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根本保证。文章在阐述校企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对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育“三用”药学人才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敞开校门,走合作办学的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根本保证。我校在药学专业建设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工学结合,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育有用、能用、好用“三用”药学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校企合作原则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我校在坚持“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基础上,还坚持下列原则:
1.1 能动性
学校主动坦诚地与企业高层进行沟通交流,介绍校方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力资源优势,分析校企双方的合作优势和合作前景,以获得企业高层的认同和支持,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热情与兴趣,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与企业合作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与企业探讨改进措施,调整合作方案,最终找到校企双方合作的最佳利益结合处,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1.2 有效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校企双方的目标定位,在进行校企合作正式洽谈之前,学校认真分析合作企业所处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合作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趋势,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资源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最大化,增强合作的有效性。
1.3 有序性
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有序性、生态化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制度化作为约束,保证各项工作常态化开展。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校企合作的有序持续进行,校企双方制定特色鲜明的实施制度,富有特色的奖励机制、优胜劣汰等机制,将校企合作纳入到正常教学管理中。合作后的校企双方成为一个共同体,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共同研讨,制定出一系列被双方接纳认可的管理规范,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2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策略
我校从高职教育生存、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参与是保证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主动吸纳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构建校企合作的保障、评价、激励等长效机制.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增强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2.1 建立专家指导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药企、医院、药监等医药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和职教专家组成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赋予该组织相应的权利、义务和地位,成员享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学校在落实专业重大改革项目及发展规划时,做到全面盘清家底,赋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其针对学校现状,积极开展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与制订工作,使其“有名有实”。其履行的职责及享有的权力为:
2.1.1 指导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对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调研论证,形成论证报告。
2.1.2 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并对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予以论证,审核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主干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等课程标准。
2.1.3 指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为了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落到实处,学校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教师社会实践,让专业教师了解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熟悉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方法和技能,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1.4 指导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聘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直接将企业及行业的实际做法引入课堂,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知识的有效融合。
2.1.5 指导学生专业实践
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2.1.6 享有的待遇
学校根据受聘委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业绩,给受聘委员发放适当的津贴和奖励,并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先为合作单位的员工进行培训。
2.2 建立定期问诊机制
定期举办校企联谊会,建立行业专家对专业建设的定期问诊机制。对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规格的定位、职业岗位群的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境、评价体系等进行定期“把脉问诊”,查找薄弱点,并逐一开出“健身良方”,矫正偏差,让正能量助推专业的健康发展。
2.3 建立师资培养机制
校企双方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实行人才的双向流动。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业一线生产实践中去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等到学校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向学生传授一线的生产和管理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知识无缝对接。
2.4 建立校企共赢机制
在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条件的同时,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职业教育、成人培训、科技咨询、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推出量身订做的培训项目,先后为社会举办了执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训等项目。近三年为社会培训达1384人次,为区域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并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发新产品及产品质量的监测方法和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充分发挥了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赢的合作宗旨。
2.5 建立长效融合机制
校企合作,按校企“融合”的深度可分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是校企双方的人员交流,具体是学生的实践实训活动和校企人员的互聘互用,学校教师可以被企业聘用,企业人员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第二层次是技术的交流,学校和企业形成技术团队,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第三层次是校企文化的融合,校企间原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同的文化氛围。为了实现校企深层融合,我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研究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创造一系列互惠互利条件,吸引企业主动投资,与学校联合办学;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2],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制定,实习配备双导师,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教学,把岗位情境引入实训,建立了融教学、生产、科研、开发等全方位的校企长效融合机制。
2.6 建立专业拓展机制
坚持每年一次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对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把握市场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组织专业人员认真分析省内外同类学校药学专业开办的现状及经验,找出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势和缺陷,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的职业面向,规划专业的岗位群开发和拓展规模,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反复研讨论证,建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迁的专业拓展机制。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方向性和发展性,让专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富有活力。
3 取得的成效
我校自2005年药学专业开办以来,积极利用多方资源,已与区域内9个医药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成融专业实训、师资培养、社会实践、就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建、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目标,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成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教育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汪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2):8-9.
[2]别同玉,韩永红,张艳军.高职药学专业“3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44-48.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