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企业本土化历程分析及其思考

2016-11-02 08:00徐海燕昆波拉提
西部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本土化

徐海燕 昆波拉提

摘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企业与所在国不断融入、实现本土化的历程。从新中国第一批赴苏联的中国企业与当地融合到当今中国企业与所在国民众发生群体性事件逐步增多的历程,可以看出,后者虽然与中国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是否有担当意识、企业工人的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但从客观上讲,中国企业未能实现本土化也是重要原因,而实现本土化却存在现实的困难,即中国企业对所在国家信息无法有效全面掌握,中国企业对所在国的国情、风俗及国民心态无法精准认知,中国企业家难以及时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对此,需要从国际视野和历史经验中探寻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外企业;本土化;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果对建国以来中国企业对外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中国企业走出去最早可追溯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赴苏联完成两国工业合作项目。当代俄罗斯学者卡缅斯基·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曾以《中苏友好时期在普里卡玛地区的中国工人:日常问题及本地化》一文,为人们回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派出年轻人到苏联当工人的历史片断。

卡缅斯基通过搜集大量的地方档案、人物寻访,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从中苏两国就该项目开展合作签证合同,到中国如何选派人员,再到成千的年轻人如何到达苏联、如何安顿下来并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等细节,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与初到异国他乡的外乡人一样,中国的年轻人最初来到苏联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甚至与当地同事和社区的居民进行简单的沟通都很困难。但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中国年轻人很快地适应了环境,开始着手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中国劳动者特有的美德,如谦恭、朴实、勤劳的工作作风,受到苏联工友的称赞。学者还写道:“在苏联生活一段时间后,中国人已经领会了当地居民一系列的行为标准和日常习俗,但在尊重这些文化的同时,在劳动、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还保留了自身特有的民族特性和传统习俗,中国工人身上散发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也赢得了苏联普通民众的好感。

卡缅斯基对中苏两国人民之间这种和谐共融的状态做出了分析认为:中国年轻人赴苏联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国内物质生活条件还相当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在去苏联之前,大多 “生来都没有见过面包”、“很少吃过饱饭”,去苏联工作时普遍抱着“中国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为苏联老大哥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心态奔赴苏联,将赴国外工作看做是国家赋予的一种“崇高的荣誉”。他们的勤劳、谦逊的品德赢得了许多苏联民众的高度赞赏。①他们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为中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做出了贡献。

然而,时隔半个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强大的苏联已经不在,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中国已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国民的爱国热情和自尊心、自信心高涨,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也大大增强。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科技革命带动的各个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发生了深刻变革、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深刻变动、在利益格局上做出了深刻调整、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深刻变化,各国的治理方式、法律制度、民众的价值取向也处于不断变化中。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在融入所在国社会的进程中也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以群体性的冲突事件显现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企业成功融入当地苏联社会的历程表明,企业走出去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企业与所在国不断融合、实现本土化的历程。在当前“一带一路”新型合作的倡议下,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国门已势在必行。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中,中亚各国和俄罗斯是中国的好邻居,好伙伴,有精诚合作的基础。中国企业走入这些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进展,我国企业工人与当地居民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对中国企业形象、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这里以2010年以来在上述国家发生的10起典型性事件进行分析,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与外方因生活琐事沟通不畅而发生

代表性事件主要有:2011年5月19日,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岛”、承接2012年俄罗斯APEC建设项目的建筑工地上,土耳其籍工人因不慎开车撞到中方工人,因语言不畅而发生冲突;②2012年8月13日,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州阿特劳市的中石化分包公司与临时雇佣的当地哈萨克族工人对公司的考勤记录产生争议,最终因沟通不畅而引发冲突;③2013年1月8日,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州乌兹根地区的高压输变电线路项目工地,中方工人因怀疑手机被当地居民偷走、并实施暴力搜身而引发的冲突;(以下简称奥什州事件)④2015年7月8日,中国工人在哈萨克斯坦东哈州阿克托盖(Aktogay)铜矿发生与当地工人的群体性事件(以下简称东哈州事件),最初的起因是中方员工因哈萨克斯坦方提供的“饭菜质量不好,份量不够”而引发的。⑤

第二,由对当地的社情民意、文化习俗的认知不足而引发

2012年10月21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塔尔迪布拉克左岸金矿的合作项目工地上发生的群殴事件(以下简称楚河州事件)。起初是因为双方沟通误解而争吵,引发小规模械斗,中方动用挖掘机等设备进行自我防护时,不慎将当地居民的马轧死(马匹在吉尔吉斯游牧民族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最终导致大规模冲突事件。第二天,有数百名居民在中方办公楼前抗议,约400名中国工人因此事撤出了楚河州。⑥

