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韵东
和明晰的导向。彼时,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如月印万川,月亮高挂天空,地上的千河万川皆有月影。(李帆语)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显然,我们要追寻的“深层结构和意义”就应该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 认知: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俯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上,高中语文已经先行一步。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中,首提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结构和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2. 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认识能力强的学生,善于从现象深入本质;思维灵活,联想丰富,表达流畅;有的表现为鲜明的思辨性、批判性或创新性。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学习是学生审美心理和情感的完善与臻美活动,能有效培育学生追求人类崇高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4. 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似血脉同构,融汇成激荡而绵亘的河流,创造、传承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共同构造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通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不难看出,其本身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特点,与语文的学科特质与语文学习的基础目标进行内在融合,与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关联。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必须落实当下的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即时代性、学科性、人本性。
以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为镜,我们来瞭望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内在达成和外在的彰显又将如何呢?毋庸置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层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必然有其特定的内涵。从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要义出发,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理应表现在以下几个要素上。
1. 阅读与理解。阅读是获取信息渠道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当下,三大素养尤为重要,即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而阅读素养赫然为首。我国台湾地区陈伯璋等依据经合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即“阅读理解”“团队合作”
讲坛
“反省能力”,也将“阅读理解”放在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其具体指标为“沟通表达”“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使用科技资讯”“学习如何学习”“审美能力”和“数的概念与运用”。显然,这里的“阅读”,其内容是广泛的,不仅是文学阅读,也应有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阅读;其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维的,不仅有视阈获取的,一切阅读主体能够通达信息的方式均应积极调用;其阅读的路径是多样的,是纸质的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充分结合,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共存的阅读。
阅读与理解从来就是相连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混沌的、无序的,外在的获得,难以进入儿童的内部结构,形成不了基本素养;没有阅读的理解,常常会偏于肤浅,甚至陷入非理性的泥潭之中。故笔者认为,“阅读与理解”是小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主人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的意义,获得快乐体验。
2. 思维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对象(文本、图标等)本身并不具备既定的意义,意义取决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在大脑里对相关的图式知识的启动过程。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析、判断、推理、选择、对照、综合、归纳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学生才完成其与文本的沟通。换言之,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语文知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这时候就需要学生主体和语文能力中建立一种桥梁,需要一种心理联结,这就是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有机体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而思维就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此观之,强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会产生隐性的内驱力。
与隐性的思维不同,“表达”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学生用外显的语言把思想呈现出来的能力。表达,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集中呈现学生的言语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体现其独特个性,促进他们言语智能的发展。
阅读与理解、思维与表达是语文素养的关键构成,不要去分个谁先谁后,孰重孰轻,这些在学习中必须同时并举,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怎么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由此可知,阅读、思维与表达应该是素养中的共生同长的。
3. 审美与交往。从哲学意义的层面去看审美教育,我们会对语文教育中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育,多一个角度上的理解。一个人具有审美态度与审美情趣乃至审美能力,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现实,获得心灵的自由。换句话说,使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新的时空的维度——不局限于现实的,面向未来的。这样人就不再深陷于庸俗的、冰凉的现实之中而麻木不仁,而是对生活有主动性、创造力和美好的理想,我们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而且不仅是简单的物质的占有,而是具有丰富的精神感受。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五种要素,这五种要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进行审美素养的培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其记忆力和实践能力,并使其智力结构向着更优处发展。
儿童在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也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寻求更多的价值理解。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平列并重的,是有优先顺序的,其中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往技能等排在前列,这些素养事关个体能否更好应对21世纪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三、 策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学、评价、环境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进行融通,形成合力,才能精准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认为,语文课程建设是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教师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保证。
1. 语文课程建设是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建议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讲坛
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探索并建构了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育的“1+1”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加校本化的儿童文学阅读课程,这样的课程学习,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三个维度“阅读与理解”“思维与表达”“审美与交往”。对于国家课程的语文学习,我们也在进行以素养培育为主攻方向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整体教学改革;以语用教学为结构的类文体教学;以审美情趣为价值取向的美学教育探索。
儿童文学阅读课程,是以《快乐阅读》读本为基本教材,融合地方文化、影视文化、经典名著、文化溯源等内容。如周一贯先生所言,“小学的课程是童年的课程,适度地融入儿童文学元素自然是应有之义。”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这样通过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
2. 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在课堂上或者说通过课堂学习。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方式等关键因素的作用,会在深度上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着力于活力课堂建设,语文课堂教学活跃着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养育的“活力因子”:一次言语实践活动、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一次富有智力含量的挑战。
(1) 一次言语实践活动。这是从学科的特性来设定的。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活力均匀地弥散于言语性烛照下的实践性活动之中。在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了解“写什么”,关注“怎么写”,探寻“为什么写”,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体认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体悟言语表达意蕴的精深,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性。
(2) 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是从学生学习的方式维度设定的。语文教学要能有力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精神,竭力拓宽学习路径,开放学习空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领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 一种有智力含量的挑战。这是从学习的品质上构建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积极思考的自由王国,儿童的智慧理应用到深入思考的智力挑战中去,而不是纯粹知识的机械识记。焕发活力的语文课堂,正是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整合来自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问题,以有效的话题作为动态对话的核心,关注生成,凸显发展,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通过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层层落定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教学方式处处有利于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紧紧维系着学生必备品质的养成。
3. 教师素养提升是保证。学生要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无疑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能力的关键素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些能力素养。
一是丰阔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关乎语文的本源性知识;另一方面是关乎专业能力的条件性知识,包括一个教师如何理解儿童和儿童文化;再就是关乎教师个体智慧的实践性知识,它通常镶嵌在教师日常课堂情景和教学行为之中,是一种只能意会的缄默性知识,多出自于教师个人体验教学体悟和实践智慧,富有强烈的个人化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