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星
开学不久就有家长和我聊起一个话题,小孩在学校订阅的教辅书还没怎么用,教师就推荐他们到校外的民营书店购买。而有的学生自己已经买了一套。这样,每学期学生要购买两三套教辅书。
有家长认为,一些老师是为了私利推荐买书。其实,不单一些老师存在这样的问题,教辅这个行业“水深的很”:今年上半年,媒体报道广西教辅市场的腐败乱象显示,落马的10多名官员中,涉及广西教育厅、新华书店集团、广西师大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等,这些人都是通过利益输送榨取学生的钱……在具有一定垄断特征的教辅行业里,学生正成为一些人香饽饽的“唐僧肉”。
最近,我到中部某省采访时,和一个做民营书商的朋友聊天,他从事教辅生意十多年。这位朋友直言:教辅行业的腐败,不只广西独有,几乎全国都存在这种情况。目前,他所在的省存在的情况远比广西触目惊心。以自身经历为例,他道出了很多行业“内幕”—
前几年,他成功向一所民办中学推荐一套中考教辅书。书籍得到全校师生好评,所以这套教辅书在这所学校沿用多年。
但去年,某国营书店了解到这套书在该校热卖后,找到学校负责人,声称由他们来提供,学校负责人不敢拒绝,就说“如果你们有书,我们也可以从你们渠道订购。”
这家国营书店随后找到编印这套书的出版社,要求该书的经营权改由该国营书店垄断承接。
但早前和朋友签有经营协议,出版社拒绝了这家国营书店的要求。为此,这家出版社也付出沉重代价。因为除了这套书,该出版社还有其他书籍的发行渠道被掌控在这家国营书店手里。但此后,国营书店的销售渠道不再推荐这家出版社的书,这给这家出版社带来不少损失。
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教辅材料要遵循“省里推荐、地市选择、自愿购买”的原则。但现实中,因为一些地方的出版社、发行渠道、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最后“推荐”给学生的书籍,通常不意味着好书,反而意味着有利益往来或行政垄断的暗示。
在特殊利益驱动和行政垄断暗示的背景下,就产生了一些只有通过这个渠道,才能购买到的学生必备教辅材料。这样,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大量粗制滥造的教辅通过专用通道,登上了大雅之堂。
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当学校“推荐”了教辅书后,老师却发现不好用,只好推荐学生另外再买。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推荐其实也是为学生着想。
现实中,学校往往更愿意和民营书商合作,因为民营书商给的回扣大。据透露,教辅书籍的进货价,有时候低至定价的一折。上述这位朋友把书卖给学校是5折,不过,学校卖给学生,是按全价来收。这意味着,每卖出一本书,学校能赚一半钱。
当然,如果这套书不好,出于升学率考量,再大的利益,学校—特别是民校,也不会去接纳这套书。因为高升学率仍是民校最大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