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媚+张应红
【摘 要】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全国各地的高校,目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等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作为高校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丰富和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这一关键环节的执行者——高校实验教师,目前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高校教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0 引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学。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广西,辐射周边,面向行业,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2011年开始,我校经教育部批准,三个专业试行,开始招收应用型本科,目的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执行者,高校实验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实验教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现状
几乎在全国所有高校里,实验教师中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相对较低,带头人更是缺乏。主要以刚参加工作的中级及以下或者年龄较大的,之前中专毕业长期在高校实验室工作但职称跟学历又没有晋升的老师为主,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1.2 高校实验队伍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第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老观念,造成高校领导在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的时候,只重视或只考虑学科队伍建设,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往往被忽视。
2)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实验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把实验室工作人员被看作是教学辅助人员,或是服务于理论教学的二线人员。并且相对于理论教师而言,实验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造成高学历高职称的不愿意在实验室工作,而中级职称的或者硕士生也只把实验室作为一个加油站或中转站,人员流动相对较大。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缺少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实验教师。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极不稳定。近年来,虽然领导开始重视实验室工作及实验队伍建设,但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施行,造成实验室人员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高校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1]。
2 学校或更高层面对实验室人员的扶持
2.1 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高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应把实验室人员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政策,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其科研等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批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实验教师队伍,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中能当重任,也使他们看到发展的希望,形成积极、有朝气、蓬勃向上的工作动力,实现实验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2]。
2.1.1 人才引进
1)在人才引进的时候制定相关政策,即新参加工作的博士必须进入实验室工作一定期限。因为实验教师队伍想要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就必须要有充满活力的高级人才进入实验室工作。所以很多高校规定了新引进的博士必须在实验室工作2~3年[2]。
2)引进具有企业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的实践教学队伍中来,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掌握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在动手等能力的方面的培养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1.2 对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
1)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培训机制
很多高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或者师资科,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活动只针对理论教学技巧或能力方面进行培训,但几乎没有对老师的实践能力或者专门对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原因可能是理论教学或者上课技巧是通用的,而每个实践老师的学科或每的门课程相关实验的操作技能相差甚远的原因。但这些实践技能或操作技巧往往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能力及对学生的影响力。因此,在高校的培训机制中,必须制定发展规划,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老师制定出科学的培训机制,可把相关实践老师送到相对口的企业或单位参观学习等方式,努力培养出一批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老师。
2)终身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亟需的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实验技术人员。因此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使其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综合素质得到强化,从而达到提升实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目标。因此要把对现有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和提高,给他们不断创造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的机会,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2]:
(1)把实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送出去培养,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
(2)鼓励实验教师通过自学、在职读研(博)、在岗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3)鼓励实验教师参加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交流,参加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会和讲座,追踪科技前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始终保持对设备和技术发展的系统了解,拓宽视野,得到发展。
只有通过上述几种或其他更有效的途径,才能使得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技术、教学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素质上不断提高,做到切实培养出一批真懂、真会、真干的实验技术骨干,使实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2.1.3 建立专业对接的实践教学基地
产学研教育是目前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和老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学校或者学院应该拓宽渠道,争取与有条件的企业洽谈,建立专业对口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2.2 政策和机制保障
2.2.1 改革评审制度
鉴于前面所述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内容的种种不同,因此,在职称评定上,不应采用“一刀切”,应采用“收支”两条线模式,对实验老师的考核方法和职称评定,应结合实验教师自身的工作特点,建立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套用理论教师的标准去评价实验教师,过多的考虑实验教师在科研、论文等方面的成绩而忽略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创新与管理成果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考核办法应客观地评价实验技术人员,使考核结果真实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从而为职称评定提供客观的标准[2]。
2.2.2 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为调动实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了落实同时落实实践老师的岗位职责外,更应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专项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通过鼓励创新、鼓励改革等方式,切实做到提高实践教学的工作绩效[3]。
另一方面,为提高实验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实验教师的科研与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实验技术开发与管理研究,使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实验创新活动中去。鼓励实验老师对实验内容、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还可以设立实验教学专项基金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验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4]。
3 高校实验教师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目前高校在校生群体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加上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高校教师必须以不变应万变,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对各种挑战[5]。
3.1 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这个职业及时既是智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尤其作为大专业的实验教师,每个实验重复几十批次,难免让人感觉枯燥。因此做为高校实验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跟使命感,热爱本职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3.2 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发展日趋综合化的大趋势。教师在入职教师这个行业之前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因此做为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讲座、培训或技术交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去对口的企业或单位参观实习或者挂职锻炼,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拓宽实验技术人员的学术视野,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者访问、合作研究、在职或者脱产读博方式到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参观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3 英语及计算机水平
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学科的前沿技术都是从发达国家传播开来的。英语是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是进行国际交流、获取最新科技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每个教师要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水平和适当的口语水平。
最近两年风靡全球的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引领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在互联网与新型教育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教师应以积极开放、理性的心态面对。在授课方式上要敢于创新;教授的内容上要积极吸取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灵活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时代对于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4 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是理论教学的扩展与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的执行者,其责任与压力重大。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高校实验教师[1]。
【参考文献】
[1]徐世同,曾繁丽.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2009,28(9)152-154.
[2]张文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48-350.
[3]龚兵丽,戴克林.应用型人才视野下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46-248,252.
[4]王海波.高校实验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40-343,347.
[5]周开兵,陈梦晖.重视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7).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