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模型思想 触摸知识本质

2016-11-04 22:06汤金娥
江西教育B 2016年8期
关键词:总面积分配律等式

汤金娥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认识的运算律,与交换律、结合律相比较,乘法分配律的算理更抽象,形式多样,加之它属于“计算”范畴,内容单调,课堂难以生动有趣。这样使得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成为大家公认的“一杯白开水”。然而,细细琢磨,特级教师张炜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并非如此。张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着力凸显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在不露痕迹“深度卷入”中敞开思维,产生联想,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自主,学得自由,从而自然触摸知识的本质 。

【片段一】创设情境,感受模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将邀请老大、老二和老三兄弟三人参加。他们都是种果能手,非常碰巧,他们的果地都是长方形。请先看(出示图形)老大的果地。(单位:米)

师:看到老大的果地,你能提出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吗?

生:两块地的总面积是多少?两块地的面积相差多少?

……

师:如何列综合算式计算两块果地的总面积?

生(交流算式):90×60+90×25,(60+25)×90。

师:比较得数,这两个等式之间可以写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90×60+90×25=(60+25)×90。

师:(出示图形)这是老二的果地,请列式计算两块地的总面积。(单位:米)。

(学生交流算法。)

师:为什么不合并起来算呢?

生:因为老二的果地是两块没有相等长度边的两个长方形,所以两个图形也就不能直接合并成一个大长方形。

师:哦,原来是这样。

师:(出示图形)请看老三的两块地,列式计算出总面积(单位:米)。

(学生交流算法,建立等式:80×60+60×40=(80+40)×60。)

师:为什么老大、老三的果地总面积可以合起来算也可以分开来算?

生:因为老大、老三的果地分别都是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长方形。

【赏析】课始,教师巧妙设计兄弟三人一起参加学习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经历初步感受、思维冲突和前后比较,从而感知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就是一种图形模型,这种模型有相对应的算式,有了几何直观的形象支撑,算式的结构特征也就一目了然。

【片段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形列出了计算总面积的算式,下面请根据算式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两块长方形西红柿地总面积:80×50+60×50,两块长方形黄瓜地总面积:(70+50)×40。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解读图形中的数据并建立等式:80×50+60×50=(80+60)×50,(70+50)×40=70×40+50×40。)

师:上面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你还能写出更多这样的式子来吗?

生:25×30+75×30=(25+75)×30

(84+28)×16=84×16+28×16

……

师: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能不能用一个等式将这样的所有等式都包含进去?

生:(a+b)×c=a×c+b×c。

师:用字母表示非常简洁。

师:(a+b)×c=a×c+b×c也可以看成是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吗?(出示下面图形)如果它是表示甲、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和,那a、b、c又分别是图中哪里的长度呢?

【赏析】如果说从图形到算式是建立等式、发生联系的过程,那么从算式追溯图形则是“逼”学生尝试建立“图形模型”的过程,是将数学认识从具体经验向理性层面提升的过程。本教学环节从建立模型的角度出发,设计根据算式画图形,“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并通过举例验证、解释说明,从具体问题过渡到抽象概括,使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自然“呼之欲出”。紧接着教师又乘势设计根据字母等式联想图形,更是把学生的认识再次推向深入,从而进一步触摸知识的本质,建立起深刻的模型印象。

【片段三】丰富联想,应用模型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a+b)×c与a×c+b×c相等关系的模型,下面请根据算式联想。

(1)75×20+25×20

(2)65×(30+1)

(3)45×45+30×50

(4)(200+m)×n

(5)8×+2×

(学生交流想法并展示。)

师:通过计算求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和,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像80×60+60×40=(80+40)×60(老三果地的总面积)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只可以用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来解释?可用其他事情来解释吗?请将等式中的数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一件上衣( )元,一件下衣( )元,买( )件上衣和( )件下衣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讲述填写数据及具体含义。)

师:能不能将买衣的情节变换成其他事情来解释。

生:(思考后交流)小明做一个大盒子要用5张卡纸,做一个小盒子要用3张卡纸,做4个大盒子和4个小盒子共要用多少张卡纸?

……

【赏析】本教学片段是学生离开图形进行算式联想的环节,这既是对乘法分配律理解的即时检测,也是更高水平的数学思考。学生通过联想、比较与辨析,完善自己的数学思考,进一步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乘法分配律的朴素、直接、独具个性的本质理解。尤其第(3)题虽有相同因数,但与其他算式中的相同因数所在位置不同,是不能直接合并的变式,更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适时地向学生抛出根据计算老三果地总面积的算式,联想用其他事情解释问题,同时安排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买衣情境开放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最大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将买衣的情节变换成其他事情来解释”,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充分感受数学模型应用的丰富和简约。

【片段四】类比展开,拓展模型

师:同学们,课始我们提出了求老大两块果地面积相差多少的问题,下面请列式计算。

生:90×60-90×25=3150(平方米),(60-25)×90=3150(平方米)

师:这两个式子可用什么符号连起来?

生:等号,90×60-90×25=(60-25)×90。

师:你还能写出更多这样的等式来吗?请写一写。

(学生交流展示。)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可怎么写?

生:(a-b)×c=a×c-b×c。

师:老大非常勤劳,最近他又扩建了一块香瓜地(在原图上加上一个长90米,宽55米的长方形),怎么计算老大现在果地的总面积?

生:90×60+90×50+90×55=(60+50+55)×90。

……

【赏析】联想孕育着数学思维与推理,充满着数学发现与惊喜。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由求和类推到求差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于乘法对减法的分配。接着教师又巧妙设计老大扩建果地的情境,让学生从两个数联想到三个数甚至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在丰富的情境拓展中不断赋予模型“生长”的力量,让乘法分配的模型既根植于图形,又不拘泥于图形,使得用字母表达的乘法分配律有了“丰腴”之美。这样的学习无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仅让模型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而且使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触摸到了知识的本质。如此,日积月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总面积分配律等式
多思善想 巧求分数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组成等式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速填等式
土地出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