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穿越及中性化趋向
——谈朱小明近作《季之叙事》系列

2016-11-01 21:32李超朱小明
画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性化李超当代艺术

李超 朱小明

观念

碎片、穿越及中性化趋向
——谈朱小明近作《季之叙事》系列

李超 朱小明

《季之叙事5》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李超:对艺术创作的研究和评论,有一个文脉传承关系。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有一个上下文的前后语境,我将朱小明先生的创作,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前后语境里长期关注的对象。在完成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油画史方面的著述后,近期我一直在关注国内当代艺术的走向和相关活跃的艺术家,以期为后面的写作做些准备。我对你之前的艺术创作比较熟悉,它们是早期的《四季》系列和稍后的《忆江南》系列,都是油画创作。《季之叙事》是你的新作,我觉得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表现手法,较之前的作品变化跨度很大。我很想知道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朱小明:说老实话,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要说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很难,甚至是没有。因为至今这一切仍然在发展进行中,思绪有一大堆,却难以完全厘清。但是我想应该和两个大背景的变化有关:1.整个时代的发展变化;2.当代艺术创作语境的变化。先谈第一个。我觉得艺术是反映生活的,生活的方式在变,艺术将随之而变。当今世界的显著变化之一,即是信息的碎片化。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碎片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生活方式。在抬头与回首间,你已经接受或处理了无数的信息。从LV到麦当劳,从巴黎的恐怖袭击到纽约时代广场的感恩节火鸡,你不断地被这样或那样的碎片信息所打扰,它们是零星的、跳跃的,没有持续性和关联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被淹没其中,不管有没有用,有没有意思,你都已经在接受这些信息。

……………………

李超:是的,当下的你我都无法避免接受或制造一些碎片化信息。无可回避的是:我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网络信息给我们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被发达的信息网络所异化。除了电视、媒体、各种广告、商业宣传,现在在任何场合中我们看见最多的“风景”便是刷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把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推向了极致,你我既是碎片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制造者。这构成了我们今天对话的核心问题意识。

1.《季之叙事1》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朱小明:我很赞同。其次,借助于高科技所提供的便捷,人们可以轻松、低成本地跨越地域空间所带来的阻隔,获取来至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信息。这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广泛互动,用一个时髦的词叫“穿越”。它拉近了不同地域、民族和人的距离,使世界的一体化得以实现。再者,随着发展、开放、包容、融合等理念被广泛接受,这个世界在变得趋同化和中性化。我们看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温室效应”使气候变得中性化,平等、发达的教育制度使性别优势变得中性化,频繁的交流互动使文化间的差异性变得中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中,事物的纯粹性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和兼容。

……………………

李超:这些现象和特征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也得到了反映。这同时也体现了你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将对于社会和人文的关注,放置在一个核心的问题焦点当中。

朱小明:我也这样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同样显现了上述特征,艺术的功能和表现样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变化,即当代艺术创作语境的变化。从美术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主义在个性解放、风格、形式的探索实验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当代艺术则注重艺术的社会责任,希望艺术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让艺术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艺术的叙事性功能重新显现,并受到空前的重视。当代艺术关心人的核心价值,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及自我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艺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2.《季之叙事2》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3.《季之叙事3》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4.《季之叙事4》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

李超:我想你应该已经比较清晰地回答了我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让我知道了你在艺术创作上做出改变的背景和原因。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季之叙事》作品多数画面有一个左右对称的结构,这像一本打开着的书。这一构图方式很特别,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几个原本没有逻辑关系的元素放在一起,其效果出人意料。

朱小明:普鲁斯特的一部《追忆似水年华》,让世人见识了意识流写作技巧。《季之叙事》在创作上也借用了意识流方法。前面说到的信息碎片化概念,对于我们从事视觉创作的来讲,就是图像的不断涌现、重叠,这恰似一种过电影似的图像流动。我在《季之叙事》的创作中运用了这种图像流动方式,我要做的就是把那些不期然出现的图像处理成有趣的画面。最初,我为一些元素无法同处一个空间,如何摆放都不服帖而头疼。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我发现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元素,当它们相互为邻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会自然形成互补关系。这给我绘画创作以启发:何不成全它们呢?于是就有了你说的这种左右对称的构图结构。这样的构图方式得之偶然,但是在事后的发展中,它演变成了必然,并渐渐形成了一种样式。

5.《季之叙事6》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

李超:很有意思,这种既分又合、互为整体的构图布局,完成了一种视觉空间上的穿越,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和自由度。某种程度上,其突破了对于具象和非具象之间错觉转换的临界点的限制,而在新的时空体验中,形成语言实验的突破。

