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弋晏 魏鹏程
湘西民族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贺弋晏魏鹏程
产业融合分阶段性,方式亦各有不同。主要运用产业边界理论四阶段对湘西民族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进行分析。湘西民族影视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作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呈现出一个特色的湘西民族地区的同时打造良好的口碑,而旅游产业也能为湘西影视拍摄提供场地并且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具有现实可行性和较强的推广价值。
影视产业;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作者]贺弋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魏鹏程,武警海南总队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论证了文化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认为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李萱2008;宋子千2011)。1976年,《连心坝》开启了湘西题材影视剧的大门后,湘西民族影视剧佳作层出不穷,题材主要集中在“剿匪”系列、“英模”系列及改编小说系列。浑然天成的秀美环境为影视剧取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湘西没能建立一个集团化、规模化的影视基地,也不能提供齐全的配套设施。影视拍摄点零散、企业推动用力不均,不能很好地引进外资和建设专业的制片公司。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依托影视文化元素的优势和简单劳动力,阻碍了湘西影视产业化发展,造成资金和技术短板[1]。所以湘西影视要走产业化道路必须生成影视后期产品,与其有关联的产业融合形成后续产业链,达到融合共赢。这其中,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影视旅游产业是最佳的搭配。2000年底,湘西已形成五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两座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国家政策上是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两大产业的融合在产业边界上往往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本文从产业边界角度分析两大产业的融合路径。具体来讲,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湘西地区民族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
技术创新经济学家缪尔塞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构思新颖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旅游产业中的旅游产品开发技术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创作、制作技术的结合是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湘西自然优越的地理风光为影视剧拍摄提供场地,节约制作时间和空间,同时又具有旅游观光属性。通过技术创新的驱动在影视作品制作生产环节发生作用,制做出的影视作品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在广泛传播的同时把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风光无形中宣传出去,让人心生向往。湘西旅游业依托湘西得天独厚的环境,可以开发影视剧中家喻户晓的古镇旅游产品,运用现代技术模拟还原古镇旧时风貌,将影视作品价值进行后期挖掘,给当地拍摄的古镇增添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又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资金支持。这样旅游业和影视业在基于共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上的开发,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和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影视旅游产业。
首先是以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来带动人口流入当地。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模式过去以“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为主[2]。所谓的前台是当地居民的一个表演空间,通过在这个平台展示民族文化来让游客进行文化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往往只是一种“错觉”,当地人舞台化的表演并不是其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刚来的游客可能会被暂时吸引,但只靠这种模板式产品难以吸引回头客。最重要的是还原最真实的场景。以实景主题旅游模式为例,实景主题旅游模式将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符合以主题(T)为核心的、资源(R)为基础、市场(M)为导向、产品(P)是深化的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理论基本框架[3]。其中韶山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整个韶山润泽东方文化产业基地的核心工程。其以毛泽东同志一生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为线索,配以3D、全息投影等技术来完成创意设计,是一部将山水实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高科技立体舞台装置高度结合,以歌、舞、戏剧、杂技、水火特效等多种元素完美展现的宏弘之作。其次是以民族影视产业的技术创新来推广宣传。湘西民族影视产业发展应该进入“自我崛起”的意识阶段。想要更好地通过作品表现民族地域特色,需要加强剧情张力并丰富视觉、听觉效果。采用新型航拍、电脑特技,以及创作顶级音乐,表现出民风淳朴的古镇、层峦叠起的峡谷、依山傍水的风光,给全国观众带去崭新的视觉享受,从而刺激受众的体验需求。比如电视剧《血色湘西》中开篇的俯瞰镜头,完美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秀丽风光。技术创新在湘西旅游产业与民族影视产业之间扩散和应用,两个产业利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并不断创新开发技术,即形成技术融合。
民族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一般是指承载和传播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是以版权为核心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成果。既然影视消费品必然具有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而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总和(谢彦君,1999)。游客正是通过这种旅游产品来感知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愉悦身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产品和民族影视作品都是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两类产品都得益于湘西民族地区良好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民族精神文化资源。资源的通用性成为两者融合的良好基础4。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场地(如表1),为影视产品的创作提供基础,通过影视的宣传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已有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成为拍摄场地,通过宣传效应和名人效应,增加文化内涵。
