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远东超前发展区给中俄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16-11-07 17:25关雪凌祝明侠
西伯利亚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

关雪凌+祝明侠

摘要: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给中俄合作带来的新机遇主要表现在俄远东发展战略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高度相容,中俄发展领域和需求完全互补,中俄深度合作的政治条件大大改善。中俄深化合作需要有效解决一系列障碍和制约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瓶颈”、劳动生产率低而能耗高以及交通运输不畅等问题。中俄深化合作需要确立互利共赢的理念、政府实质推动和企业自律等条件的完善。

关键词:俄远东:超前发展区:中国

随着俄罗斯传统的外交方向和后危机时代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俄连接东西方的地缘优势得以扩大。为实现俄重新崛起的强国梦,普京主导形成了构筑欧亚联盟、融入欧洲和东进亚太的三大战略布局。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排序看,欧美国家一直先于亚太地区,但俄越是希望和欧洲一大西洋国家建立紧密联系,它就越需要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拓展利益空间。远东超前发展区规划就是俄罗斯借力中国加速远东开发、寻求俄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拓展亚太利益空间的战略举措。在远东超前发展区规划的实施中,对中俄合作而言有新的机遇,但由于情况的复杂和太多的不确定性,也充满了挑战。

一、给中俄合作带来的新机遇

2009年底,俄总理普京签署第2094号俄联邦政府令,批准俄联邦《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这是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进入最终实施阶段的标志。《战略》提出后,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2014年底,普京签署《俄联邦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联邦法》(以下简称《超前发展区法》),计划在远东建设14个超前发展区,其中包括3个海港、2个物流枢纽、3个农工集群、2个化工集群、1个飞机制造中心、1个建材生产基地、1个钻石首饰制造基地、1个科研教育中心。以立法的形式推动《战略》的实施,说明俄罗斯再也不能等待下去,远东的发展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根据《超前发展区法》规定,该法实施的前三年只能在远东地区设立超前发展区,第三年后,该法将适用于俄其他联邦主体,这意味着远东开发对全俄具有试验和引领的作用。

俄罗斯加快建设远东超前发展区给中俄双方带来重要的合作新机遇,主要缘于双方发展战略在目标上交集、在时间上吻合、方向上相向而行、需求上完全互补。

(一)俄远东发展战略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高度相容

俄远东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在2011-2025年间,远东和贝加尔地区通过实施“加速战略”,使该地区各联邦主体的GDP增长速度超过全俄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以推动相关联邦主体创造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条件比较舒适的发展环境,使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俄平均水平,并使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比重从24.5%降至9.6%,从而实现稳定人口数量的地缘政治发展任务,使远东和贝加尔地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巩固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个战略目标暗含着要使俄远东地区乃至俄全国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这是一种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

与这一战略相配套的是,2014年3月普京支持的《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方向的互联互通的欧亚基础设施体系》的报告中提出的“跨欧亚发展带”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核心内容是大规模兴建贯通欧亚的大通道,特别是进行远东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初俄罗斯主导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5个独联体国家启动欧亚经济联盟,以加深相互之间的经济、政治合作。

与俄远东超前发展区战略几乎同时,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随后在2014年启动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亚投行建设。这一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沿线各国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互联互通: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打造命运共同体。尤其是2014年8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抓紧实施一批重大政策举措,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可见,中俄两国发展战略在推出时间和战略目标上有明显交集,既强调广泛而深入的对外区域合作,又强调包括基础设施、贸易、资金、物流的互联畅通:在战略方向上也是相向而行,中国规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线是珲春一吉林一长春一满洲里一俄罗斯一欧洲,正好与俄罗斯的“跨欧亚发展带”对接,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既是各自国家战略方向的目标区也是双方重点合作区域,丝路带的中线则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重点区域是中亚和俄欧洲部分。这种在时间维度上吻合、在空间维度上交集的战略,为中俄利益的契合找到了多个支撑点,给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中俄战略合作关系带来历史性新机遇。

(二)中俄发展领域和需求完全互补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供需结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形成了互补性极强的地缘经济环境,对合作产生深刻影响。根据《战略》,俄在远东超前发展区的重点建设领域和项目是:推广节能技术,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兴建大型能源项目,完成主干交通网建设,增加原材料深加工产品项目。而中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较大成就,一大批在工程设备、电力、冶金、建材、资源、能源加工等方面的优质产能企业正在“走出去”,寻求新的市场。这为两国产能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

俄是军工强国,也是资源富有国:中国的资金实力、加工能力很强,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双方加强合作都能从对方获得自身发展急需的经济条件,通过双边务实合作,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例如,中国可以在修建高速铁路、公路、桥梁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俄可以在共同研发远程宽体客机上发挥其发动机的优势:两国可以共同提升两国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在航空航天领域联合研发生产,共享知识产权。

在具体项目上,正在启动的俄罗斯贝阿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现代化改造,开发北极和东西伯利亚新油气田,建设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运输管道,兴建远东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建设阿穆尔洲别洛戈尔斯克庞大的天然气加工产业等,不仅可以获得即将运营的亚投行的资金支持,也给中资企业全面参与提供了机遇。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业开发技术和人力资源都是俄远东超前发展区所急需的,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牛羊肉、蔬菜,随着俄远东土地大规模开发和农业发展,中国可获得俄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双赢。现今中国企业已着手租赁俄远东地区的土地开展农业项目经营,俄远东地区为中俄之间的大项目合作开启绿灯,包括土地出租和经营,并准备给投资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条件。

