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莉 孙晓勇 陈林
摘要:文章指出作为青岛“非遗”保护名录的即墨植子艺术,承栽着丰富的胶东半岛民间文化艺术的信息。对即墨植子艺术的田野调查,了解当地即墨榼子的传承发展,有利于探讨分析即墨榼子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其保护。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艺术;即墨子植;民俗美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即墨樯子艺术的起源
即墨樯子艺术人选青岛“非遗”保护名录。近年来,笔者多次实地调查了即墨榼子艺术,访谈了作为青岛市级即墨植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承厚等多位即墨榼子老艺人。查阅了即墨楹子当地老艺人的家谱资料,搜集了大量即墨榼子图案资料以及老艺人口述资料,希望以此对即墨榼子图案纹样形式的变异与时代发展赋予新意等交错并存的机制进行分析。
“榼子”,在胶东半岛当地称谓“饽饽榼子”,是用以制作面食的模子,也称“模子”、“果载”、“印花版子”、“面模”,一般为木制,也有陶制、瓦制、玉制等其他材料。而具特殊性且有200多年历史的胶东樯子,尤以青岛即墨一带的榼子最具特色,被称为“即墨榼子”。随着历史的延续,榼子图案的溯源可能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岩画中,如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可得知在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就出土了有明确地层证据的凹刻鸮面岩画图像。到先秦时期,《考工记·总序》中之”旎人”,就是削刻手巧的专业工匠。在《周礼·笾人》记载,“羞笾之实,糗饵粉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将面胚放人刻有禽兽、花鸟的印模内成形”,这也是最早记录楹模面具的文字记录。到唐宋时期,榼子工艺已经很成熟了,近年来出土了很多唐代玩具模子,以及宋代的泥模和陶模,不难看到宋代民间榼子艺人技艺之精良。
在访谈中,值得思考的一个事实,据即墨王家葛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以及榼子老艺人都会讲他们樯子的来源,也都认为他们的祖辈,是300年前来自于遥远云南的一对挑担的兄弟落户至此,带来了榼子技艺。当我们试图从文献中记载当地的神话创世传说故事和民间习俗中去证实时,似乎云南和即墨王家葛村樯子有些渊源,这就是《徐霞客行记》中有对云南这一糕饼面模造型的简单描述,今天云南还有樯模这种技艺。从明初到清初期,因历史数次军户剧增而改变了即墨地区的社会构成,而明初军户人口主要是从云南迁移。虽因年限日久,带来了榼子技艺的云南兄弟之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已很难查实。但通过对民间艺人家谱的查询和即墨县志的查阅,大体如此。后来落户即墨葛村云南这对兄弟中的老大的后人大都外出或作别的活计,少有人制作榼子;而老二的后人还在做楹子的居多,他们相沿繁衍今天的王家葛榼子村落。
从历史来看,虽秦代已经置县,但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处于整个山东半岛东南部的胶州湾。三面环水一面临陆,在交通不发达的生计方式为农耕渔猎时代,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下。我们认为,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与其说即墨楹子是外来传人,还不如说是长期封闭的即墨当地原住民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独特的技艺手段把自己的心理情绪外化为这种楹子艺术。与其说即墨榼子是一种必须生活用品,还不如说是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榼子艺术化解了他们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下的心里意识的匮乏感,是即墨人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途径,也是即墨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同样,即墨榼子艺术也融人了远古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承载着胶东民间文化基因的“即墨榼子”,具有胶东半岛独特海路文化民俗生活的表达,这种技艺又通过商贸文化往来,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糕点模具和日常器物中。尤其作为祭祀中的糕点比重大。