朱小明:是的。这种方式使画面在空间层次上产生了穿越感,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似乎没有被固定,可以穿越移动。我追求这种视觉上的流动感。《季之叙事1》就是一件这样的作品:一张有文字记录、几笔涂鸦、从速写本上撕下的纸,一组达明·赫斯式的圆点图形,一张印着油画被屠宰的牛的曾梵志个展的入场券。这三者本来彼此互不相干,但被安排在同个画面空间中后,产生了有机的联系,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我喜欢这样的结构,尽管看上去有些凌乱,充满冲突,也不一定协调,但却很有意思。同时,这似乎也反映了这个时代多元相容的特征。我把这种结构称之为“邂逅之美”。视觉的美来自于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协调。艺术家的工作是以经验和技巧去控制这种效果,但有时出其不意的自然搭配更能产生巧夺天工的效果。在《季之叙事》的创作中,我时常收获意外之喜。

……………………

李超:我注意到这组作品运用了拼贴手法,出现了现成品元素,如商品的标牌、产品说明书、敲上了邮戳的信封、使用过的包装盒等。这在你之前的创作中好像没有出现过,这是否意味着你开始筹划新的创作系列命题?

朱小明:我之前的艺术满足于对风格样式的探索,虽然也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方法,但我觉得应该在创作中紧贴自己当下的生活,为此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是必要的。你所说的使用现成品的手法是《季之叙事》系列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中融入这些现成品元素,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留下我们生活时代的一些印迹,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对这个时代其他方面的细节有一些感性认识。我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包含不同方面的信息。

……………………

李超:你之前的作品都比较抽象,注重形式探索。在《季之叙事》的画面中出现了许多情节性的内容,如我看见了我们孩提时经常玩的滚圈,还有大提琴、蜻蜓等。这是否意味着故事回到了你的艺术中?或者说对于视觉艺术中的叙事结构不断更新成为了你创作中前后语境彼此联系的纽带?

朱小明:是的。回过头来看,《季之叙事》似乎像一种日记式的叙事体裁,叙事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你说在作品中看到童年时玩的滚圈,这是我脑海中经常会浮现的画面,我留恋这样的童年,甚至为今天的孩子缺失这种童趣而抱不平。当代艺术的叙事性特征满足了我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觉得好的艺术永远不是以形式和技巧取胜的,好的艺术需要有情感的支撑。对于艺术来说,艺术家的感情才是作品所需的第一元素。《季之叙事》的创作合乎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其创作过程充分尊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情感轨迹,是在自然放松的氛围中工作的。所以,这些作品是我真实生活状况的流露和写照,我喜欢这样的创作方式,而它也正适合我。

《季之叙事10》 朱小明 综合材料 35cm×26cm 2015年

……………………

李超:顺便问一下,这组作品的主题称之为“季之叙事”,而从画面看,它们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春柳、夏荷、秋枫和冬雪的四季意象。这是为什么?

朱小明:命名为《季之叙事》带有俏皮的意思。我喜欢“季”,喜欢“季”的意蕴和感性。季反映了自然界的丰富变化和秩序节奏,虽然“季”的循环往复触人感伤,但无疑它给了你生命的存在感。当有一天,你踩在满地的落叶上,窸窣的声响会提醒你,周围的世界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东方文化中,“季”包含了很深的人文意蕴,所以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会凸显季的概念,所种植的花卉树木必要体现四季的意境。那年我到访斯坦福大学,看见围绕胡佛研究所四周所种植的植物,也是可四季观赏的。主人对这样的设计深感自豪,想来不同民族对“季”的喜欢是相同的。可是《季之叙事》要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表达的是:“季”的真正含义正在慢慢地褪去。除了那些老派人,“季”的意义已经变样了。在当下年轻人的眼里,换季只是一个时尚消费概念。这预示着一些原本纯粹的、为我们所留恋的东西,正在渐渐地改变它的属性,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被中性化了。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自然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该乐于接受这种变化,充分享受开放的环境所带来的宽松气氛,跨越体裁、画种、媒介的界限,让自己在更加放松和自由的状态下工作。你说是吗?

……………………

李超:的确是这样。在你的《季之叙事》系列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你试图从这个时代的某种印迹出发,从身边的某些材料出发,以现实的生活为创作导向。同时你将具有生活温度的东西,变成一种元素,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希望让艺术更加贴近自己的状态和生活。

2015年12月1日于上海

猜你喜欢
中性化李超当代艺术
Increasing the·OH radical concentration synergistically with plasma electrolysis and ultrasound in aqueous DMSO solution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中性化服装与女性独立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浅析女装中性化的服装设计发展
李超代数的拟理想
Cartan型模李超代数H作为osp—模的分解与零维上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