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喜喜
身为目前国内民办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卢志文如今成了“空中飞人”,江苏、北京、温州……全国各地穿梭。但是,无论他飞得多高,都无法忘记一个人,无法忘记那个人给他的飞翔力量,那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他初中语文的李老师。
李老师原本在西安地质研究所工作,是作家徐迟的朋友,自己也爱好文学,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上世纪50年代因文惹祸,被打成“右派”返乡,到初中做了代课教师。回乡后,他就住在一个玉米秆搭起的窝棚里,又患上肺结核,骨瘦如柴。
李老师会在语文课给学生们讲哥德巴赫猜想,给学生们读徐迟写给他的信,讲起课文来,会在黑板上激情洋溢地写满他的点评……李老师就像一束光,猛然照亮了这些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从那时起,卢志文对读书真正产生了兴趣。
当然,书是当时农村孩子的奢侈品。除了教科书,卢志文压根没书可读。受到李老师的文学启蒙后,他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文章评改》,作者是章自功、叶圣陶等人。他不仅在初中两年反复读,到高中后仍带在身边。由此,他还有个独特的发现:小说不划算,看起来厚厚一本,一下就读完了;诗歌划算,一本书可以看半年。
有一天,李老师把写得一手好字的卢志文叫到了办公室,神秘地递给他一叠纸:“你能帮老师抄写几封信吗?”
看着自己敬仰的李老师,卢志文使劲点头。但是,卢志文没想到,此刻他接过的那叠纸,却正是一本厚重的生命之书:当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卢志文抄写的,是李老师想寄发的申诉信,希望上级为自己平反。
懵懂的少年卢志文蓦然走进了成人世界。他真切看到了一位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在信中,李老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被打成“右派”、如何连遇挫折。李老师向上级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我能够做事。”
原来,能做事就是幸福?卢志文被震撼了。
申诉信抄完、寄出了,李老师迟迟没有等来平反的消息,直到两年后卢志文上高中时,李老师才终于被平反。然而,给他通报平反消息的人和出村报丧的人,竟在村头相遇:贫病交加的李老师刚刚去世,至死也没等到平反的那一刻!
李老师的故事,在卢志文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从此,能做事就是幸福——这成了卢志文的信条。
但是,那时要做事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要读完书才能做事。可卢志文临高考前丢失了全部行李,心神不宁导致他高考发挥失常,最终只能就读于淮阴师专。
要分配了工作才能做事。毕业时,尽管班主任给卢志文打出评语:“成绩卓著!”但阴差阳错,他竟然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成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
可是,卢志文只记得“能做事就是幸福”。
1983年9月1日,不满20岁的卢志文成为偏僻乡村的化学教师,开始教高三。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比自己都大的复读生,其中还有他曾经的高中同学。他真诚的努力,加上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了成绩的催化剂,那一年学生的高考成绩非常好。
也是在那一年,同校初中部的中考成绩一塌糊涂。卢志文动员了几个同样血气方刚的年轻老师,主动跑去找校长请缨:“我们要去初中教初三!”
卢志文在最需要出力的初中,认认真真地做事了。
他明确提出:先做“人师”,再做“经师”;用化学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化学。
卢志文这样形容化学,让孩子感悟化学之美:“化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为其他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在社会对新技术成就的一片赞扬声中,它却甘于默默无闻。”
因此,他特别注重演绎化学之趣:他牵着氢气球进课堂,用灯谜让孩子猜化学名词,教孩子们用米汤写信到课上用碘酒显影……他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坚信知识就是有趣的,世界就是有趣的。
因此,他特别展示化学之真:他搞“实验教学”,条件简陋,他就晃荡半小瓶陈醋、过滤20毫升粗盐水、浸泡一撮草木灰、抓一把黄沙、拆一节干电池、点燃一节尼龙绳……他要培养孩子的“求真”意识。
因此,他要让孩子感受到化学之美、生活之美:在复习课上,他会带领学生吟唱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把诗歌的艺术之美引入化学的科学之美……
于是,机会再次向卢志文招手:参加全县面向全体初中教师举办的“优课比赛”。他从学校到乡镇到片区,过五关斩六将,一举拿回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代表淮安县参加淮阴市优课比赛,拿回一等奖第一名;代表淮阴市参加江苏省的优课比赛,再拿二等奖第一名……
同样,也是“能做事就是幸福”这一信条,支撑卢志文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
1984年,在卢志文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父亲因中风住院,最终半身不遂。病倒的父亲还在忧虑着:3个儿子挤住在破旧的草房子里,怎么娶媳妇?一定要拆掉草房子,改建瓦房!全家人都想满足父亲最后的愿望,于是东拼西凑,半年过后新瓦房落成。但没过多久,父亲再度中风,一句话都没留下就闭上了眼。
治病、建房、安葬、日常生计、弟妹读书……事业辉煌的金色与生活悲哀的黑色交织,这样的时刻,卢志文还是用“能做事就是幸福”这一信条,支撑着自己走过了最泥泞的一段路!
学校文印室动员老师帮忙刻蜡版印学生试卷,刻一张蜡版的报酬为一毛钱。直到现在,卢志文的右手中指上都留着块很大的老茧,第一个指关节也有点变形,那就是“刻版生涯”留下的印迹。
学校需要在室外一面几米长、两米多高的墙上画壁画,卢志文主动请缨:“我来画吧!画不好不要钱,要是画得好,就……给我奖励。”此前从未画过画的他根据书上的绘画技法,用最原始也最保险的打格子放大办法,绘出了这幅壁画。校长赞不绝口,给他发了一笔当时堪称巨款的补助:160元。
就这样,他一直埋头做事,一切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后来,他被当地名校淮安中学选中调入。他担任初中的化学老师,一人教初三年级共4个班的化学,如此一口气连教5届。他从不抱怨,而且非常受用:因为,能做事就是幸福。
其间,省市级论文一等奖、实验调演一等奖、优课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逐一收入囊中。他不仅主业干得精彩,副业也干得漂亮。教学之外,灯谜、书法、篆刻,甚至散文和发明创造,他也拿了几十个大小奖项,还发表文章十多篇。
于是,他很快被破格提拔为教务处副主任,紧接着又被破格提拔为副校长。
后来,他放弃大家眼中的锦绣前程,离开淮安中学去创办新的学校,其实,也是“能做事就是幸福”的信条在鼓舞着他。他不愿意日复一日地重复现有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够做事,做更多的事。
人生,其实是一级又一级的台阶,每做一件事,就是登上一级新的台阶,能够饱览新高度下的风景。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更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如果能坚守“能做事就是幸福”的信念,那么,平凡的教育生活中所包含的无数小事,就会成为幸福的源泉、进步的阶梯。
一直做事的卢志文,为此创造并拥有了幸福。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