二、即墨梳子艺术的制作技艺及其图像文化内涵
即墨榼子的制作技艺,以父子相传以及师徒相承等方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总结与改进,已形成一套流程完备的制作技艺。通过长期实践,在制作和使用上更加便捷。即墨楹子在选材上,主要选择“有骨无筋”且不变形的梨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走访调查的即墨楹子传承人王承厚、王兆新老人,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好技艺“活”用工具。经验丰富的即墨榼子民间艺人,曾用7把刻刀,做出来的活儿也地道、神奇,哪怕是最细微的地方,用的很灵活,或角、或测、或平,使用起来很灵活。即墨老艺人始终注重传承老技艺“一面坡一面陡”,纹样清晰、榼面滑润。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习制作榼子只学其皮毛,而不领会其深意,更不懂得即墨榼子这种传统技艺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体现在人生礼仪中的即墨榼子图案,如人之初生的主题是表现繁衍之神的图腾动物形象,刻出阴阳双鱼相交,化生人类万物大千世界。即墨楹子大多榼两类鱼,一类为鲤鱼,体态优雅和长寿之意;一类为金鱼,佛教中金鱼代表幸福和自主。或刻包含人类远古生殖崇拜的“鱼戏水”、“鱼戏莲”(莲既有母题之象征,也表达了《诗经》中和闻一多常提到“鱼郎莲妹”),是对子孙繁衍的希翼。或刻“鸟和鱼”、“花和鱼”图案,包含了天地、男女、阴阳化生万物的生殖和繁衍的内容。又内含了“阴阳两性”产自宇宙混沌“一”的本源,日本著名图像专家杉浦康平也认为太阳的使者是鸟,东西方专家大都认为花(以中心向四周发射)为太阳造型的象征。孩子过百岁时或开锁子,女孩用“小燕儿饽饽”(聪明伶俐),男孩用“老虎饽饽”(勇敢和驱邪,老虎身上性器官形状的条纹代表阳性的方便,或受佛教影响代表五行之中为东方“阳”。),在孩子过百岁时。要把孩子带到娘家“出行”,要做一对“太岁”和一对“大葫芦”,在“岁”和“葫芦”上制作彩色面榼花,寓意孩子能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福禄岁安。在人生婚俗礼仪中楹子图案更令人叹为观止,在当地,已牢牢打上了胶东半岛烙印的楹子面点被用于婚俗礼仪至今传承不衰,订婚是要做“巧饽饽”,一般是由婆家送给娘家二十个,娘家留十个,然后娘家回送给婆家的榼花更多,有“鸳鸯、金鱼、狮子、蝴蝶、佛手、龙凤、瓜、莲花、牡丹、鸳鸯”等图案,以组成“龙凤呈样、鸳鸯戏水、瓜瓞绵绵、榴开百子、福禄双喜、鱼戏莲、蝶恋花、风戏牡丹、麒麟送子、必定如意、夫荣妻贵等有美满、幸福、早生贵子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而其中尤以“石榴”和“鱼”的造型最为重要,寓意绵绵瓜瓞、吉庆有余。结婚时由娘家制作,在婆家展示的“铜盘饽饽”丁二艺复杂、精致。一般先制作莲花底座,在莲花座中间安一个大花饽饽,两边一般制作两条摆尾大张嘴巴的龙,即“二龙戏珠”(“珠”指美好事物或娇妍女人)。待到新媳妇回门,娘家人又为新出嫁的闺女榼出两盒“上炕礼”,迎接闺女回娘家。在结婚当天,除了要由“压箱饽饽”(嫁妆四角),婆家和娘家要准备很多小饽饽楹子。给孩子们和前来祝贺的亲友邻里撒去,把吉庆喜事也带给亲朋四邻和淘气的孩子。收获乡亲和“天真无邪”孩子的祝福,这恰如压岁钱的初衷,它隐含了双向的利益吉祥驱使。葫芦藤蔓和狮子滚绣球也是婚嫁和子嗣繁衍的象征。葫芦籽众多,“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又藤蔓绕旋,寓意子孙万代绵(蔓)延,是百姓所祈盼的长寿、永恒、爱和和谐的象征,有无限或类神秘的吉祥结符号含义,是佛陀智慧和慈悲的化身,故内含了“卍”字符变体造型。雄狮子滚绣球,民间说好日子不断头,因“绣球”有闺阁女子之意,二者又寓意“戏”内含“性”;雌狮子逗小狮子,英国著名符号专家罗伯·比尔指出中国传说认为,母狮的奶从其爪尖产出,故有母爱、和谐之意,“师”有太师少保,寓恭祝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而今天的饽饽榼子类别造型单一,纹样图案少,流于形式,内容单薄,阴雕及线刻浅、层次少,线条缺乏细腻、工整,造型缺乏圆润,图案缺乏生动,不能因材制宜,难成果食花样,奇巧百端之状。
体现在节日风俗中的即墨榼子图案,如农历大年是最富有特色的民俗节日。胶东各种形色饽饽樯子又增加了新年浓郁氛围。过年的饽花图样更多,有元宝、鱼、猪头、佛手、莲花、向日葵、桐叶、寿桃、龙、凤、麒麟、飞禽和莲蓬、葫芦等榼花图案。祭灶王爷要用花狗,祭天用鱼饽花和饺子等,祭祖先神灵要用鱼、猪头、桃,正北祭用元宝饽饽祭财神,正所谓祭祀有讲究。过了大年三十,就开始互相串亲戚,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娘,带着吉祥寓意的佛手、龙风、鱼、元宝、莲蓬,大的叫饽饽,小的即墨当地叫“gu cha”之音。在端午节时流行榼荷叶、荷花,荷花纯净并带着断灭的佛教象征。榼花十二属相并配以“五毒”图案,因古代瘟疫肆生时有禳病祛邪之意;而以“蛙”为首,蝎子、壁虎、蛇、蜈蚣相围绕,又有阴阳交合之象征含义。民俗图案中隐含的首要内容是生育和繁衍。在端午和春节榼马与瓶、如意、元宝组合的图案应用比较多。