完成湘西地区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转换为产业化形式融合需要“创意”手段,将旅游产品静态“创意”和民族影视作品动态“创意“相结合。静态上,根据当地特色地域风光以及人文环境,在餐饮、住宿等旅游产品开发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顺应消费潮流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凤凰古城的民宿、茶峒的吊脚楼。将各种民族符号元素融入其中,丰富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让住宿客栈的风情设计和装潢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凤凰旅游攻略上,必备的就是吃喝住行,吃在湘菜、喝在泉水、住在吊脚楼、行在小拉车。湘西政府官网专门开辟的湘西旅游版块都是各种民族特色的展示,方便游客能了解权威的当地行情。动态上,民族影视作品具有连续传递信息的天然优势,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可以充分展示区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提供包含旅游者服务需求的全景图。所以湘西地方政府或旅游开发主体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掘民族影视主题,组织人员改编当地的影视剧本,并且自行选择在湘西已开发的旅游区或潜在旅游区组织拍摄;在后期加强湘西题材影视剧的宣传推介和各地的播放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等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湘西千年古镇王村拍摄。通过影片推广和名人效应,游客不断增加,人口不足5万的小镇日接待旅客量达到3000人次左右,电影《芙蓉镇》让全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湘西古镇的古朴魅力,也开启了湘西旅游业的先河。借助名人效应,诞生了“刘晓庆米豆腐”这个旅游产品,二十年来,凡是到芙蓉镇的游客都必尝一碗“刘晓庆米豆腐”[5]。
表1:湘西题材影视剧及拍摄地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是融合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基于降低成本、追求范围经济效应目的,需要两个产业内的大部分企业都出现内容趋同的跨产业、多元化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产业的企业边界才会逐渐模糊,融合才能实现。因此,跨产业融合在一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组建大型影视文化旅游集团。其组建有利于打破旅游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和限制,通过跨行业和跨部门的联合生产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当地物质文化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企业资金来发展当地经济。湘西民族地区影视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重组,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引导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是最简便快捷的方式。政府通过对国有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行全资注入、兼并改造和委托经营等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其他旅游企业进行控制。其次就是依靠大型的旅游企业,整合同类影视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恩施、张家界、铜仁等周边旅游城市,建立武陵山区文化旅游经济圈,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共同打造统一的市场形象和强势旅游品牌。最后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资源吸引市场、技术和资金,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文化旅游企业。以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为例[6],武陵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公司利用从国家到地方强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契机,充分把握中央率先启动并提出湘西武陵山文化产业园(武陵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公司博物园)项目建设。依靠当地特色民族气息,招引全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土特产及带有浓厚当地特色的文化企业入驻。
旅游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都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技术创新改变了旅游市场和影视文化市场的需求特征,给这两个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为了迎合新的市场需求,必须整合市场中的传播渠道和销售渠道。在传播整合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湘西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全面、立体、形象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进入湘西自治州政府主页,很大一个版块就是湘西旅游,点击进入会有动态画面配文字说明和特色的民族音乐,一幅幅画卷缓缓拉开展示湘西特色风情,引人入胜。同时还可以出版湘西自助游或者跟团游旅游读物并且在网站更新湘西地区民族特色游记。尤其是创作于湘西地区民族背景下的小说或者散文,可以重新出版发行,刺激受众到现场去体验文中的民俗风情和地域人文。沈从文的《边城》一书是最经典的案例,从1934年生活书店出版的最初版本到2014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它的影响力从未降低。有需求才有市场。在销售整合上,利用当地特色旅行社为中介,进行产品策划、包装。影视基地既可以作为拍摄场地,又可以作为湘西地区旅游必玩圣地,民族影视作品如光碟、剧照等都可以融入旅游业纪念品销售的渠道当中。传播和销售渠道的整合是旅游市场和影视文化市场融合的必经途径。在产业发展链条的上端产品和渠道已经准备好,下端应该是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强烈,期望通过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的融合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文化消费对于旅游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的融合有极大促进作用,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为旅游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出现。湘西自治州确实也意识到了旅游建州、发展经济的益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现在,湘西自治州已经形成“吉首乾州文化园”“吉首德夯文化园”“凤凰文化园”“永顺芙蓉镇文化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聚集园区[7]。同时围绕主要影视拍摄地吉首、永顺形成吉首经济开发区和永顺经济开发区。以湖南永顺经济开发区(原湘西猛洞河旅游生态经济开发区)为例。2001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位于永顺县王村镇即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地,湘西最早火起来的旅游胜地。200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再次更名为湖南永顺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内包括猛洞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小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4亿年前海底奇观红石林、中南第一峡坐龙峡和栖凤湖风景名胜区、猛洞河天下第一漂的中心联结点。开发区以旅游为核心产业,突出绿色生态和土家族文化,成为湘西较大的游客集散地,并对湘西州的经济贡献颇大。2008—2020年拟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兴旺、辐射能力强、人口达58万的旅游服务中心。市场融合模糊了旅游市场和影视文化市场的边界,增强了两个市场的联系,并产生良好的传导效应。
[1]彭延炼.影视业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湘西为例[J].商业研究,2009(2):141-145.
[2]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1-37.
[3]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旅游学刊,2006(3):37-43.
[4]桑彬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3.
[5]尹媛媛.湘西题材影视剧与湘西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D].吉首大学,2010.
[6]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
[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湘西永顺经济开发区[EB/OL].http://www.xxz.gov.cn/tzxx/gyyqjs/201109/t20110913_1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