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
摘 要: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所以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如何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培训,是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数控铣技能比赛模式的特点,从技能比赛准备、技能比赛训练、技能比赛工具选择和时间控制等几个方面对中职学生的技能培训进行了探讨,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技能比赛;中职院校;技能水平;数控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15-01
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型人才,技能比赛是考察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所以中职院校的师生通常会参加较多的技能比赛,比如数控铣、数控车床等。技能比赛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本文从数控铣技能比赛的角度探讨中职学生的技能培养。
一、比赛知识学习
中职学生技能比赛培训首先是对教师的选择,技能训练队的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实际操作经验,只有教练技能水平较高,才能带出优秀的人才。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教师之间应多进行讨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大家共同讨论才有更大的力量,能及时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的训练做好计划。
选择好培训教师后,就可以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基础知识是参加技能比赛的基本前提。学生不仅对数控铣的了解不多,缺乏基础,而且数控铣学习难度较大,这一阶段不仅要学习数控铣的结构、原理、刀具、零件类型以及量具等知识,还要学习编程和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制定,学习量较大。严格按照技能比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训,能够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和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巩固提高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培训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不断巩固提高,增加知识的难度。这一阶段不仅要巩固数控铣的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学生对编程软件的熟练使用并加强加工工艺的分析等方面的学习。
二、比赛技能训练
首先是编程软件的训练。计算机编程是技能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重点培训学生对双曲线、椭圆、斜面、抛物线、凸台、三角函数线以及曲面等图形的编程,引导学生集中时间解决单个元素,增强学生对部位编程的理解。现在市级以上的比赛都已经使用软件编程,与变量编程相比,软件编程相对较简单。随着编程软件的不断改进,软件编程存在计算误差,加工效率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在技能培训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软件编程技术的训练,最主要的还是提高学生的工艺分析能力。
其次,是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软件编程都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学生进行的技能训练,主要是将编程中的各种元素融入基础知识和各种图形加工工艺进行训练,根据图纸分析工艺完成零部件加工。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识图能力。
最后,开展模拟训练。为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进行模拟训练。比如,可以选择往届数控铣比赛的图纸,让学生按照图纸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件或者采用跨省份PK的对抗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够熟悉数控铣比赛的规则和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可以总结往届数控铣比赛题目的特征,与数控铣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制作新的图纸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三、比赛工具选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比赛工具的选择对比赛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培训时,应指导学生认真按照技能比赛要求选择训练工具,包括刀具、量具以及附件等。比如,刀具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刀具有不同的作用,硬质合金涂层刀具的速度相对是较好的,与高速钢相比,速度快了三倍以上。量具关系到精准度,所以在选择量具时应尽可能选择标准的量具,不仅可以减少测量的时间,还可以保障零件的精度。
四、比赛时间控制
数控铣比赛都是有时间规定的,通常要求学生在五个小时内完成两件产品。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五个小时内完成夹具安装、审图、编程、加工等多道程序,如果学生不能将各步骤时间控制好很有可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所以,学生应合理安排各程序的操作时间,保证比赛时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操作。
我们根据各步骤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安排:夹具安装调试和审图控制在20分钟左右,编程和传输半小时左右,主件和配件加工分别为100分钟和90分钟,修毛刺10分钟,用半小时完成配合加工,剩下的10分钟可以用来检验或预防其突发状况。就数控铣比赛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工件,所以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要严格按照比赛要求控制各步骤的时间,提高学生完成工件的速度。
总而言之,中职学生技能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提高专业技能。中职院校采用技能比赛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中职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史文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大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