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改梅+刘建芳
【摘 要】在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中,宗族文化的产生合乎国情又顺乎民风,宗族文化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本文通过对宗族文化特征的理解,分析其对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以公民文化为导向和加强乡风文明的建设,以此为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宗族文化 ;政治参与 ;公民文化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宗族文化具有特别的影响,“它支配着或者弥散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族、俗习等等,无不打上其烙印”①。虽然,近代以来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宗族文化与宗族精神并未消失,特别是对农民的参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农村宗族文化的特征
宗族文化是指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体现为血缘亲属关系的认可与尊重,包含着特殊私人交往关系和狭隘社会生活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它的鲜明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宗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1.1 明显的等级性,缺乏平等精神
从宗族文化维系的社会关系来说,它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而彰显不出平等精神。本质上,血缘关系代表生物意义上的等级关系,但在传统中国,基于社会组织的特殊方式,每个人根据血缘排定亲疏远近,这决定了文化也具有等级性,然而当代民主是以主体的平等为前提,这种平等虽然没有否认血缘关系的等级性,但是它强调的是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组织要求。这在乡土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未发生分离条件下,是无从产生的。
1.2 鲜明的礼俗性,缺乏法治观念
从宗族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来说,它具有鲜明的礼俗性,而没有法治观念。在乡村社会,维持社会秩序不是法律而是礼俗。费孝通先生说过,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法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在乡土社会中,这些礼俗大都与宗族活动有关,法治强调社会治理是依靠法律或正式的规范,但传统社会的法律体现着对于宗族精神和习俗的尊重,这种宗族体系孕育不出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
1.3 浓厚的依附性,缺乏独立主张
从宗族文化孕育的民众品格来说,它具有浓厚的依附性,而缺乏独立主张。在宗族生活中,个体的存在依附于家庭和宗族,在这种条件下,宗族秩序的和谐人们自觉承担责任。宗族文化对个体主张的忽略与传统生产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因为农业生产使得人们离不开土地,而附着在土地上的家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依赖,在这种基础上的文化自然体现着对宗族整体利益的强调,而在这种政治和文化要求中形成的民众品格,其独立精神不可能具备。
2 农村宗族文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在当代经济社会发达的条件下,农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宗族文化的精神和观念却并未消失,仍然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活动,具体表现为:
2.1 积极主张政治权利,但公民精神并不完备
与传统的臣民不同,公民身份是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获得的,它本身意味着独立、自由和平等,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表达自己的权利并能自觉履行义务;公民精神是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一个首要条件,是当代农民政治参与真正实现的所应具备的主观和内在条件。就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来说,广大农民的独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识并未很好地发育出来,等级依附观念、宗法家庭意识在农村社会依然普遍,这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政治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2.2 具备一定民主观念,但政治冷漠行为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首先关注物质利益,同样在农村社会,农民出于对宗族利益的维护,农民参与乡村管理和民主选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但与此政治冷漠感也较明显,例如认为乡村干部的选举和自己没关系,不参加投票等。在传统宗族文化的影响下,民众围绕着“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目标,日复一日地耕作劳动;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民众安分守己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固有的保守内向的特征,扼杀着农民参政的热情。
2.3 宗族观念的消极作用较为突出
宗族由拥有共同祖先和经济上相互协作的家庭集团组成,是当代宗族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农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宗族具有政治组织的功能,因为宗族是个体的“避风港”,分散的个体的农民面对各种压力时,只有融人宗族中才能使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宗族成员通过群体意愿的表达,在捍卫宗族整体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宗族文化中所包含的保守、依附对农民参政造成了负面影响。
3 更新传统宗族文化,促进农民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的推进和完善需要相适应的文化基础,这种新型文化必然着平等、权利、法制等价值观念,具有理性、开放性、普遍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要促进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崛起,我们必须引导传统宗族文化的更新,加强乡风文明的建设,以保障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合理化。
3.1 以公民文化为导向更新传统宗族文化
公民文化是源于西方政治学中的概念,著名学者阿尔蒙德是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③随后我国开始研究公民文化,认为公民文化是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强调人格独立、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并以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价值需求和政治参与为特征的价值形态,因此民主制度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公民文化的支持,才能够得以巩固和发展。
以公民文化为导向更新宗族文化,强调的是农民从“宗族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在传统的宗族生活之外,引导广大农民认识和熟悉在传统血缘和地缘关系之外而新出现的公共交往关系与公共交往生活,明确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与角色,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并以符合法律的方式参与到农村自治工作中,自觉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农民在参与国家社会政治事务中的真正价值。
3.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农民价值观念的更新
对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农民来说,宗族文化不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是贯穿在人们行为习俗的精神观念,是世世代代囿于族群社会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所以,在更新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新价值观念的导向,而且要在具体的生活和实践层面下功夫。乡风文明关注的农村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方面,这对于改进农村社会风气、培育农民现代生活理念、更新传统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乡风文明建设立足于农民的日常生活,试图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辅之以一定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农民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农村社会习俗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文化将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而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深入人心,就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发挥其广泛、稳定和持久的影响,对于农村社会生活的转变和基层民主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农民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要求乡风文明建设必然是长期和持续的。
【参考文献】
[1]陈晓莉.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戴茂堂.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注释:
①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宗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③[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