2013年6月10日,在塔吉克斯坦索格德州彭吉肯特市中国路桥公司员工在某餐厅聚会时,因嗓门过大引起邻桌当地人的不满,交涉沟通不畅而引发群体性冲突事件。值得指出的是,此类事件2009年在塔吉克斯坦的库里亚布市也发生过。⑦

2014年10月1日,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中国建筑工地工人随意在居民区小解而引发(以下简称比什凯克事件)。事发时,吉尔吉斯斯坦的片警也参与其中,械斗使吉国的片警受伤,中方17名工人受到刑事处罚,中国公司也因此被取消了在吉尔吉斯斯坦从事相关业务的资质。⑧

第三,由与当地民众在环保及利益分配的矛盾而引发

2012年6月20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奥辛斯克区中方锯木厂附近,当地居民与中国工人发生了群体性事件(以下简称伊尔库茨克州事件)。从事件起因看,属于俄方居民醉酒寻衅滋事。但事件的实质则是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企业经营方式的抗议。因锯木厂造成的过度伐木已使当地林地面积迅速减少,而中方企业收购当地木材时恶意压价,严重挤压当地以伐木为生的居民的经营空间,从而造成当地民众的不满。⑨

此外,当地执法部门因群体性事件介入调查而暴露出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非法劳工的事件也多次发生。2010年9月17日,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州北特鲁瓦油田因琐事发生双方工人的群殴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以下简称阿克纠宾斯克州事件)。经过哈内务部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发现,所有参与群殴的中国工人,均是未取得劳动许可资格而擅自被企业录用的中国籍非法劳工。且在此之前,该中国公司已经有3起雇佣非法的中国籍劳工的记录。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企业雇佣非法务工人员的现象已经触发当地人的不满情绪。阿克纠宾斯克州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哈萨克斯坦地方互联网上就有当地读者的跟帖:“不明白,为何中国人来投资什么生产线,条件就是要让工地上全是他们的工人工作?”“中国把装卸工和打扫卫生的都引进到我们哈国工作,这与我们的法律规定不符。”“中国人在这里简直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样!” 。⑩

中国企业在中亚和俄罗斯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引发当地反响,与当前各国日趋强大的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有关。苏联解体后,由于各国国家治理理念不同,各个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管理模式也有差异。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管理较为严格,大众传媒对群体性报道不多,言论也较为谨慎,社会反应相对平静。东哈萨克斯坦州事件发生后,哈萨克斯坦政府以维护中哈两国的友好关系为宗旨,专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听取了相关汇报。2015年12月14日,《今日哈萨克斯坦》(today.kz)还以题为“东哈萨克斯坦州州长评论阿克托盖矿大规模工人斗殴事件” ?为题进行了官方的解释。对参与群殴的人员,除追究其刑事责任外,哈萨克斯坦政府还着手改善了中国企业工人的生存环境。

而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由于政府对传媒管理相对自由,大众传媒的观点因此也良莠不齐。部分媒体对海外企业做出“无序、无治”,乃至“中国威胁论”的负面评价,使得事态进一步放大。如吉尔吉斯斯坦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分别以 “与中国的冲突还在前面,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大邻居的威胁”?、“中国人的数量在吉尔吉斯斯坦不断增加,将会变成一个国家性的问题。”?以及“17个中国人打了一个警察:比什凯克一群中国建筑工人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的活动最终变成了蹲‘班房”“ 一家中国公司因发生与警察打架事件被禁止雇工”?等带有负面情绪的标题进行报道,并做出不友善的评论:“我们一直确信,与中国过度称兄道弟是弊大于利的。中国有15亿人口,而且还在增加,可土地不能增加,那吃饭就会成问题……中国人正‘文明地填满美洲、俄罗斯、印尼、菲律宾、哈萨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 “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日趋扩大的背后,还存在着中国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日益增加,若忽略这一情况,那是不明智的!”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中国做邻居,而不是要让中国人感觉到,没有他们我们就活不成……”?

而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在对伊尔库茨克州事件的报道中,对俄方参与械斗人员的行为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出现(中国)锯材厂后,布里亚特的男性居民采伐木头,然后卖给锯材厂,成了他们养家的新门道,不办许可证就随意乱伐木材,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现在收购木材的价格被(中国公司)压得越来越低,让他们感到中国人就是在 ‘掠夺,所以,他们决定“不再继续忍受屈辱,要找机会把中国人赶走!”

