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路径

2016-11-05 12:33吴永宏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吴永宏

摘 要:在散文中,情感与美感是并行不悖的艺术元素。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素质差异,坚持以“双主”为基础,实现散文交流式审美;坚持以理性为原则,实现散文迁移式审美;坚持以解构为方法,实现散文示范式审美。总之,散文审美才能实现人性化、艺术化,散文教学才能成为审美的艺术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审美;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30-01

爱尔兰语言学家埃斯普顿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唯美的欣赏艺术。而“课标”指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散文阅读与欣赏能力。可见,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将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一般而言,散文的目标指向十分明确,即为言情。而依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散文教学,学生被动地执行学习流程,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文本,并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完成散文审美素养培养任务,是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双主为基础,实现散文交流式审美

在高中阶段,由于部分散文在文字及内容难度上比较突出,很多语文老师都习惯于将学生招揽于自己的设计中。尤其是面对高一新生,教师更多还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审美体验,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审美情感的直接认知者。高中散文教学要遵从“教师为组织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体原则,要打破“教师→学生”的僵化单向疏导模式,变审美灌输者为审美交流者,师生之间建立“相互独立,交流互通”的课堂审美关系。

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散文写法已经十分熟悉,教师应将“观景”作为课堂的审美点,让学生借助视觉实现美的认知与评价。在审美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本文的审美重点强化固定在感知作者情感上,学生展开讨论后,认为作者眼中的荷塘是亮色与暗色的交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问起“亮色与暗色的交织,与情感有什么关系?”在几经讨论后,学生提出作者心中的美景是“冷暖融合的情感契合”,认为只有契合才有同感与共鸣。如此认识是预设课堂时没有想到的。学生自主去审美,教师则参与其中,平等的审美交流让学生拥有更多思维灵光的闪现。

二、理性为原则,实现散文迁移式审美

高中语文散文无论是从语言还是表达情感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性,学生在对不同篇目进行学习时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句,“猛士”的含义就存在不同的理解。所谓猛士,直接的理解可谓勇猛、正直的化身;深层的理解也可谓不屈从于命运压迫、勇于抗争的代表;升华主题后还可是崇尚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领袖。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在阅读感知中获得审美情感,提出符合其认知能力的观点,进而使审美内涵更为丰富。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出于主题归置需要,教师可做适当点拨,以引导审美行为在散文本属的框架内。

此外,散文审美可能因为时代的迁移而出现新的认知迁移。一些传统的审美意识在当代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的“仁政之美”。在“仁政”时代,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因此,像“德政”“勤政”等美誉之词不胜枚举。但是到了当代,社会主导者不再是少数统治者,而是全体公民。让现代的学生去理解“仁政之美”,则显得有些困难。教师可在设计本课时,引导学生对私有制社会结构进行认识,并力求认识到在思想局限性较大的时代,能够“宽待于民、厚爱于民”之可贵。最终,让学生理解仁政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即:传统之“仁政”为“爱民”;当代之“仁政”为“人人当家作主”。站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既定时代产物进行对比、理性化审美,最终也会得出理性判断。

三、解构为方法,实现散文示范式审美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认为:美感是语文文本的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极为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以良好的散文阅读习惯、审美习惯影响学生,并突出重点审美对象,进而人性化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意识与动力。如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首句即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倘若学生自主直接进入散文朗读审美,那么很可能将其单纯理解为抒情写景类散文,也只会将“景物之美”看作是简单的故土乡情的寄托。此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设置问题解构学生理解的景物意象,引导学生审美。1.作者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写作此散文的?2.如何理解诗人心中的“沉静之美”“思索之美”?

这种思路的导引,既是教师进行散文审美的习惯体现,更是一种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审美过程,感知到教师审美的可取之处,自然也会在以后的审美中运用此法,进而形成审美的基本素养。解构散文内容及意象,巧妙引导,学生将在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更多审美技巧。

散文的审美,是师生共同阅读文本的过程。它必须遵从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双主教学理念,对散文文本进行理性化的认知。教师要做好审美的组织者、审美的引导者、审美的参与者,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理解与迁移、示范与取舍间获得散文审美的良法。

参考文献:

[1]张广录,兰保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质量目的研究之二:实施策略与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2013,(6).

[2]李瑞玲.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