(三)中俄深度合作的政治条件大大改善

长时期以来,中俄关系是“政热经冷”。尽管中俄高层互动频繁,中俄国际战略相互协调,但在经贸合作方面两国依旧存在较大分歧,实质性的合作很少。双方的完全政治互信和深度务实合作的重要转折点是2012年,以两国签署《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互信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标志。普京和习近平2013年3月以来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已经会面多达12次,2015年9月3日的第12次会面中,两人同时强调,坚定不移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扩大全方位务实合作,双方要扩大金融、投资、能源、航天、科技、制造业等领域以及地方的务实合作,要制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长期规划纲要,落实好合作项目,加强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协调配合。

在此背景下,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签署了总额约4000亿美元、期限长达30年的供气协议,结束了两国历时10年之久的天然气供应谈判。此外,中俄两国领导人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签署了中俄西线天然气项目的合作框架。也是在2014年,两国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谅解备忘录,决定联合研制远程宽体客机,决定合作构建北京—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全长770公里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双方签署了15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5年5月2日,普京批准通过了中俄东线天然气输气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中俄之间“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建立起“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力助推了两国经济发展振兴,也促进了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二、中俄深化合作面临主要困难

中俄深化合作的新机遇不等于合作的成功,更不等于自动实现互利共赢,要把乐观预期变成现实,须有效解决一系列障碍和制约因素。

(一)务工人员和管理人才问题

远东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第一位的。尽管超前发展区颁布了幅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措施,但从全局来看,减税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吸引来管理人才和大量的务工人员。从1991年起,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的人口大量向外迁徙,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下降速度超过全俄平均下降速度。1991-2007年,远东联邦区人口减少150万,贝加尔地区流失人口超过60万。一些在苏联时期繁荣兴旺的村庄如今已经人去村空,满目荒凉。城市人口也在减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抛荒闲置。显然,目前要真正进行规模开发需要大量外来劳工,中国投资和中国移民是解决远东地区人口危机的途径,但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又是俄政府和民间难以逾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二)劳动生产率和单位GDP能耗问题

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劳动生产率偏低和能耗指标偏高问题较为严重。人均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4、美国的1/6、韩国的2/5、澳大利亚的1/5,同时也低于全俄平均水平。该地区单位GDP初级能耗是全俄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GDP电能消耗是全俄平均水平的1.8倍,而单位GDP石油消耗则是全俄平均水平的2倍。这些急需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业能力来解决,时间太长必然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利润和信心。

(三)交通网络和运输服务问题

虽然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的面积占俄国土总面积的45%,但是铁路运营里程仅占全俄的13.8%,公路里程占9.5%,内河通航里程占28.7%,每万平方公里铁路运营网密度相当于全俄平均水平的5/18,公路运营网密度仅为5/28。与此同时,因道路、交通设施和机车车辆陈旧,磨损率高达50%~70%,造成道路运输安全隐患,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物流系统,影响俄连接亚太国家和欧洲的过境运输能力。这些影响合作的不利因素,急需在合作中加以解决。

此外,克服比较严重的官僚问题、远东地区的行政效率不高问题、歧视生意人问题等,对深化中俄合作来说都是刻不容缓的。

三、中俄深化合作的几个条件

中俄合作重点在经贸领域。现阶段,中俄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两国经济实力和水平极不相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要充分挖掘合作潜力,使经济合作的可能变为现实,还须打造和完善以下几方面条件。

(一)互利共赢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物质基础

互利共赢是发展国与国之间经贸合作的基础,也是经贸合作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随着中俄双方经贸合作规模的扩大和领域的拓宽,这点显得更为重要。二十多年来,中俄在政治、外交方面确立了平等的合作关系,但经贸领域的合作则进展不大。纵观世界上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博弈过程中彼此妥协的结果。双方只有在互有得失的情况下才容易达成合作协议,如果单纯强调某方的利益,合作就难以成功。中俄经贸关系要发展,也必须遵循互利双赢的原则,力求找到更多的利益交会点。例如,在众所关心的资源领域合作,必须看到俄罗斯与中国开展资源领域的合作并不是只满足中国的战略需要,中国只是其开拓国际能源市场战略中的一步棋,出于对自身经济安全的考虑,在大型资源合作项目上俄将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因此在资源合作项目上,应首先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再一步一步落实,才能取得实效。

(二)政府推动是国家间经济合作体制保障

中俄经济贸易关系长期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俄都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都认为应该用市场经济规则来推进中俄经贸合作。但同时忽略了一点,正是由于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发达、不完善的,因此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经验表明,即使是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使用市场规则的同时,也一定要有政府的推动。应该说,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中俄两国政府开始重新在政府层面来认识中俄经贸关系。中俄双方应继续共同努力,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应完善双边协调机制,保持磋商渠道畅通,及时解决经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两国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三)企业自律是国家间经济合作重要基石

在中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的情况下,我们仍须清醒地看到两国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两国都认识到的问题就是中俄两国双向投资规模小,缺乏大项目的支撑,经济合作没有可持续性,贸易额达到一定程度也就不会再有什么突破。这些年,中俄两国领导人每次会晤几乎都要提到促进投资问题,而投资的主体则正是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企业。从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看,加强相互投资尤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今后拉动中俄贸易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也是对俄产生吸引力、加强两国经济纽带的最重要条件。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加速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为中俄企业家提供了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和企业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应对欧美日韩等国的竞争,而是尽快适应贸易秩序规范化的要求,加快经营体制创新,提高营销水平,树立法制观念。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重蹈覆辙。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