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标准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016-10-31 01:20韦晓阳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训标准职业

【摘要】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制订背景、过程、框架、内容、特点进行介绍,并就实施应用给出建议。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24-04

【作者简介】韦晓阳,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00120)中职出版事业部副主任,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中职教育经历着由规模扩大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标准作为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于2012年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截至2014年12月,共制订并公布涵盖16个专业大类的230个专业教学标准,其中第一批公布95个,第二批公布135个。

笔者作为教育部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工作。本文将在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制订背景与过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其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及特点,并就实施应用给出建议,以期帮助更多中职战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了解专业教学标准的意义与内容,共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一、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的背景与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实施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具体举措。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推动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于2012年5月、12月分别下发的《关于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2〕19号)和《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是整个制订工作的主要依据。

前者明确了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机制,开发工作分为领导小组、专家组和行业工作组三个层面,按照严格的工作流程进行分工协作。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及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单位有关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等。专家组由行业、企业、院校等单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确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规范和框架,指导行业工作组开展制订工作,以及专业教学标准的审定、统稿等组织工作。行业工作组由机械、交通和工信等44个行业(专业类)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行业企业专家、地方教研力量和中高职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具体承担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各工作组共深入12600家企业和6000多所学校开展调研工作,共召开500多次制订工作会议,参与制订工作的专家达57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1700余人。他们明确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内容要求、编写框架,以及审定流程与审定标准等。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期间,还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精神,及时调整制订工作方案,使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能够贯彻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保证专业教学标准的时效性。

二、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了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以及实施的途径办法,按照统一框架分专业编制,每个专业教学标准均包括15个部分: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其他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至七部分,主要涉及专业定位,编制时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试行)》(2010年)为上位标准,严格按照专业目录编制,目录外专业未纳入本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与专业目录中对应条目的描述也基本一致,体现了近年来中职教学改革的延续性。其中,“入学要求”主要为“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基本学制”主要以3年为主,个别艺术类专业如“舞蹈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等,考虑人才培养起始年龄低、周期较长,“入学要求”为“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基本学制”为6年。“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为“坚持立德树人”,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落脚点则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既与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致,也与中职近年来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相一致;同时概括性地描述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与岗位群。如机电技术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和岗位群为“面向制造类企业”,“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一线工作”。“人才规格”分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是专业目录中专业简介“职业能力要求”内容的细化和完善。特别是在“职业素养”的要求上,除通用素质素养外,着重突出产业文化、行业主流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行为规范等具有行业产业特色的职业素养。如机电技术应用等工科类专业提出“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现代服务业类专业要求具有“客户服务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医护类专业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等,体现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

第八、九部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是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规定了每个专业具体应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对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保障基本教学秩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必修的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和历史,以及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这些课程,切实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这类课程标准正由教育部组织统一修订(或制订),特别是历史课的设置,将结束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没有统一历史课程的状况。专业技能课采用专业核心课加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方向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面临的电子电器行业具有规模生产、技术密集、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学校教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升级换代,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最新技术的同步更新是不现实的。因此,专业建设立足“基本”和“基础”,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面向行业的通用技术基础与能力,并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该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组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认同度分别达86%、79%,位居各专业课程第一、二位。与专业核心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相对应,专业(技能)方向课则主要解决学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联系更紧密,设置相对灵活,变化也相对较快。专业技能课还包括校内、校外的实训实习,如认识性实训、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

第十至十二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是专业教学实施建议。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三年制学校的总学时为3000~3300学时,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特别值得予以关注的有两点,一是除少数对实践时间有特别要求的专业,绝大多数专业的顶岗实习时间,由过去的一年改为半年,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这样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体现了中职学校学历教育而非单纯岗位培训的办学属性。二是选修课教学时数原则上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为学校开设特色课程留出了空间。教学实施建议主要体现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评价建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等。

第十三、十四部分(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是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建议。由于教育部对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和教师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专业教学标准中概要性地列举了开设本专业必须配备的3~5个校内实训室的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配置,要求校内实训室应有真实性或仿真性,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师资在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基础上,突出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第十五部分(其他),是对极少数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做出的补充说明。如船舶驾驶专业建议采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教学方法”,学校“可按天或半天开课”等。

三、专业教学标准的主要特点

此次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公布试行,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化的空白,是教育部首次系统、全面地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而制订基础性教学管理文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专业教学标准体现了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精神;课程设置上将就业导向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比重,较好地处理了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例如,高新技术引起传统制造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从以往以“机”为主转变为“机电结合”,以“电”为主,加强了控制类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以适应机械行业大型生产流水线普遍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新趋势。

(三)打破学科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任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基于广泛的调研工作,改变过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课程的做法,调研形成的“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专业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技能)方向与岗位群之间的匹配度更高。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有一定梯度,考虑了中高职衔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在课程结构上,从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到专业核心课的“商务软件”,再到专业技能方向课的“文字录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专业核心课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到专业技能课的“客户关系管理”,与高职的“消费者心理学”和“大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有效衔接。

(五)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训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专业教学标准在实训实习的安排上系统性更强,目的更加明确,形式更加多样,实训环节间的衔接更紧密。使实训不仅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而且由原来的“课程+实训”的依附式,转向各实训环节系统关联、功能深化的相对完整的体系,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综合化改革上进一步推进。

四、对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应用的建议

实施好专业教学标准,对引领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的规范性与适用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具有一定刚性要求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也差异很大,必然需要在统一的标准框架下,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体现的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精神,以及开足、开齐、开好公共基础必修课,建立科学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教学时间比例等要求,具有比较强的刚性。地方、学校则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地方化和特色化建设、选修课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区域文化特色,提高专业教学标准执行的适用性。

其次,要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此次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着重解决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问题,明确了各类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但并未配套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仅限于一两百字的概要描述,尚缺乏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应对这个问题,一是国家正在加紧修订(或制订)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不久的将来,可能出台这类课程的具体指导性文件。二是可以由地区组织开发相应的配套课程标准。三是可以参照“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这批教材与专业教学标准同期开发,是对专业教学标准中相对宏观的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微观具体化。

第三,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专业教学标准有效落地。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做中学,做中教”,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钻研和努力。因此,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充分领会专业教学标准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和学生学情,将标准化、抽象化的教学文件、课改精神转换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猜你喜欢
实训标准职业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永远幸福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我爱的职业
党员标准是什么?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