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丽,祝鑫瑜,章新根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北京 100011)
自拟少腹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疗效及对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影响
杨培丽,祝鑫瑜,章新根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北京 100011)
目的观察自拟少腹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疗效及对血清CA125、TNF-α、IL-8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少腹逐瘀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IL-8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后痛经症状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子宫体积大小、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痛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痛经治疗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均显著减小(P均<0.05),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NHP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自拟少腹逐瘀汤联合西药能够显著降低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缓解患者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
子宫腺肌病;痛经;少腹逐瘀汤
子宫腺肌病亦被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间质及腺体出现在子宫肌层而未扩散至浆膜层,是以经期延长、月经量多、重性痛经、子宫体积增大以及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1]。子宫腺肌病患者通常表现出渐进性加重的痛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2]。目前关于该病的治疗,单纯的西药保守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且临床疗效不甚满意,个别患者出现停药后容易反复[3]。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已逐渐应用在临床当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本研究观察了自拟少腹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符合《妇产科学》[4]中子宫腺肌病诊断标准和痛经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均为“寒凝血瘀证”,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患者经前或经行时下腹部疼痛,或者经行时疼痛逐渐加重,热敷后疼痛可缓解;患者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脉沉紧或弦涩、舌紫黯或出现瘀斑、大便稀;经色紫黯并混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可适当缓解。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子宫肌瘤或生殖系统肿瘤;盆腔感染;子宫增大超过2个月妊娠大小;精神疾病者;严重药物过敏史。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年龄23~47(35.5±6.8)岁;病程1~15(5.8±1.5)年;病情程度:轻度15例,中度23例,重度10例。观察组48例,年龄21~46(35.9±9.2)岁;病程1~13(5.7±1.9)年;病情程度:轻度14例,中度25例,重度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子宫腺肌病痛经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嘱患者规律生活并且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食物),注意经期卫生;给予孕三烯酮胶囊(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80020) 口服,2.5 mg/次,2次/周,第1次服药时间为月经第1天服用,3 d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少腹逐瘀汤,组方:五灵脂15 g、赤芍12 g、小茴香15 g、干姜10 g、延胡索12 g、丹参12 g、当归15 g、川芎12 g、蒲黄8 g、肉桂6 g;肾阳虚者加桑寄生10 g、仙灵脾8 g,脾虚者加白术10 g,上热者加莲心3 g、夏枯草6 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6 g。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500 mL,早晚服用。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血清CA125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TNF-α、IL-8水平测定采用免疫酶联法(ELISA)。②记录2组治疗前后痛经及中医证候症状评分。痛经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的“痛经病情程度评分”中的相关标准进行;中医证候症状评分内容包括:腹痛、经期、经量、血块等方面,上述症状中轻度记为1分,中记为2分,重为3分,具体评分方法参照文献[7]。③痛经疗效评定参考文献[8]方法评定。痊愈:患者治疗后腹痛及其余症状均消失,痛经积分为0分;显效:患者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积分≤治疗前积分的1/2;有效:患者治疗后腹痛有所减轻,患者治疗后痛经积分下降到治疗前积分的1/2~3/4;无效:患者腹痛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疗效按疗效指数判定[5]。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60%~90%;有效:疗效指数为30%~59%;无效:疗效指数<30%。④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盆腔B超检查,观察患者子宫三维径线,记录患者子宫体积的变化情况。⑤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9]评估,该评分工具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信度、效度、敏感度均较好的生活质量量表,主要包括6个维度以及38个项目组成。6个维度包括:疼痛、睡眠、精力、情感、身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得分越高,则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评分越低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2.12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痛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2.32组治疗后痛经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痛经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比较2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均显著减小(P均<0.05),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3 2组治疗后痛经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比较±s,cm3)
