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婉琦
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后,播放欢快的音乐,并进行语言的渲染,学生们仿佛变成一只只小蝴蝶,要参加热闹的山谷聚会。这时,我说:“要是能把这欢乐的场景表演出来就好了。要表演得生动,还得静下心来,再仔细地读读书,边读边想象,试试吧!”学生读后,我开始“选演员”,故意说:“我只选一只蝴蝶来表演,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行,应该选很多只蝴蝶。”有的同学说:“应该选一群蝴蝶。”我没有作评价,还是让学生仔细读书,他们最终关注到了关键词语,知道不是“一只”,也不是“一群”,而是“一群群!”从而体会到了蝴蝶数量的多。这时,我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进行引导:“看来读书得仔细啊!不能放过一个字!”继续选演员,我问学生想扮演什么颜色的蝴蝶,学生说出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用一个词把这么多种颜色说进去吗”?学生又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色俱全、绚丽多姿……”这时,再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定向,回归课文关键词,“课文里用了什么词语”?“色彩斑斓”。我顺势进行总结:“对了,把你们刚才说的颜色加在一起,像这样颜色错杂繁多,就叫——色彩斑斓。”学生既理解领会了“色彩斑斓”的意思,又积累了好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成语,可谓一举两得。选好演员后,请学生上台表演蝴蝶聚会的全过程。将教室后面到前讲台之间的走道定为路,后四排坐在位上的同学扮演花丛,前三排同学站起来扮演树林,前讲台边缘表示小溪,讲台上面表示山谷。表演后学生、教师参与评价。
生:我觉得那只绿蝴蝶表演“穿过树林”时,没有从树林中间穿过去,而是从旁边绕过去的。
师:看来,你明白“穿过”的意思了。“穿过”就是——
生:就是从中间经过。
师:对,是从中间透过,通过。请“绿蝴蝶”再表演一下“穿过”树林,好吗?(生再次表演,讲评)
生:我觉得小蝴蝶们“越过”小溪没有表演出来。“越过”一定要离开水面,不然会打湿翅膀的。
师:你真是位好导演!请你演示一下,怎样才是“越过”?(学生演示)
师:(顺势指着这位同学)他的动作就叫“越过”。表演得这么好,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穿过”“越过”的理解,感受到了蝴蝶跋山涉水的情景,和它们在春天到来时的兴奋快乐,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很大。
三、 以换促思、揣摩品味
3. 教学例谈。在教学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第2自然段时,我认为“赶到”是一个重要的语感训练点。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朗读这句话时,我故意将“赶到”读成“来到”。学生发现我读错了,我又紧追一句:“‘赶到和‘来到意思一样吧?”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开始比较这两个词语:“不一样,‘赶到能表现出小蝴蝶很着急到蝴蝶谷去,而‘来到表现不出着急的样子。”“因为小蝴蝶在路上克服了那么多困难,所以要用‘赶到。”“我也觉得小蝴蝶很想快点到蝴蝶谷,得用‘赶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初始化的指导学生进行词语比较、揣摩品味的方法。在学生理解词语,融入意境的时候,我又跟进朗读指导:“你看,作者用词多妙啊!让我们把他们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吧!”学生的朗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上三种词语教学策略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实现乐学与会学的统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趣学中发现、研读、品味,把理解词义与朗读课文融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在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思想内容,感悟词语含义,积淀内化语感。
这三种策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也可以穿插并用,互为补充。实现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的交融,使学生在趣味化的学习中理解与感悟、体验与思考。“形象生动地画,动之以情地演,严谨缜密地比较”,将语言发展、思维训练、情感陶冶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确保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 抓重点词语,进行段的训练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无疑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词语的教学是离不开段落的,与单纯的词语教学是不同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而整篇文章有三个地方恰当运用关键词语,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
如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进行导练片段:
1. 为了修订《本草纲目》,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出示第1自然段引读)
2. 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3. 交流:(1) 点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突出词义理解。(指导逐字解释,连字释词;抓住“晓”字,选择字义,解释词语)带着理解朗读词语。从这两个词中,可知他们察访药材之艰辛!再读,还从哪里看出艰辛?(2) 走过的地方多,路途遥远。引述:安徽、河南、湖北……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引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3) 时间久。指导朗读,突出“好几个月”。这好几个月里,都是——(引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仅仅是几个月吗?据史料记载,为了编好《本草纲目》,他花了近30年时间。30年哪!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了白发斑斑的老人。这30年里,他几乎都是——(引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这两个词语可以说是概括了李时珍整个的生活状态,集中表现了他为编写《本草纲目》而受的苦。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想象,更加深了印象,增强了对人物精神的感悟。
又如课文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的古寺破败。其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关键词,都突出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这里也是通过环境烘托,来表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段落教学也应该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对比自己的舒适生活,更深切地感受李时珍的崇高精神。
二、 引导段落划分,进行段的训练
正确划分段落,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但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具体实施比较机械,使小学生颇为头疼。其实,这项训练要精心选择课例,进行设计教学,善于把握不同课文的纹理脉络。
就拿《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来说,本课共13个自然段,文中有大量对话,不仔细阅读思考的话,还真难划分段落。其实,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课文第1自然段总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在各地察访药材。第2到13自然段写了有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因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便夜宿古寺,并借着月光记载寻访收获。而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2—4)傍晚寻宿;(5—7)生火谈话;(8—13)月下记录。第一部分是综述,比较容易分,下面三段中都隐含着表现时间的景物描写:“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只需稍作提示,学生很容易便能理出脉络,并且能学习到根据时间变化的提示语来进行分段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