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静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300000)
高校手风琴教学中探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于云静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300000)
手风琴教学活动是高等院校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其教学方式及活动设计都是以教师为主,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佳。探究教学活动也探究教学方法中重要环节,在手风琴教学中设计探究教学活动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的手风琴学习兴趣,其实用价值较高。
高校;手风琴教学;探究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探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各类学科教学中都有应用,特别是艺术类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在手风琴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转变原有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手风琴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增强对艺术学科的热爱,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多数高校中采用的传统的手风琴教学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高校手风琴教学方法体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目的存在片面性。目前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教材目标及学校目标要求,只是追求相关理论、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学生音乐能力、艺术气质的培养,整体的覆盖面偏小,学生掌握了手风琴中的相关理论、演奏技能,而未涉及到教学的全面性,不利于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
2.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传统的手风琴教学模式上,教师才是课堂中的主角,在课堂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包括被动的接受知识、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死记硬背各种理论性知识,机械式的进行技巧练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完全丧失了主动性,没有展现个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也呈现出被动的学习状态,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教师牵头,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3.过于重视技术教学。由于所认知的教学目的具有片面性,这也引起了手风琴教学上更为重视技术性教学,非常重视而生的演奏技能,而非培养学生的艺术领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1.手风琴练习形式。高校手风琴的学习者一般为专业学习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学习乐器的能力较强,具有不同程度的钢琴基础。手风琴的左手键盘与钢琴的左手键盘具有相通性,手风琴中的部分曲目也是从车尔尼练习曲中过渡过来的,设计左手训练形式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学生,双手的手风琴训练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也有助于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在重视手指的灵活运用之外,也不能轻视风箱的运用,因为此部位是乐器的关键部位,是其发声器官。双手的训练都要重视风箱的使用。
2.教学曲目的设计。手风琴教学应该改变以往单一化形式,要体现出多元化,曲目设计上也是如此。不能过于过于偏向表演,只追求单一的专业曲目而偏离手风琴教学目的。在曲目设计上,应该偏向中国乐曲,高等院校的任务繁重,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就业,甚至发展方向。学生接触的音乐知识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及喜好,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应该承担起音乐使命感与责任感。
3.重点凸显伴奏及实用。伴奏能力是手风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前文中的左手训练形式也是提升伴奏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左手伴奏音型教学中,学生不仅会用手指灵活掌握演奏技巧,也可以识别出伴奏音型特征及能够搭配的歌曲,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为日后演奏打下坚实基础。进行乐曲教学中,可以选择左手伴奏中典型曲目,分析乐曲的理论知识包括乐曲背景、乐曲配奏原理,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精炼部分曲目而掌握类型曲目伴奏规律。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小组学习优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加入简单的合奏训练或者重奏训练,学生之间交流,准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成员存在的差距,在学习中倾听与合作,逐渐学会排练,对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4.重视教学活动的分析与总结。在一部分手风琴教学结束之后,手风琴教师应该做好分析与总结工作,教师起带头作用,做好归纳工作,分析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可以改进的问题,提出改进途径,最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知识。
探究性教学方法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发挥出学生为主体的最庸,重视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对手风琴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保证学生的具有较好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高校手风琴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王汇涓.高校手风琴教学中探究教学法的实施[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2).
[2]王睿.探究教学法在高校手风琴教学中的应用[J].艺海,2014(08).
[3]陈剑一.中国高校手风琴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0(03).
[4]刘畅.探究教学法在高校手风琴教学中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J624.3-4;G642
A
1005-5312(2016)29-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