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花,梅本刚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246000)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性下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秀花,梅本刚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246000)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由于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清除炎性介质、营养改善好等特点已广泛用于肾脏病领域和其他重症疾病的治疗[1]。但在治疗过程中,常由于种种原因引起治疗时间不足或治疗量不达目标被迫停机,即非计划性下机。其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血液丢失及治疗费用,同时也增加护理工作量[2]。笔者回顾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ICU内行CRRT治疗患者非计划性下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ICU)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行CRRT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65例,共行CRRT治疗112例次,计划治疗时间为12~24 h不等。这些患者中,29例共发生非计划性下机54例次(48.21%),年龄18~89岁,平均(61.46±17.95)岁,其中男15例,女14例;急性肾不全1例,慢性肾衰竭9例,多脏器功能不全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4例,电解质紊乱1例,肝性脑病1例,农药中毒合并慢性肾衰竭4例。
1.2方法
1.2.1CRRT方法29例患者均采用临时性股静脉单针双腔置管,深度为16~20 cm,日本旭化成机器治疗模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血流速度为120~180 mL/min;瑞典金宝Prismaflex机器治疗模式为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缓慢连续性超滤+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SCUF+CVVHDF),血流速度为120~200 mL/min。10%氯化钾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电解质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检测结果加入置换液中配置,并随时调整。置换液输入速度为1500 mL/h,均采用前稀释法输入,预先稀释血液。抗凝剂选用肝素钠(规格:100 mg,12 500 U,每支2 mL)、阿加曲班(规格:每支10 mg)。根据患者的病情、凝血象检查结果等选择治疗模式、抗凝剂、抗凝方式、血泵转速及脱水速度,行个体化CRRT治疗。
1.2.2CRRT非计划性下机的界定将已完成CRRT治疗目标(如患者脱水总量、血液中钾、钠等电解质浓度、酸碱平衡、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值等)或达到CRRT计划时间而终止治疗的,界定为CRRT计划性下机。对没有完成CRRT治疗目标或没有达到CRRT计划时间而终止治疗的,界定为CRRT非计划性下机。
本组65例患者,共行CRRT治疗112例次,计划治疗时间为12~24 h不等,其中29例患者发生非计划性下机54例次,占CRRT总例次的48.2%。发生CRRT非计划性下机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2.1CRRT非计划性下机原因54例次CRRT非计划性下机中,因输入压力、回输压力或动脉压力高导致者21例次,占38.9%;因跨膜压过高导致者18例次,占33.3%;因生命体征不平稳者15例次,占27.8%。
2.2CRRT非计划性下机的抗凝方法本组65例患者行CRRT治疗112例次,95例次采用不同形式抗凝的CRRT中,非计划性下机46例次,占48.4%;17例次未使用抗凝剂的CRRT中,非计划性下机8例次,占47.1%。
表1 54例次CRRT非计划性下机基本情况
3.1跨膜压过高导致CRRT非计划性下机
3.1.1原因分析(1)患者因素:ICU内行CRRT的患者全身状况均较差,54例次非计划性下机患者中有37例次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由于各种基础疾病,血液黏稠度较高;本研究中有8例次患者躁动,造成了血管通路弯曲、移位或血流量不足,导致跨膜压增高,最终因滤器凝血而停机。(2)抗凝方法:54例次CRRT非计划性下机中8例无抗凝,46例次采用不同形式的抗凝方法。部分医护人员对CRRT中各种压力的监测了解不透彻,不能及时根据压力变化调节抗凝剂的用量,致使滤器凝血,跨膜压增高而停机。其中8例次未进行体外抗凝的CRRT治疗,虽遵医嘱改常规每2小时生理盐水冲管为每小时甚至每半小时冲管1次,但仍发生了非计划性下机,与李丽珠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缩短生理盐水冲管间隔时间不能减缓无肝素CRRT治疗凝血发生,主要原因是静脉壶血凝块导致管路堵塞。(3)治疗方式:54例次CRRT非计划性下机中,每小时脱水量大于或等于150 mL者占49例次,其中有3例次先行SCUF治疗2~4 h,再行CVVHDF治疗。分析认为,非计划性下机与脱水量大导致血液浓缩有关。刘翔等[2]认为,超滤脱水量越大越快,对跨膜压(TMP)的影响越大,越容易凝血。本组中另有3例次CRRT开始治疗的前2~3 h同时行血液灌流治疗,灌流器增加了血液在体外循环中阻力,且血液灌流治疗后,必须中断血流将灌流器从体外循环管路中分离,增加了滤器凝血风险。(4)成分血的输入:行CRRT治疗患者多伴有低蛋白血症或严重贫血,需要输入血制品治疗,而医嘱常要求在CRRT过程中输入。有研究表明,在CRRT 时输血,由于红细胞数量和功能以及血浆中蛋白质脂类的增多,均可引起血液及血浆黏度的增高,而导致血栓的形成[4]。(5)人力资源因素:本科室患者多、病情重,一位护士经常要分管3~4个患者,护理工作量大,当有几位患者同时行CRRT治疗时,护士处理CRRT报警的及时性往往不能保证,导致滤器凝血风险增加;另外,本科室部分护士为ICU工作少于3年的低年资护士,CRRT知识掌握不全面,治疗经验不足,不能全面掌握CRRT机器各种压力监测的意义,特别是对CRRT治疗中压力报警原因及处理措施了解不透彻,因而很难根据压力变化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从而增加滤器凝血的风险;而当机器报警时,处理不熟练也增加滤器凝血风险。(6)操作因素:管路安装过程中各接头连接不紧密,导致治疗过程中空气进入;治疗过程中,为防止患者低体温,采用CRRT机上的加温设备对血液或置换液进行加温,导致溶解在血液或置换液中的气体溢出;更换置换液时少量空气进入;CRRT治疗过程中冲管时速度过快导致空气进入等,都增加了空气与血液接触,增加凝血风险。
