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倒“Ω”切口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结肠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6-11-06 06:48董琦王玉芸孙为增张京海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海南海口570013
海南医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脐部肠系膜肠管

董琦,王玉芸,孙为增,张京(海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海南海口570013)

·临床经验·

经脐倒“Ω”切口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结肠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董琦,王玉芸,孙为增,张京
(海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海南海口570013)

目的探讨经脐倒“Ω”切口完成婴幼儿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9例患儿采用经脐倒“Ω”切口拖出病变结肠肠管,于直视下处理直肠上段至回盲部各段结肠系膜,将结肠经直肠肌鞘内拖出,升结肠断端与直肠黏膜进行吻合。结果所有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一期手术,手术时间140~220m in,结肠切除长度40~60 cm。所有病例于术后第3~4天恢复进食,第9~10天后出院,脐部疤痕隐蔽。结论经脐倒“Ω”切口完成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次全切除术,具有减少创伤、疤痕隐蔽的特点,值得推广。

先天性巨结肠;结肠次全切除术;小儿;微创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是由于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失所致,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痉挛狭窄,导致近端肠管功能性梗阻,出现继发性扩张及肥厚。部分患儿由于狭窄段结肠较长或扩张、肥厚、蠕动功能不良的肠管过多,需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仅保留升结肠段。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我们开始利用脐部倒“Ω”切口进腹,游离各段结肠,联合经肛门改良Soave术式,顺利完成9例结肠次全切除术,疗效满意,疤痕隐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例患儿均依据长时间腹胀、反复排便困难病史及直肠肛管测压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确诊。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5个月~4岁3个月,临床分型为常见型2例,长段型4例,巨结肠同源病3例。其中2例由腹腔镜手术中转而来。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儿视病变肠段不同及洗肠难易程度,术前均经1~2周结肠灌洗治疗,清除肠内蓄积粪便。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过程分为两步:(1)腹部手术:脐部切口取绕脐倒“Ω”形切口(图1),至脐部两侧皮下时仅横行切开腹直肌前后鞘,对腹直肌肌纤维予以保护,仅钝性向两侧拉开,不切断肌纤维。完成后切口长度3~5 cm。将结肠自脐部提出,观察肠管直径、厚度、蠕动,取病理标本,决定肠管切除范围(图2)。紧贴肠管游离侧腹膜,游离、结扎乙状结肠系膜,向远端游离直肠上段,随后向近端游离降结肠及结肠脾曲。找到回盲部,提起阑尾,游离升结肠、横结肠(图3),分清结肠血管解剖后结扎切断结肠中动静脉及右半结肠血管,注意保护回结肠血管及升结肠近肠壁的二级血管弓。(2)会阴肛门手术:采用改良Soave术式,在直肠黏膜鞘分离完成后,在齿状线上方0.5~1.0 cm处“V”形切除部分后壁肌鞘。自肛门将病变结肠肠段拖出,按Deloyers法逆时针旋转,注意升结肠系膜侧应朝后,避免肠管扭转、受压。将升结肠肝曲处横断后与齿状线上方黏膜吻合(图4)。

图1 切口设计

图2 探查病变

图3 游离结肠

图4 术后切口

2 结果

所有9例患儿均一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220m in,切除结肠长度40~60 cm。术后2~3 d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术后第3~4天开始饮水及无渣流质饮食。静脉使用抗生素3~5 d,无发热、大便腥臭等表现可停用,第9~10天出院,未出现腹腔内出血、切口裂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两周后复诊,见脐部切口疤痕不明显,肛门收缩良好,根据吻合口有无狭窄,决定是否扩肛治疗。结肠次全切除后由于损失较多结肠,早期排便次数常在15~20次/d,肠道功能容易紊乱,严重者可继发脱水、腹胀等。可规律口服蒙脱石散及益生菌类,调整肠道微环境,吸收肠道内毒素,减少排便量及次数。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以腹胀、便秘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畸形,以前该病治疗需要大切口开腹手术,手术创伤大、术后遗留疤痕丑陋,影响患儿身心发育。近年来,经肛门直肠肌鞘内拖出手术由于其创伤小、耗时少、疗效好等优点,在各地儿童专科医院中得到广泛采用[1]。但该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只能用于病变肠段较短的病例,而对于长段型及全结肠型病例,无法完成对病变结肠段的彻底游离,必须增加腹部辅助切口或经腹腔镜辅助方能完成[2]。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辅助手术已成为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3]。但部分病例术中近端肠管扩张明显,致使术野暴露困难,操作空间狭小,使腹腔镜操作难度加大,需中转开腹手术。为尽可能保证手术疗效并减少创伤,我们采用脐部倒“Ω”切口游离结肠系膜,经肛门改良Soave术吻合结肠,以微创方式完成结肠次全切除术,疗效满意。

