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罐法与刺络放血法治疗慢性腰痛疗效对比研究

2016-11-01 08:28潘良马学红韩双胡慧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药罐刺络腰痛

潘良,马学红,韩双,胡慧



药罐法与刺络放血法治疗慢性腰痛疗效对比研究

潘良,马学红,韩双,胡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目的 观察药罐法与刺络放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对照1组,每组30例。将6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2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1组和治疗2组采用药罐法治疗,对照1组和对照2组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1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1组治疗后OD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对照1组治疗后ODI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药罐法与刺络放血法均是治疗慢性腰痛的有效方法,其中药罐法改善患者ODI优于刺络放血法。

拔罐;药罐;刺络拔罐疗法;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移位

腰痛病的发生几乎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阶段,是针灸科、疼痛科、运动康复科等科室的常见疾病。其特点为发病率较高,容易复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发生率增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腰痛是45岁以下人群活动受限的首要原因,其在人一生中的流行病率达到60%~80%[1],而且复发率较高,呈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的趋势[2]。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腰痛病的发病在临床上具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腰痛的病因除了可检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骨折等特异性腰痛外,大部分腰痛患者的病因并不能通过相关检查来探明原因,也不能观察到其组织病理改变,这类腰痛称为非特异性腰痛,临床上常诊断为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扭伤等。笔者采用药罐法分别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和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并与刺络放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和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和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对照1组,每组30例;将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2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过程中治疗1组脱落2例,对照1组脱落3例,治疗2组脱落4例,对照2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统计共108例。治疗1组28例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0±6)岁;平均病程为(19.86±10.90)个月。对照1组27例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4±8)岁;平均病程为(21.11±14.90)个月。治疗2组26例中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4±8)岁;平均病程为(21.04±15.27)个月。对照2组27例中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5±7)岁;平均病程为(21.41±15.62)个月。4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慢性腰痛病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制定。①自觉一侧或两侧腰痛为主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②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2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美国内科医师和疼痛协会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实践指南》制定。①病程3个月以上;②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痛;③无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受累症状(神经根痛、感觉丧失、肌肉功能障碍和反射消失等)。

1.2.3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认。①腰痛向臀及下肢放射,甚至出现腰部活动受限;②直腿抬高等神经根张力试验阳性;③CT、MRI、X线等影像学检查征象支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视觉模糊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ale, VAS)疼痛评分>4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或出现肌力下降症状者;②伴有骨质疏松、胃溃疡、高血压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怀疑或已确诊为肿瘤、骨结核、骨髓炎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体质较弱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⑤知情后不同意参加该课题的患者。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规定

①进入临床试验观察后,发现受试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未完成规定治疗者;②临床试验方案规定符合纳入标准而因某种原因未完成治疗,包括受试者自行退出的退出病例以及医生认定退出的中止病例;③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反应者,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病情恶化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1组和治疗2组采用药罐法治疗,对照1组和对照2组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

2.1 药罐法

应用药罐为竹罐,采用科室自拟药方,药物组成为生草乌6 g,鸡血藤10 g,威灵仙15 g,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路路通10 g,香加皮6 g,羌活15 g,独活15 g,当归10 g,川芎10 g,乳香10 g,没药10 g,苏木5 g,细辛5 g。上药投入纱布袋中,将纱布袋置于锅中加水适量煮沸30 min,再置竹罐于锅中煮沸3 min,然后医者手持特大号镊子将竹罐拿出(罐口向下)置于冷毛巾上备用。先于腰部行闪罐、走罐疗法(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略高于体温为宜,但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继而走罐5 min,起罐后于主要疼痛部位(3~4个)留置药罐5 min,随后起罐,以干棉球擦拭局部皮肤。前3次每日1次,后3次隔日1次。

2.2 刺络放血法

先于腰部行闪罐、走罐疗法(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略高于体温为宜,但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继而以75%乙醇棉消毒主要疼痛部位(3~4个),以三棱针迅速刺入所选部位1~2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令其自然出血,或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利出血,每个治疗部位选取3~5个出血点进行拔罐,留罐5 min,随后起罐,消毒皮肤治疗部位,再将血罐清洗并放置于消毒液内消毒1 h。前3次每日1次,后3次隔日1次。

2.3 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患者采用俯卧位,以痛点治疗为主。②拔罐时要根据治疗面积大小选择适宜大小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以使罐吸附有力。③一般药罐口温度应控制在70℃~80℃为宜,若温度过高或留罐时间过长则易引起皮肤起水泡,小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水泡擦破;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具将水泡挑破,将水放出,涂以常规消毒处理,并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④若水泡皮损尚未痊愈应避开破溃皮肤;⑤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4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记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3-Q1)]表示。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1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1组治疗后OD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治疗1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对照1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表1 4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比较 (分)