3.1.2护理对策(1)预冲管路:因气泡在管路中极易引起凝血,故在CRRT机管路安装过程中保证各接头处连接紧密,严防治疗过程中空气进入。采用生理盐水500 mL+肝素1支稀释液预冲管路,预冲过程中轻轻拍打滤器,使滤器中的气泡随预冲液排出。预冲结束后若病情允许,将管路在肝素稀释液中浸泡30 min,可使少量肝素吸附在管道与滤器中,可减少管路及滤器凝血。(2)减少空气与血液接触:CRRT治疗过程中更换置换液时,注意避免空气进入;生理盐水冲洗管路时,降低血泵速度,避免因血泵速度过快导致空气进入,同时,护士务必守护在床旁,严防液体输完后,空气进入管路。另冲管时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导致不必要停机。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及时调整动静脉壶液面,减少气血接触,防止滤器凝血。(3)合理选择置换液稀释方法:置换液采用前稀释法,可预先稀释被处理的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滤器凝血的发生,延长滤器使用时间。行SCUF治疗时,尽量减少单位时间内超滤脱水量,防止因短时间大量脱水、血液浓缩,而导致的滤器凝血。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血制品输入或降低输血速度,输血同时提高血泵转速,减少滤器凝血。根据周雪珍等[5]的研究,利用加压袋在体外循环静脉端输血能降低滤器凝血风险。(4)密切观察管路、滤器凝血及压力变化:改进操作流程,在CRRT治疗开始半小时后冲管1次,尽早发现管路、滤器有无凝血现象,必要时立即调整抗凝方式或抗凝剂选用及抗凝剂用量等;治疗过程中根据医嘱抽血检查凝血象,及时关注检验结果,并根据结果、结合病情,动态调整抗凝方式、抗凝剂等;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各种压力变化,如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等,及早根据压力变化预测凝血风险,结合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模式与参数。(5)加强培训:CRRT治疗操作风险较大,理论及技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ICU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除加强CRRT基础知识的理论培训及基本技能的操作培训外,针对CRRT常见报警进行针对性培训,传授处理报警的步骤和临床经验,培训过程中,人为制造一些报警,训练护士对报警的应急处理能力。
3.2输入压力、回输压力或动脉压力高导致CRRT非计划性下机
3.2.1原因分析(1)导管内血栓形成:马艳等[6]研究表明,导管血凝块形成与导管留置时间及两次血液净化间隔时间呈正比,时间越长越易形成血栓。当科室有几位患者同时需行CRRT治疗,而CRRT机器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就会增加两次CRRT间隔时间,导致导管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2)导管封管不当:在CRRT治疗结束后没有及时封管或封管技术不当,如封管液量不足,没有完全充满导管管腔,使导管内留有死腔,或没有在封管液注射完毕前夹闭管道,使血液回流入导管;封管前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时未采取脉冲式手法,导管壁残留血液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导管功能,导致输入压力、回输压力或动脉压力高。(3)引血不畅:若导管位置不当,当血泵开始运转特别是血流速较大时,由于负压作用,导管侧孔会紧贴在血管壁,血液经导管流出不畅并产生抽吸现象,使过多血性泡沫集中于管路或滤器内,促使血凝块形成;或机器频繁报警致血泵停止运行,最终导致凝血。同时,患者烦躁不安、频繁更换体位等,也易致导管贴壁或打折,降低血流量;在CRRT治疗过程中,如保暖工作不到位或机器加温效果不佳,患者出现低体温而发生寒颤,导致血管痉挛,血流不畅,进一步发生凝血。
3.2.2护理对策(1)合理安排CRRT时间:当有多个患者需要同时行CRRT治疗,积极与医生沟通,合理安排CRRT治疗,尽量缩短两次CRRT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降低导管内血栓形成风险。(2)正确护理股静脉导管:原则上不允许经CRRT用临时血管通路抽血、输液,浅静脉穿刺困难时,积极与医生沟通,置入其他深静脉导管,严格执行深静脉导管护理规范,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CRRT治疗间歇期,每日冲管两次,以防止血栓形成。赵建华等[7]认为对高凝、高血脂或置管2周以上的患者,采用每周给予尿激酶封管1次。具体方法:尿激酶5 MU用生理盐水稀释4 mL,推注比管腔容量多0.1~0.2 mL,保留4~6 h后抽出,再用纯肝素封管,可明显减少血栓形成。CRRT治疗结束后,动静脉管路必须分别使用10~20 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将附壁血液冲洗干净,再用肝素原液(用量根据管腔容量再加0.1 mL)正压封管,在肝素原液注射完毕前夹管,并尽量将夹子置于管腔根部。(3)评估导管:CRRT治疗开始前,认真评估导管情况,先用5 mL无菌注射器将封管液全部抽出,再用20 mL无菌注射器快速抽吸,若6 s内血液能充满20 mL注射器,说明血流量能达到200 mL/min,能基本满足治疗时血流速要求,若导管抽吸不畅,则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通过旋转导管或改变患者体位来改善导管贴壁情况,确保满足需要后再连接体外循环管路。(4)心理护理:对躁动的患者,分析躁动原因,对症处理。如患者因CRRT治疗时间较长,不能耐受而出现焦虑、躁动不安,则在给予心理安慰、解释说明的同时,在不影响血流量的情况下尽量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促进舒适;若患者神志不清或心理护理无效时,则采用约束带对置管一侧肢体进行制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保障CRRT治疗平稳运行。(5)加强保暖:CRRT过程中,积极采取保暖措施,除利用CRRT机器上的加温设备外,还通过保证合适的环境温度、加盖棉被、使用暖风机等措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少因寒颤引起血管收缩而影响血流量。