3.1 切口设计及依据在小儿胃肠外科领域,许多手术可利用脐部切口进行,优点是愈合后疤痕隐蔽。如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梅克尔憩室等先天性疾病时,常利用扩大的脐部切口完成肿物切除、肠管吻合等操作。婴幼儿结肠系膜较松弛、游离,随年龄增长,韧带发育,结肠位置逐渐相对固定。我们所做切口为绕脐倒“Ω”形切口,利用了脐部天生的皱褶及其延展性,拉开后长度可达3~5 cm,足够将结肠自切口提出。同时对两侧腹直肌仅切开前后肌鞘,而不切断肌肉组织,损伤小,术后两侧腹直肌完整,发生切口裂开的概率也大为降低。

3.2 游离结肠肠管顺序先从乙状结肠开始游离,并尽量向远端直肠方向游离,为后面肛门操作减少困难。随后紧贴肠管游离侧腹膜粘连,游离降结肠段及结肠脾曲。找到回盲部,提起阑尾,游离升结肠、横结肠,分清结肠各段血管解剖后,再结扎切断结肠中动静脉及右半结肠血管,此时需特别注意保护回结肠血管及升结肠的二级血管弓。

3.3 结肠拖出及旋转在将结肠自直肠肌鞘内拖出时,应逆时针旋转结肠,使升结肠系膜侧转向后方。同时自脐部切口观察,注意保持小肠、升结肠系膜无扭转,升结肠系膜与后腹壁、盆腔间无小肠穿过。由于脐部切口小,暴露相对困难,不容易看清。术者与助手需将小肠推向上腹部,充分显露升结肠系膜根部,反复确认无误,避免发生升结肠扭转、内疝等严重并发症。

3.4 手术创伤脐部切口创伤相对开腹手术明显减小,愈合后疤痕不明显,几乎与腹腔镜手术相当。由于术中仅需将病变结肠提出腹壁外操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对腹腔肠管损伤和暴露相对减少,术后胃肠蠕动恢复快,肠管不容易粘连。

3.5 不足之处受切口限制,对腹腔脏器的探查范围不如常规经腹直肌切口或腹腔镜手术广泛,空回肠和结肠以外病变无法发现。一旦腹腔内出血较难寻找出血点,因此术中应谨慎操作,系膜血管结扎、止血应可靠、彻底。

该手术方法是不需特殊器械及设备,即可完成先天性巨结肠次全切除术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也可作为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时,因术前肠道准备不理想、肠管胀气或有潜在炎症易出血等操作困难情况下,继续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种备用方案。对于年龄较大患儿,由于结肠各韧带发育成熟,肝曲、脾曲相对固定,自脐部切口提出较为困难。因此我们建议用于3岁以下婴幼儿,并由具有丰富的先天性巨结肠常规开腹手术经验的医师施行。

[1]王子林,景登攀,李萍.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140-141.

[2]汤绍涛,曹国庆.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治现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1)∶62-64.

[3]曹慧,张宏伟,刘丰丽,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9(11)∶855-858.

R726.1

B

1003—6350(2016)16—2704—02

2016-03-08)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16.045

2014年海南省卫生计生行业科研项目(编号:14A200029)

董琦。E-mail:dqearth@sohu.com

猜你喜欢
脐部肠系膜肠管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