3.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各组患者均未见过敏、破溃、感染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故本研究具有安全性及可靠性。

4 讨论

腰痛病的病理过程是脊柱稳定性逐渐丧失的过程,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局部稳定肌的萎缩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引起腰椎稳定性的下降,腰椎不足以应对日常活动负荷,临床则表现为疼痛[3-5]。

腰痛病属中医学“痹证”“腰痛”范畴。《素问·痹论》:“所谓痹者……重感于风寒湿气。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说明腰痛病的发生多与外伤劳倦、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导致的气血瘀滞有关。《证治汇补·腰痛》认为腰痛病应“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即治疗腰痛病的关键在于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以治其标;补肝肾、濡养筋骨治其本。

笔者在拔罐疗法疾病谱的归纳研究[6]中发现,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均是拔罐疗法的优势病种。在拔罐补泻因素的研究[7]中,笔者发现拔罐的泻法要求吸罐深度宜深,润滑剂相对使用较少,走罐应速度快,时间短,罐下皮肤以明显瘀痕为度,走罐后留罐5~10 min。腰痛病的标急为气血瘀滞的实证,故本研究在操作上属于泻法范畴。

拔罐同时具有机械刺激和温热双重作用[8]。机械刺激是利用罐内产生的负压,使机体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组织气体交换增强,进而毛细血管破裂,产生溶血现象,释放出的组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随体液流至全身,刺激各个器官以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温热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加强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供给,增强细胞活力,从而提高机体整体抗病能力。

根据本研究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2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ODI指数,而对照1组ODI无显著改善,所以仅对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2组与对照2组进行ODI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药罐法治疗两种类型腰痛疗效无显著差异,非特异性腰痛应用两种方法时疗效无显著差异。

慢性疼痛多由瘀血阻滞于局部而引起,刺络放血法治疗慢性疼痛,符合“宛陈则除之”的理念;腰椎间盘突出症因瘀血停滞而引起的筋骨同病,药罐法的药物成分既能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又能舒筋止痛,也符合了治骨先治筋的理念。在临床中,刺络放血法有着经济性上的优势,而药罐有着舒适性的优势,从两者针对不同病症的疗效入手,有助于指导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安晶晶,王宁.下腰痛的流行病学最新研究进展[C].全国第10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10:497-481.

[2] 靳安民.非特异性腰痛的对因治疗[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 22(12):1057-1060.

[3] 郭险峰,张大成,陶莉.21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56-559.

[4] 李文顺,岳旭迎,许金海,等.电针和温针治疗腰痛病疗效对比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7):866-869.

[5] 袁启令,刘亮,马江涛,等.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6,28(6):12-17.

[6] 李霞,陈波,李春燕,等.拔罐疗法适宜病症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 2012,28(10):44-47.

[7] 潘馨莹,陈波,陈泽林,等.浅析走罐补泻的关键因素[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2):144-145.

[8] 梁友和,刘迪生,洪寿海,等.拔罐防治亚健康状态整体调节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9):1886-1887.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between Medicinal Cupping and Bloodletting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

,,100078,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between medicinal cupping and collateral-pricking bloodletting therapy in trea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IDH) and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Method Sixty LIDH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1, 30 cases in each group. Sixty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2,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reatment group 1 and 2 were intervened by medicinal cupping, while control group 1 and 2 were by collateral-pricking bloodletting.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VAS and ODI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intervention in treatment group 1, treatment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2 (<0.05). The VA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intervention in control group 1 (<0.05); the ODI score didn’t show significant change after intervention in control group 1 (>0.05).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aring the ODI score between contro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2 (<0.05). Conclusion Medicinal cupping and collateral-pricking bloodletting are both effective in treating chronic low back pain, and medicinal cupping has its advantage in improving ODI compared to the bloodletting therapy.

Cupping; Medicinal cupping; Blood-letting puncturing and cupping; Low back pa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tervertebral disc displacement

1005-0957(2016)09-1112-03

R246.2 【文献标志码】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9.1112

2016-03-29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2013-JYBZZ-JS-179)

潘良(1986 - ),男,主治医师

胡慧(l965 - ),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ail:dfzhenjiu@ 126.com

猜你喜欢
药罐刺络腰痛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药罐
药罐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职业腰痛早防治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