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2019-10-24 11:35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450018张莎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脐部败血症新生儿

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450018)张莎莎

新生儿脐部感染是一种最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新生儿脐部感染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危重急症,会对新生儿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同时也是临床上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因此,如何采取有效脐部护理手段,来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控制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探究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感染预防护理方法,笔者以下就对目前常用的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新生儿脐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新生科的新生儿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的顺序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50例,对照组250例。观察组250例,包括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32例和118例;分娩孕周35~42周,平均孕周(39.2±1.2)周。对照组250例,包括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45例和105例;分娩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5±1.1)周。两组研究对象资料相当P>0.05,可比。本次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脐部护理,在新生儿分娩直到其出院为止,每日给新生儿洗澡后,使用浓度75%的乙醇棉签对新生儿的脐部从脐断面进行擦拭一直到脐根部,然后再以脐根部为中心,环状向外擦拭,擦拭直径为5cm。按照以上方法将脐部擦拭消毒两遍,然后贴上脐贴。观察组新生儿给予改良脐部护理,在新生儿分娩第2天,在给新生儿洗完澡后,使用浓度为75%的乙醇棉签对新生儿脐部从脐断面开始擦拭直到脐根部,然后再以脐根部为中心,环状向外擦拭,擦拭直径为5cm。按照以上方法对新生儿的脐部周围消毒两遍,然后贴上脐贴。从第3天开始直到新生儿出院,每日给新生儿洗澡后,使用浓度75%的乙醇棉签对新生儿脐部周围消毒两遍,待消毒液干后使用灭菌干纱布进行包扎。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其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和()表示并录入,且对以上不同类别数据的比较,分别采取卡方检验和t检验,α=0.05作为其检验水准。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发生率为0.40%,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1.20%,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附表。

3 讨论

对于新生儿来说,在其刚刚分娩之后,由于其身体各项体系发育尚且不完善,不成熟。加之新生儿血浆中的IgM水平较低,导致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导致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临床实践表明,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是造成脐部感染,引发败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脐部是一个易感部位,加之脐断面又是一个创面,导致其极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加大了新生儿感染的发生风险[2]。

附表 两组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给新生儿洗澡是新生儿的一项常规护理内容,但如果在新生儿洗澡过程中只关注洗澡的流程和安全性,而没有关注新生儿脐部的无菌和干燥问题,就会增加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风险。但在常规的脐部护理中,以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本次研究中,改良了脐部护理方法,从新生儿分娩第3天开始,在其洗澡后,进行脐部消毒处理之后,在其干燥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这种护理方法,改善了常规脐部护理过程中,在消毒处理后没有等消毒液完全干燥之后就贴上了脐贴,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宣传教育工作未到位,导致家长在出院后不敢擅自取下脐贴。新生儿脐部在出院后,由于长时间被脐贴包着,导致新生儿脐部潮湿而缺乏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处理,给细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大了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发生风险。因此,改良脐部护理方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到,实施了改良脐部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其脐部感染发生率仅为0.40%,显著低于采取常规脐部护理的对照组新生儿的1.20%,P<0.05。这一结果也充分证实了改良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中效果显著。

总之,改良脐部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的脐部感染发生率,临床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脐部败血症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脐带暴露疗法的效果观察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