上述事件表明,在世界更为开放,国家间的合作更为普遍的今天,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在他国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解决。

从新中国第一批赴苏联的中国企业与当地的成功融合到当今的中国企业与所在国民众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可以看出,中国海外企业发生群体事件增多的原因,与中国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是否有担当意识、企业工人的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但从客观上讲,中国企业未能实现本土化也是重要原因,而本土化却存在现实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企业对所在国家信息无法有效全面掌握。尤其是对企业走出去十分关键的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认知的盲区。当前,除欧美少数国家有较多类别的法律中译本外,有些国家,特别是独联体各国由于建国历程不长,许多法律正在构建、修订、增补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的刑法、商法、劳工法和民法等法律的中译本较少,基本上要靠企业自身解决。与“走出去”的紧迫性相比,翻译并跟踪所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动态是一个耗时而庞大的工程,这与中国企业所承担任务的紧迫性有一定的冲突,也使得部分企业在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下不得不 “铤而走险”、“贸然出海”。

第二,中国企业对所在国的国情、风俗及国民心态无法精准认知。当前,参加由中国咨询机构主办的,对相关国的国情、历史、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培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前的必经环节。但培训效果却受多种因素制约并不明显。从所在国的国情看,部分国家在政治发展进程中本身就存在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大国博弈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政治发展前景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不断跟踪关注的过程;从咨询机构提供的信息看,承担培训的咨询机构大都能对相关国家做出全景式的描述,但是对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相关机构、民众心态难以做出精准描述;而某些企业存在的“重实干,轻理论”的理念,在思想上对参加培训缺乏应有的重视等因素,均是造成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第三,中国企业家难以及时改变原有经营模式。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策略不断与所在国相适应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是否与所在国的国情相契合。当前,从中国企业家的业务素质来看,他们均是国内行业经营的佼佼者,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原有的经营思维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如处理与所在国非政府组织、劳工组织、大众传媒、甚至执法人员的关系时,容易从国内形成的处理“国企关系”、“官商关系”的思维模式出发解决问题;在雇佣员工的选择问题上,往往出于便于管理的需要和利用中国劳工低成本的心理,大量使用本国籍员工,客观上与部分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过剩状况形成较大的反差;国内形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也使企业存在急功近利、追求“利益至上”的短期行为等。这有可能使中国企业在面临所在国的监管、仲裁时陷于被动;因无法实现与当地红利共享、无法满足当地民众企业“反哺”社会的预期,而追求经济效益常常以牺牲当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引发的负面情绪, 更容易使所在国及其地区民众在面对突发或群体性事件时普遍呈现负面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因此,企业勇于承担所在国的社会责任,是获得所在国家、社会、民众个人认同的重要心理基础,对构建国家的良好形象十分有益。

中国企业是中国在海外形象的代表,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的不仅是利润,而且是价值、企业立足的不仅是市场,而且是社会。但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从属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在古代,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的“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因此,推进中国企业的海外本土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国际视野和历史经验中探寻新的思路。

从上述事件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自身管理和经营理念的失误有关,但更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和“无助”之处。应当承认,如何实现本国企业的海外本土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合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从西方发达企业对中国的营销经验看,除了高品质的产品、先进的服务理念,以及利用新媒体宣传的同时,均委任华人担任投资国业务的首席代表。如驻中国市场的惠普公司、摩托罗拉、IBM公司的首席代表等。从他们的履历和知识结构看,均有在这些欧美国家名牌院校留学的经历,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在外资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深谙我国民俗,文化,消费心理,甚至市场运行潜规则,从而加快完成了外资企业本土化的目标。由此反观,中国企业若想实现迅速走向国际化、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也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重视教育合作,重视发掘属地化人才,特别是注重对国外留学生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当前,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中国与各国建立的教育合作机制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重视与我进行教育合作,这显然对我属地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十分有利。但也有些国家受综合国力的限制,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意愿不强、普通家庭也无法承担高额的留学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属地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如能在国家间的交往中把外援资金向教育合作上倾斜,以助学金、奖学金等方式吸引、培养这些国家的青年精英到中国留学,可能会适时填补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属地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是,拓宽商联渠道,依重并发挥国外华商社团的积极作用。在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已普及运用的情况下,早期驻外的华商社团已建立了华商互联网的社交群,他们的经营策略,及对当地文化习俗和国情知识的宣传,为中国企业认知他国的国情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发挥国外华商社团的作用,除充分关注由华商社团构建的公共媒介的平台外,还应鼓励国内工商界、各行业协会发挥对外交流合作的职能,赋予其与海外华商社团更多合作的空间,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本土化传递更加有价值的建议和资讯。

三是,构建反馈机制,充分总结中国跨国企业自身的本土化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历程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开拓、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国企业是海外经营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企业运营过程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流程图”,同时也是翔实而生动的示范教材。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国家间新型合作战略,先行的海外企业对经营历程及其经验进行深度的梳理与总结,对加快后来的企业的海外本土化、汲取经验和教训大有裨益。加快建立先行的海外企业与相关部门的资讯及经验反馈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总之,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注重发掘培养属地化人才、注重搜集属地化信息必将为中国企业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助力。

注 释:

①Каменских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Китайские рабочие в прикамье в период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ой дружбы: проблемыбыта и адаптации.2013 ВЕСТНИК

ПЕРМ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 3 (23).

