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江利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阅读才能顺利进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如何让低年级儿童尽早、尽快地多认字?又如何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为孩子乐于参与的识字过程呢?
近年来,林州市教研员张贵栓老师精心研读课标,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总结出一套灵活有效的识字方法,创立了“四型三读”单元整体预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预习课是把一个单元中几篇文章的生字新词,还有“语文园地”中的生字新词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类、分块儿进行识字学词。这种方法把分散的字词进行归类、整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
低学段的整体预习课,需要解决集中认读生字新词和初步感知课文这两个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一、重视单元导读
教师在备课时要具备主题意识,重视单元导读,在导读中把握单元课文的内在联系。备课时,教师要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多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营造对话交流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主动质疑和探究。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丽的祖国”,我就把有关林州的景色描写融入其中,由小及大导入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北京亮起来了》。这就好像戏剧的引子、景点的导游牌一样,把学生引进精彩的景色描写中。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引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因此,确定学习目标不仅要遵循课程标准,更要结合教材内容,立足于学情。低学段的儿童保持有效注意力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坚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的原则,每节课识字量最好不要超过40个。
三、细化学习流程
1.师生共读,解决字词
低学段孩子的学习有很强的模仿性和依赖性,教师就是孩子们最乐于效仿的对象。教师范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备课时,我总是把范读放在首位。如读《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我注意到孩子们一直在观察我的表情。他们能够直观感受到我的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和语速等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
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帮学生解决一部分生字和新词的读音问题。之后,我再让学生自读,把文中剩下的“生字宝宝”找出来圈上。这样的方法好记好操作,孩子们也乐于完成。
2.集中识字,分类展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注意在具体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这两课的生字和新词时,我让学生注意挑出那些通过自学就会认会写的字,并让他们说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宝宝”。我们总结出以下方法:
猜字谜。小孩子喜欢猜谜,我在备课时就编一些生动有趣的字谜让他们猜。如“皇”帝坐在“火”炉边(煌),“小”“儿”“一”心去参军(辉)等。这样不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记住了生字,而且朗朗上口的谜面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渐渐地,学生也自己编了一些字谜,而且乐此不疲,如“特”字——“牛”儿在“寺”院边吃草,“鲜”字——左边“鱼”儿游、右边“羊”儿跑。
在想象中识字。低学段孩子对图画的兴趣远远大于文字,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生字配上有趣的“动画”。如学习“脚”“敲”“踩”“蘸”“端”等生字时,可指导学生配合身体语言为生字配上动画,让一个个抽象的生字活泼起来。在图画与文字的巧妙联系中,学生丰富了想象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方法认字。这些常见的识字方法能产生“蝴蝶效应”,让学生从认读一个字到多个字,不但速度快,还能有效复习。如熟字换偏旁:伯—柏 纷—扮 围—伟;加一加:付—府 乐—烁 尤—犹;减一减:警—敬 沟—勾 速—束;比一比:思—恩 席—度 风—凤;等等。
3.字词检查,讲究方法
整体预习课能够让学习目标落到实处,让孩子真正积累大量词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所读的每一篇佳作,无不是由精美的词句构成。在课堂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我会认—我会填—我会读—我会说。具体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时,我会认:借助游戏“小青蛙跳伞”,让学生脑眼并用增强对字形的记忆;我会填:(〓〓)的泼水节、(〓〓)的凤凰花、(〓〓)的王府井、(〓〓)的汽车等;我会读:读《难忘的泼水节》里有关外貌的描写——“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我会说:《北京亮起来了》四幅主题图的内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和故宫?
整体预习课的实践证明,有效识字为学生大量阅读扫清了障碍,让课堂教学充满童趣,使语文课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