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所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6-11-01 04:16:01王娅兰宗晓琴
重庆医学 2016年27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医科大学硕士

高 琴,王娅兰,董 志,宗晓琴

(1.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健康领域社会风险预测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重庆 400016;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400014;4.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16)



·卫生管理·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7.047

基于5所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高琴1,王娅兰2,董志3△,宗晓琴4

(1.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健康领域社会风险预测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重庆 400016;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400014;4.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16)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质量,是高水平医学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医学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1]。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先进的科研思路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大主题[2]。作者通过对5所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了重庆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5所西南地区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2015年9月以前在校的研究生,共计250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研究生的基本情况、课程学习现状、导师指导现状、素质培养、对助教制度的认知。调查方法是由各被调查高校的调查员发放并回收问卷。

1.3质量控制调查前查阅相关文献,针对问卷内容进行论证修改,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遴选,将内容缺失大于20%的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处理,并对问卷进行逻辑纠错。

1.4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共计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88.4%。问卷筛选时以内容缺失大于20%作为标准,因而有效问卷中包括了内容缺失少于20%问卷。不同问卷的缺失情况不同,因而同一问题的数据总和,不一定等于有效问卷数。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34.4%),女生142人(64.3%);一年级57人(25.8%),二年级107人(48.4%),三年级47人(21.3%);本科毕业到硕士考取时间:应届生(本科毕业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163人(73.8%),间隔1~2年46人(20.8%),间隔3~4年4人(1.8%),间隔5年及以上2人(0.9%)。川北医学院28人(12.7%),昆明医科大学40人(18.1%),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44人(19.9%),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47人(21.3%),重庆医科大学62人(28.1%)。

2.2课程学习有32.6%的研究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多,51.6%的研究生认为其开设情况一般或者较差。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有27.6%的研究生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门类较好,且57.9%的研究生认为教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讲授的前沿性知识所占比例较少。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考核方式的评价见表1、2。

表1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的评价(%)

关于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评价,每道题分别设置5个选项,从A~E代表所对应程度的递减。1、3、10题中A~E分别代表多、较多、一般、较少、少;第2题及4~9题中,A~E分别代表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表2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教学考核的评价

续表2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教学考核的评价

2.3导师指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频率集中为半月一次或每月一次,分别为30.8%和18.1%,而指导的方式主要是研究生一起与导师见面,占比62.7%,具体指导方式主要是提出问题,组织学术讨论,为57.8%,且侧重于论文写作及科研项目的指导,见表3。

表3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情况的评价

续表3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情况的评价

2.4学校对导师的监督情况在所调查的样本人群中,64.3%的研究生不清楚本校是否对导师进行了定期的督导考核,83.6%的研究生表示对导师指导的状况基本满意,见表4。

表4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了解学校对导师进行监督的情况

2.5个人素质培养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中,调查结果显示50.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目前最为欠缺的知识为专业前沿知识,46.2%认为最为欠缺交叉学科知识,44.3%的研究生认为是研究方法论知识。目前急需提高的能力,有75.1%认为是创新能力,38.5%和32.6%认为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5.2%的研究生表示对助教、助研制度有一定了解,60.2%认为参加助教、助研对个人的科研及学习有一定作用,75.6%的研究生表示愿意担任助教、助研,见表5。

表5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个人素质培养的情况

续表5 221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个人素质培养的情况

3 现状及分析

3.1课程学习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的设置门类较多,课时安排较长。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本专业必须知识的覆盖程度一般,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前瞻性和个体性。目前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为讲授,研究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考核仍以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试和文献综述为主,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考察基础医学研究生对本专业必须知识的掌握程度,仅靠死记硬背以及文献查阅不能提高其科研水平[4]。

3.2导师指导导师的指导对于研究生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多为半月1次或每月1次,能及时了解研究生的科研状况,但多人一起与导师见面的方式则不利于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指导的方式以提出问题组织学术讨论为主,研究生在讨论之前需要大量查阅文献,增加对问题的了解。仍存在部分导师没有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学。

3.3学校对导师的监督学校对于导师的考核主要采用督导组考核的方式进行,但缺乏导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被指导对象的评价,并不能完全体现导师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导师是决定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对导师的督促和指导,促进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6]。

3.4素质培养个人素质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中基础医学研究生对于个人素质培养的期望,也反映了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基础医学研究生个人素质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2015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工作。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对于这一制度了解程度不够,但都愿意参与其中。助教、助研制度作为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应多增加机会,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助教、助研,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7]。

4 建 议

4.1针对基础医学研究生设置符合其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宽广知识的掌握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紧密围绕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进行,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提高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8]。增加实验操作、研究方法等知识的讲解,提高其科研实践的能力。定期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召开讲座,引领研究生把握前沿热点知识,引导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9]。

4.2建立健全的教育监督保障体系由于基础医学的知识体系比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实践评估的机会少,所以单纯采用以往“结果式”的督导体系不能全面保障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导师是决定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培养质量,必须重点加强对导师的督促和指导,促进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要真正体现基础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督导在保障基础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作用,除了监督检查,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指导[10]。因此,必须针对基础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关键环节,建立一套符合基础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独立完善、客观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监督保障体系,对基础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督保障[11]。

4.3健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助研制度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助研工作,能够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科进展,获得前沿热点知识,并能通过助教助研提升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提高其身体心理素质。但护理人才培养是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护理专业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与完善。

[1]穆荣红,李琼,李娜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9-151.

[2]孙萌,郑蔚,张利霞.护士人文素质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47-50.

[3]王敏,孔德润.人文教育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渗透[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116-118.

[4] 程相红,岳松芳.护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保健营养,2012,8(8):465-466.

[5]李瑛,袁伟,陈俊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38-240.

[6]Smith RL,Bailey M,Hydo SK,et al.All the voices in the room:integrating humanities in nursing education[J].Nurs Educ Perspect,2005,25(6):278-283.

[7]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1):71-79.

[8]李秋萍,陈佩珍,蒋玉宇,等.护理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7,13(6):519-520.

[9]曹国庆.大力培育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C]//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2:10-14.

[10]卢维,贺清明.护理专业人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12(1):77-78.

201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33044)。作者简介:高琴(1989-),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管理与教育质量监控)研究。△

,E-mail:zhidong073@hotmail.com。

G643.0

B

1671-8348(2016)27-3876-03

2016-02-18

2016-05-24)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医科大学硕士
广州医科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医科大学总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