②参见俄罗斯POINT新闻网站(www.point.ru)2011年5月20日报道,“中国人与

土耳其人在鲁斯基岛上打起来了。” http://www.point.ru/news/stories/23762/ ;

俄罗斯《NEWSRU通讯社》(www.newsru.com)2011年5月20日报道,“在弗拉

基沃斯托克的鲁斯基岛上发生了外国工人的群殴事件。”http://www.newsru.

com/russia/20may2011/draka.html.

③哈萨克斯坦媒体“今日哈萨克”(today.kz): http://today.kz/news/proisshestviya/

2015-12-14/705075-akim-vko-prokommentiroval-massovuyu-draku-rabochih-na

-mestorozhdenii-aktogaj/

④《吉尔吉斯斯坦论坛》网(www.for.kg)2013年1月9日报道,“库尔沙布镇有

中国公民TBEA公司工人参与的群殴事件的详情”: http://www.for.kg/news-

209058-ru.html

⑤哈萨克斯坦“腾格里新闻”2015年7月9日新闻,题为“因为一份饭发生大规模

工人打群架”。 http://tengrinews.kz/kazakhstan_news/iz-za-portsii-edyi-

proizoshla-massovaya-draka-rabochimi-277486/

⑥参见《比什凯克晚报》(?ВЕЧЕРНИЙ БИШКЕК?)2012年10月22

日报道:“中国人被指责在塔尔迪-布拉克左岸殴打吉尔吉斯斯坦工人”

http://www.vb.kg/doc/203549_kitaycev_obviniaut_v_izbienii_rabochih_

kyrgyzstancev_na_taldy_bylake_levoberejnom.html ;吉尔吉斯gezitter.org网站

(一家翻译刊发吉尔吉斯国内主要吉文媒体重要报道的媒体)2012年10月29日

翻译作者阿克莱·乌苏普巴耶娃在《开放的政治》(?Ачык Саясат?)

报发表的一篇吉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在奥尔洛夫卡开始的冲突,原因

是不理解并无恶意的吉尔吉斯人。” http://www.gezitter.org/society/15411_v_

orlovke_kitaytsyi_nachali_skandal_ne_ponyav_kyirgyizov_ne_imevshih_plohih_

namereniy/

⑦俄罗斯商业信息网站TopTJ.com,2013年6月10日转载“自由广播”

(www.ozodi.org)的报道,“彭吉肯特市发生一起有中国建筑工人参与的打架

事件。”http://www.toptj.com/News/2013/06/10/draka_s_uchastiem_kitayskikh

_stroiteley_v_pandzhakente.

⑧吉尔吉斯报道刑事等案件最著名的媒体《案件》报(DELO№,www.delo.kg)

2014年10月9日文章:“17个喝了酒的中国人打了一名警察——比什凯克发生的

紧急情况:中国建筑工人过国庆节结果最后蹲进了班房。”;http://delo.kg/index.

php/2011-08-04-18-06-26/7734-17-pyanykh-kitajtsev-izbili-militsionera ;《比什凯

克晚报》2014年10月7日报道,“一家中国公司因发生与警察打架事件被禁止雇

工”,http://www.vb.kg/doc/288793_kitayskoy_kompanii_zapretili_naem_iz_za_

draki_s_milicionerom.html

⑨《共青团真理报》,2012年6月21日. http://www.irk.kp.ru/online/news/1179781.

⑩哈萨克斯坦媒体“今日哈萨克”(today.kz):“阿克托别发生中国工人与当地工

人打群架事件。” http://today.kz/news/article/2010-09-23/99640-rabochie ;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信息分析网站(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портал

?Республика?):“石油工人‘起来反对非法者。” http://www.respublika-kz.info/

news/society/10774.

?参见今日哈萨克”(today.kz)网站:http://today.kz/news/article/2012-08-14/

199003-news/

??参见吉尔吉斯斯坦《白帆》网2012年11月9日文章,题目是——“与中国的冲

突还在前面,http://www.paruskg.info/2012/11/09/70961

?http://www.gezitter.org/society/24080_uvelichenie_chislennosti_kitaytsev_v_

kyirgyizstane_prevratitsya_v_natsionalnuyu_problemu/

?http://www.vb.kg/doc/288793_kitayskoy_kompanii_zapretili_naem_iz_za_draki_

s_milicionerom.html.

作者简介:徐海燕(1971-),女,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昆波拉提(1975-),男,法学博士,伊犁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搭建激情与梦想的舞台
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