记6分。②黏液脓血便,无记0分,黏液便、少量脓血记2分,脓血便为主记4分,全部为脓血便或便血记6分。③腹痛,无记0分,腹痛轻微、隐痛、偶发记2分;腹痛每日发作数次记4分,腹痛剧烈、反复发作记6分。次症: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发热、口干口苦、大便臭秽无记0分;有记1分。②食少纳呆无记0分,食量减少1/4记1分,食量减少1/3记2分,食量减少1/2记3分。注:舌脉不计分。
1.5.2肠镜下表现及病理分级标准按Baron-Connell-Jones分级法[7]对肠镜下黏膜表现进行分级。1级(0分):血管清晰,未见出血;2级(1分):轻度异常但未见出血;3级(2分):有中等程度接触性出血;4级(3分):有严重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5级(4分):有明显溃疡伴自发性出血。按Truelove-Richards分级法[8]对组织病理进行分级。1级(1分):无明显炎症,可能有慢性结构改变和小的淋巴细胞浸润灶,但无急性炎症;2级(2分):轻中度炎症,有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增多,但黏膜上皮完整;3级(3分):重度炎症,急慢性炎性细胞明显浸润,有隐窝脓肿、黏膜表层溃疡形成。
1.5.3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DAI计分方法参考文献[1],评价标准:总分为各项之和,≤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见表2。
表2 UC DAI计分方法
1.6疗效判定标准
1.6.1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标准[5]痊愈:中医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 70%而<89%;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而<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
1.6.2黏膜病变疗效评定标准[6]痊愈:肠镜复查黏膜溃疡形成瘢痕或计分为0分;显效:肠镜复查黏膜恢复程度减少2分以上;有效:肠镜复查黏膜恢复程度减少1分;无效:黏膜恶化或积分无变化者。
1.6.3组织病理学疗效评定标准[9]治疗后组织病理分级级数上升为加重,级数不变为无变化,级数下降为改善。
1.7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肠黏膜病变疗效比较2组肠镜下黏膜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肠黏膜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2组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黏膜组织病理学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治疗前后DAI比较治疗后8周,2组DAI计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6。
表6 2组治疗前后DAI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根据临床主要症状的不同,UC分属于中医学的“肠澼”“便血”“久痢”“休息痢”等范畴,多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病因所致。关于本病,中医学在几千年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医宗必读》曰:“至治法,须求何脏所伤,何脏受病,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感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景岳全书》谓:“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张仲景所运用清利的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通下的承气诸方,收涩的桃花汤、诃黎勒散、禹余粮丸,温化的理中汤、白通汤、四逆汤,治正虚邪恋、寒热错杂的乌梅丸等,至今广泛用于临床。
目前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及治法认识有多种,有学者认为本病是以阳虚为本,兼夹有湿、寒、热、痰、瘀等邪为患的肠道疾病,主张应以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10]。而部分学者则认为脾胃虚弱是UC发病之源,脾失健运致湿浊、水湿内阻,形成虚实寒热错杂的疾病特点,提出了以清补并用、收敛生肌的治则[11]。总而言之,UC中医病机多为气血邪毒凝滞于肠中,传导失司,气血壅滞,损伤脉络,血败肉腐,故便有脓血。发病之初或发作之时,邪实为主,有明显湿热之象,若失治,邪恋正虚、脏腑俱损,而成虚实夹杂证,下痢时发时止,迁延难愈[12]。《类证治裁·痢症》谓:“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因此,正虚邪实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故治疗中攻补兼施是用药的基本原则,临证时以寒热并用的思路指导用药常可取得良好效果[13]。
我院名老中医杜立阳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本病以胃肠湿热多见,病机为湿热内蕴,病程日久常兼有脾肾阳虚,认为在治疗上当以清热燥湿行气为其根本法则,同时配伍养血活血、温中收涩之品。在此理论基础上,并借鉴古方锡类散,总结出经验方“青黛散”。锡类散最早见于尤在泾《金匮翼》一书,主要成分为珍珠粉、冰片、青黛、牛黄,具有祛火解毒、托毒排脓、化腐生肌之功效[14]。而本方在锡类散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作出相应调整,加入枯矾、黄柏、儿茶等品,方中青黛善于清肠胃之热且解毒凉血;黄柏其味苦性寒,可清热燥湿,还可辅助君药,加强清热燥湿的功效;另取儿茶收湿生肌,枯矾收湿化腐,珍珠愈疡生肌,三药为伍,能加大止泻之力;并在方中配以温中之品,全方共奏愈疡化腐生肌止泻之功。现代研究表明,青黛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平滑肌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具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黄柏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抑制溃疡;儿茶具有抗痢疾杆菌及真菌、抑制肠蠕动及促进盲肠逆蠕动的作用;枯矾能抑制肠黏膜分泌而止泻;珍珠有较强的抗组胺和促进创口愈合的作用[15]。
本方在前期的基础实验中已证实青黛散可以有效对抗实验性UC[15],可明显抑制新斯的明所致小肠运动亢进[16],并且有对大鼠的抗炎和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呈现量效关系[17];同时,本方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局部黏膜组织损伤[18]。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是国内外公认的UC一线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有确切疗效[19]。在本研究中,笔者将青黛散联合美沙拉嗪作为治疗药物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从缓解症状、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镜下改变,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美沙拉嗪,症状缓解快,疗程短,且使用安全,因此本中药制剂临床治疗UC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条件限制,临床观察例数较少,且试验中未能设盲,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9
[2]刘果,刘大铭,孙慧怡,等. 溃结复发方加减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影响[J]. 中医杂志,2014,55(11):927-930
[3]谢晶日,李婷婷. 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IL-10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2014,42(1):53-55
[4]王新月.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优势与对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9):779-780
[5]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133
[7]邓长生,夏冰. 炎症性肠病[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7
[8]郑家驹. 炎症性肠病基础与临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14
[9]钟应强,朱兆华,幸连春.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J].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14-417
[10] 张久强,郑伟琴,张庆伟,等. 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探讨[J]. 中医杂志,2015,56(19):1641-1644
[11] 钱海华,杨光. 敛疡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4,29(12):1815-1817
[12] 叶柏,沈洪,陆乐,等. 清化活血敛疡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08,49(11):986-988
[13] 马祥雪,王凤云,唐旭东. 从寒热并用理论探讨慢性胃肠疾病的辨治[J]. 中医杂志,2015,56(24):2125-2127;2132
[14] 杨士伟,辛学知,刘钧宁,等. 锡类散栓治疗轻中度远端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J]. 中医杂志,2014,55(6):486-488
[15] 邹莉波,刘悦,吴琦,等. 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35(1):15-16
[16] 杜立阳,宗世群,刘悦,等. 青黛散对小鼠小肠运动的推进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37-338
[17] 杜立阳,刘悦,宗世群,等. 青黛散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4):456-457
[18] 杜立阳,邹莉波,宗世群,等. 青黛散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3):144-145
[19] 仝战旗,杨波,童新元,等.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172-176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9.016
R574.62
B
1008-8849(2016)29-3238-03
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