的确,民俗生活是民间美术的载体,即墨榼子作为一种民间民俗美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在胶东半岛民众自身的社会生活之中。
三、即墨榼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对即墨榼子艺术传承的影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即墨榼子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即墨榼子艺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的话,他们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自觉发展即墨樯子。当地政府应很重视当地的民间文化“即墨榼子”的发展与传承,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专门为民间艺人提供创作场地。每月给他们发放补贴。
其次,当地民间艺人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对即墨樯子艺术传承的影响。随着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虽然当地政府也积极保护即墨榼子及其传承人,对即墨磕子民间艺人的帮助和扶持。但更重要的是榼子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也要逐渐认识到并立足于当地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担当了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只有当地民众扎根于胶东半岛的沃土上,既热爱生产、生活,叉坚持自己的樯子创作,才能突出即榼子艺术特色。
第三,应当积极探索一种原生态的保护模式。即墨榼子作为一种原生形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根与源已牢牢地植根进胶东半岛民众生活之中,其最广大的支持和拥护者也是民众。即墨榼子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出自胶东半岛劳动者之手,电必然服务于劳动者自己,形成其自有的独立体系和文化圈。表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世界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想象,存在于海洋半岛特有的自然意象和胶东独特的社会意象,才是即墨榼子艺术的创作素材与源泉,只有通过这样的独特意象表达,才能表现出胶东半岛民众独特而微妙情感的表现。即墨榼子艺术必须在胶东半岛自然、文化环境中赖以发展与传承的。我们认为,保护和传承即墨樯子艺术,应当保护其生态场,包括胶东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只有对这些胶东当地的环境生态上加以整体保护至关重要,对胶东半岛民众特有的群体心理文化素质、民间信仰宗教等的人文生态加以保护,才能有效保护其原生态艺术。
四、结语
今天日益注重传统文化发展和非遗的推进和完善中,即墨榼子迎来了其璀璨的光环。一方面是民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通过多元方式融合雅俗共赏艺术,为民间艺术赢得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即墨植子喜闻乐见的图案和传统工艺也给人们带来了领略其图案装饰的秩序美及其内涵文化。不仅图案纹样更为丰富,还以小品精致的民间艺术赢得艺术收藏市场的青睐。
因此,即墨楹子在继承胶东半岛传统民间艺术上有所建树的同时,已经由“自我欣赏”逐渐产生为一种社会经济效应。如今的即墨榼子已逐渐成为艺术收藏品,成为一切文化艺术自身的属性,体现艺术品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5]但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即墨樯子已成为胶东群众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这才是即墨榼子根本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