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甜甜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发现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只会呆板复制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呢?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化”理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活教育;数学;幼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68-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生活化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由此可见,要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就必须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数学教育“活”起来,促使幼儿快乐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积累经验
日常生活中有着无数的数学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数学素材,将其融入到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身影,自发自主地应用数学,积累数学经验。晨间活动,幼儿结束游戏后,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把不同材质、造型的玩具放进不同的篓子,不仅培养了幼儿收拾整理的良好习惯及能力,还能初步感知如何进行分类;在午餐时,请值日生帮助老师数碗、分筷子,这样既培养了幼儿服务集体的荣誉感,也巩固了幼儿对数的理解和运用;放学离园,大部分幼儿被接走后,教师对剩下的幼儿提出问题:“数一数教室里还有几个人?男孩有几个?女孩有几个?接走几个,还剩下几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很开心地点数,还自发比赛看谁数得快。不知不觉中,幼儿又掌握了一项数学本领。
二、在游戏中体验数学,享受快乐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适宜的活动空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游戏,启发幼儿享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精彩游戏中引发幼儿兴趣。
为了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可收集整理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故事、儿歌、游戏,在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如通过欣赏数学儿歌《拍手歌》学习1~10的数,在户外玩“马兰花”游戏,教师报开几朵花,幼儿就按朵数迅速抱团……
2.从区域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1)在益智区中,提供一些颜色、形状不同的卡纸,让幼儿学习按颜色、形状配对分类;提供大小不同的积木等,让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或是引导幼儿按图卡上的规律,将珠子串成手链、项链,锻炼幼儿规律排序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在数学区准备扑克牌、棋子等,让幼儿通过这些材料玩一玩“比大小”“找对”“凑数”“加减”等游戏,让幼儿练习将正确的数量与数词对应。
(3)在科学区中,带领幼儿玩一玩水,使幼儿感知水的特性,并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容器盛装水,感知容量,比较容积的大小等。
(4)在生活区,提供不同的家具、餐具,让幼儿主动为娃娃分配筷子、碗和小床,收拾玩具,练习一一对应等技能。
(5)美术区里也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看看认认,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拼摆图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这一系列区域游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简单而不断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创设科学、有效的情境,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思考、探究,从而理解数学知识。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为了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我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给每个幼儿一些“人民币”,引导幼儿扮演售货员、顾客,学会按形状、颜色分类摆放商品,或是依据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行加减计算。这样,幼儿在情境中迅速、直观地理解不同面额人民币应该如何转换与计算,更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学习的知识是单调的,很多数学知识仅靠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在生活中把幼儿学到的数学知识加以迁移应用,在实践中进行练习,那么幼儿对所学知识记忆一定更加深刻,获得的经验也更为丰富,才能明白知识的价值,数学能力一定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如午点吃的水果是橘子,教师剥好皮后,可以邀请幼儿帮忙分橘子,幼儿在初步学会等分的基础下,尝试将一个橘子二等分、四等分,探索等分的奥秘。教师用生活中的“分橘子”这一事件,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把数学知识自然地运用起来,对抽象的等分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再通过分饼干、分蛋糕等操作练习,幼儿很快就能掌握这一知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生活中应注意引导幼儿发现数学、体验数学并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快乐的游戏,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史桂兰.以生活为载体,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J].家教世界,2013,(10).
[2]张静.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