3.3生命体征不平稳导致CRRT非计划性下机
3.3.1原因分析(1)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患者原发病控制不佳,全身状况差,心血管功能不稳定,对容量变化耐受性差,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常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2)治疗时血流速过快或单位时间内超滤量过大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3.3.2护理对策(1)充分评估:上机前充分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液体平衡情况,合理设置超滤率、超滤总量,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充足,必要时根据医嘱使用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治疗开始时,缓慢提高血泵转速,一般由50~80 mL/min开始,经过10~15 min缓慢提高至所需血流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及早发现低血压先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必要时监测有创动脉压或通过无创心功能监测仪监测胸腔内血容积(ITBV)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等,出现异常立即汇报医师处理,及时调整CRRT治疗模式与参数。(3)实施高水平液体管理:在CRRT治疗过程中,随着血清尿素氮、肌酐的清除,血浆渗透压下降,使得水分进入组织间隙或细胞内,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根据病情需要,在上机后早期输入胶体,以提高胶体渗透压,减少低血压发生。在CRRT治疗过程中,实施二级液体管理,在每小时内多次进行评估,准确设置、及时调整置换液处方以及超滤速度,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根据肖湘成[8]研究,以每小时的液体平衡来实现24 h的体液平衡,即对不能耐受明显血容量波动的患者,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反映容量状态的指标调整CRRT治疗模式及参数,如根据患者的血压、有无水肿、颈静脉是否充盈、是否存在肺部啰音、心率等来进行判断,但需要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必要时根据吕桂兰[9]的研究结果,实施三级液体管理,即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随时调整液体的出入量,尽量使患者达到符合生理要求的最佳容量状态,如监测患者的CVP、MAP、ITBV、GEDV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与费素定等[10]的研究相比,CRRT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样本量较少、CRRT治疗时间较短有关。CRRT治疗成功与否与关系到患者的疗效、预后等切身利益,作为CRRT治疗的具体操作者,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CRRT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及时正确处理各种报警,根据病情及监测指标,随时调整CRRT治疗模式、参数、抗凝方式及抗凝剂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CRRT治疗顺利完成,降低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1]韩卫华,李秀梅.CRRT治疗危重症患者32例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145.
[2]刘翔,龚德华,季大玺,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病人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77-379.
[3]李丽珠,洪琼君,程本坤.生理盐水冲管在无肝素CRRT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3342-3344.
[4]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8-291.
[5]周雪珍,陈伟娟,沈东波,等.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动脉端与静脉端输血对透析器凝血的影Ⅱ向比较[J].护理学报,2010,17(9A):33-35.
[6]马艳,李秀梅,王玉芹.临时性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4):457-457.
[7]赵建华,周清宏,陈少华.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 (6):84-85.
[8]肖湘成.血液透析患者液体容量状态的评估[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21(4):322.
[9]吕桂兰.应用中心静脉压监测评估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的容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2-884.
[10]费素定,金静芬,王海燕,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性下机时间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57-61.
方秀花(1968-),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危重症护理的研究。
·临床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7.049
R473
C
1671-8348(2016)27-3881-03
2016-02-18
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