2.5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NHP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2.62组不良反应情况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子宫腺肌病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渐进性痛经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亦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其特征包括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诸多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与性激素异常、基底膜内陷以及妊娠分娩造成的炎症反应有关[10]。子宫腺肌病患者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化指标的异常,CA125是一种由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检测出来的能够被单克隆抗体OC125相结合的糖蛋白,95%的健康成年妇女血清CA125≤35 IU/mL,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血清CA125水平呈现显著增高。相关研究显示,当子宫内膜基底层的间质及腺体向下浸润生长时,能够引起组织结构破坏,导致患者循环中CA125含量水平显著增高,子宫组织结构破坏越严重,则患者CA125含量则越高,CA125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子宫腺肌病患者病情严重度以及预后[11]。TNF-α、IL-8是常见的炎症因子,该类因子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并且能够反映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组织结构破坏的程度以及病情严重程度[12]。TNF-α能够损害子宫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加重子宫基底膜的缺血损伤。IL-8则参与了异位内膜的黏附、免疫逃避及种植,最终引起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发展。目前,关于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治疗,临床中多采用西医中的抑制患者雌孕激素的疗法。本研究中的孕三烯酮作为中等强度的孕激素,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及孕激素功能,该药能够抑制患者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间质腺体数量减少,导致腺体细胞萎缩、发生蜕膜样变化,内质网扩张及线粒体肿胀,最终抑制子宫内膜以及细胞变性,经过该药治疗后患者月经量逐渐变少,且腹痛减轻,目前该药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保守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该药不良反应较多,患者存在一定耐受性问题,部分患者临床疗效仍不满意。
表5 2组治疗前后NHP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中医学中将该病归属于“痛经” “月经不调”“无子”等范畴,并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临床中的中医证型多以为寒凝血瘀者为多见。诸多中医学家认为其治疗策略应当采用祛瘀止痛、活血化瘀为主。鉴于该病的病机,本研究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该病,该方剂最早记载于古文献《医林改错》之中,具有化瘀止痛、温经散寒等功效,方剂由小茴香、延胡索、干姜、当归、丹参、蒲黄、五灵脂、川芎、赤芍、肉桂等组成,随证加减。方剂中丹参、川芎、赤芍、当归为君药,丹参及赤芍散瘀止痛、清热凉血,当归活血止痛、补血调经,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四种药物能够发挥养血调经、活血祛瘀之功效。五灵脂、蒲黄、延胡索为臣药,五灵脂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蒲黄行血祛瘀、收涩止血,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三者能够祛瘀止痛、通利血脉。干姜、小茴香、肉桂为佐药,肉桂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干姜回阳通脉、温中散寒,小茴香散下焦寒邪、温肝暖肾、理气止痛,三者联用发挥理气止痛、温经散寒之功效。全方剂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显示,少腹逐瘀汤在诸多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能取得显著的活血化瘀功效,又能显著抑制各种炎性因子的产生[13]。动物实验中亦证实少腹逐瘀汤能够显著抑制寒凝血瘀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因子、炎性递质等[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及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痛经治疗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均显著减小,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提示自拟少腹逐瘀汤联合西药能够显著降低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血清CA125、TNF-α、IL-8水平,缓解患者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
[1]许琳娜,张绍芬,胡卫国,等. 神经生长因子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血清和病灶内膜中的表达[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2(1):59-63
[2]杨舫,时丽媛,王清. 益坤内异丸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生存质量评价[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31(5):284-287
[3]任飞. 温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4]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69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60
[7]杜锋. 清热消癥方合化瘀止痛方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8]吴宁,孟宝丽,徐红,等. 复方内异宁联合针灸干预子宫腺肌病痛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30(9):48-50
[9]Tidermark J,Bergstrom G. Responsiveness of the EuroQol(EQ-5D) and the 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NHP)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J]. Qual Life Res,2007,16(2):321-330
[10] 汪玲莉. 子宫腺肌病痛经相关的炎性介质及相关临床特征分析[D].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4
[11] 廖英,王建超,郭英. 血清CA125与子宫腺肌病相关性的分析与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1(12):2347-2349
[12] 张丹焕. 加味辛桂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及对血清TNF-α、IL-8的影响[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3] 刘丹,池玉梅,邓海山,等. 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因子、炎性介质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9(3):249-253
[14] 张宏宇,谢雅革,蒋义伟,等.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运用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33(11):1623-1626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9.014
R711
B
1008-8849(2016)29-3233-04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