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编排、模块设定、设计思路、教学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规定。课标的制定,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因此,有必要对课标制定的思路、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为相关专业教师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31-03
【作者简介】黄利,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酒店服务与管理。
近年来,国家把“加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列为加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经过多年积累与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模式的日趋丰富,专业架构日益完整,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之一是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还没有太大突破:学校局限于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明确要求;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同样的教学内容却有不同的课程名称,或者同一课程名称的教学内容不同等。这些现象对我国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利。
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包含“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三门课程。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三门课程明确了教学目标:“前厅服务与管理”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前厅服务工作的标准和流程,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回应,做到灵活应变;“客房服务与管理”要求学生熟悉客房设备的功能、布局,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清扫、整理各类房间,并能够有效处理各类事故和特殊情况;“餐饮服务与管理”则要求学生熟悉酒店餐饮部的相关知识,对中餐、西餐、自助餐、会议用餐等几种服务的流程都能够熟练掌握,并具备规范、卫生的操作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深入研读课标、理解课标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围绕“聚焦职业素养,打造职业能力”的基本理念,对课标进行解读。
一、课标思路解读
课标是依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对接课程目标并结合前厅、客房、餐饮部三个工作领域的岗位实际情况设置的,旨在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各领域知识,具备从事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的职业能力。本课标在设计之初,侧重考虑如何培养懂知识、能服务、有发展的酒店优秀人才,因此,主要在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组织上做了深度的分析和把握。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直接受教育目的制约和影响的,是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和课程本质的外部反映。通过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我们发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是乏力的,如“本课程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因此,我们在课标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了能够表达能力目标,更加具体、确切、操作性强的“行为目标”,如“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课标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是“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熟悉餐饮服务的相关知识,掌握餐饮服务必备的基本技能、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具备提供优质餐饮服务的工作能力和基层督导能力”。这种课程目标的取向指明了该课程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也让教学更有落脚点。
当然,课程目标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酒店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只能以服务取胜。相关数据统计表明,70%的顾客会因为酒店服务水平低下而与之“分手”,而因为产品质量或价格因素放弃再次购买的顾客则各占15%。中职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酒店未来的服务人员或是服务质量督导人员,他们个人的职业素养决定了酒店服务的品质。因此,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具有规范、卫生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竭诚服务的从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是超越于“行为目标”的、更高的价值追求。这也是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融入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筛选,紧密结合酒店岗位,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同时充分考虑服务员(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项目课程、任务驱动的结构设计,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各部门典型工作岗位为项目载体、以各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针对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调整了理论与实践所占的比重,增加了实践课程比例。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各工作领域的基础认知和基础管理知识,尽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践部分围绕各领域主要部门,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融入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养成,以提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效率。
在课标开发进入到论证和修改完善阶段时,对课程内容的争议是最激烈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各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教材的内容结构与课标不配套;二是任课教师的经验取向,也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唯传统论”。而事实上,我们能够发现,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发过职业教育的国家级课程标准,但许多职业教育类的教材却名目繁多,这也就意味着许多教材编写者是在没有任何课程标准作为依据的前提下编写了教材,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教师更加习惯研究教材,而并不看重课程标准。
因此,本课标以企业需求、学生认知规律为主要依据,立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的改革,打破多年教学经验形成的课程知识结构。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认知餐饮业、餐厅服务技能、中餐对客服务、西餐对客服务、其他对客服务、管理知识入门六大项目,去掉了多年沿用的酒水知识和酒吧服务的教学内容。这一改变适应了现实需求,因为多数中职学校已经专门开设了酒吧服务与管理的课程,为了避免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课标将这部分内容略去,只保留了餐厅服务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酒水知识。此外,在工作任务的确定上,课标也弃用了多数教材上体现的中餐零点、中餐午晚餐、中餐宴会或是西餐早餐、西餐正餐、西餐宴会这种结构,因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这是几种不同的用餐形态,但是服务程序和标准是异曲同工的,所以我们选择了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样更易于教和学。西餐对客服务强调了菜肴服务、酒水服务、甜点服务,而弱化了在中餐对客服务中已经学到的餐前预订、迎宾,餐后的结账、送客等服务内容。
课标开发的落脚点在学生而不在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课程内容与要求方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从“熟悉(了解)、掌握、能够(会)”三个级别采用由浅入深的螺旋结构进行设计,既遵循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又便于课程教学的层层深入、有序展开。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课标强调知识来源于技能,因此在课标中我们会看到有些工作任务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或会做什么,意在根据会做什么确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掌握什么或是熟悉什么。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酒店服务与管理所包含的课程大多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应当选择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可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而侧重于服务技能的实践实训可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训练、技能竞赛、实景化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针对餐饮业的工作现状,教师可在教学时设置更多的实践环节。例如,在教学“认知餐饮业”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可以联系当地的星级酒店,以参观、体验餐饮服务的形式对餐饮部地位、作用及任务,餐饮部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餐饮产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酒店餐饮服务项目等内容进行认知性教学。
随着“互联网+酒店时代”的到来,教师要重视专业领域内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渗透,将酒店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避免本课程的教学与行业需求相脱节,如支付方式、点菜系统、预订系统的更新、手机代替房卡等新技术的引入等。教学不能僵化,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拓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传统的专业教学,教师往往会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速度与质量,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受到这样的评价:“能干活,但只能干活。”在教学过程中,建议“课前会”不可缺,“课后小结会”不能少,这两个环节是在教育学生“会做事”的基础上更要“会做人”。
(二)评价建议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采取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忽视了学习过程,建议本专业课程在实施评价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尽量做到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该项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
具体评价考核可包括素质考评(出勤+学习态度)、实操考评(专项评价+综合考核)、理论考评(卷面考评)等,尤其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可根据实际需求制订客房预订、礼宾、接待、收银、总机、商务中心等服务项目的评价办法;“餐饮服务与管理”可设计餐台布置、菜肴服务、斟酒服务等基本餐饮服务技能的专项评价表;综合考核应包括学习态度、行为养成、环保意识、规范操作、完成效果和实践报告等评价指标。
此外,教师不仅要在评价形式上创新,还要注重及时客观地反馈评价结果,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充分肯定、有效引导。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随着教学专业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课程体系的逐渐完善,学校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设备的数量及先进程度方面越来越重视,充分满足了实践实训教学要求。但是,要确保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考核与企业评价对接,我们还应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挖掘酒店行业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训课程资源,构建企业为“第二课堂”。以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具体实施为例,教师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室为主、实训室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主、教室为辅,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并且教师还应认识到,实训室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融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基地。
课标的开发遵循课改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专业和社会发展对本专业所提出的新要求。制订过程中笔者及团队成员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由易到难、循序递进;坚持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对接。因此,教师在结合课标教学时,一定要合理分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时间,调整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