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2016-10-31 01:20徐新玉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轨道交通课程标准

【摘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而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对课程标准的使用提出了建议,以期帮助一线专业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标,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江苏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91-03

【作者简介】徐新玉,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24)轨道交通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教学管理与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这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就是对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的全面审视与系统梳理。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即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等。经前期调研与江苏省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科研中心组充分研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确定先期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处理”3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说明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处理”3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主体框架主要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以及编制说明共七个部分组成。

(一)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部分阐明了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重点阐述了课程类型(即依据本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课程功能(指该课程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所发挥的功效)、课程地位(说明本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主要有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等)。

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术”课程标准,将课程类型描述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将课程功能描述为“是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行车组织和调度指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课程地位描述为“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作管理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部分同时也对课程特点与关联课程等进行了说明。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也称课时,是教学的时间单位,1节课的时间称1学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1学时一般为45分钟。学分是完成课程所获得的分值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该部分内容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学时学分是一致的。比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术”课程为96学时、6学分,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术”课程标准中就是96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课程设计应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职业修养的培养,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思路需要表达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

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设备运用的职业技能学习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职业精神培养。”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及思路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及车站站务员职业资格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及思路是:“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的意图是:“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为依据,设计学习任务。以学生认知活动规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是制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应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表,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综合分析确定。制定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既突出技能目标,又力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重点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

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按照各类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是课程的总目标。“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基本理论;能够识别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和判别职业危害,能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及安全案例事故分析;能够规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设备;具有针对运营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避免了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点的表述重复。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学生从事某一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与要求依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将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后组织、编排而成,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3门核心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与要求”部分都是根据课程特点以4列表格形式列出,每个任务(单元)知识点(能力点)编排顺序为先知识点、后能力点(或技能点)、再素养点,先描述要求低的(如“了解”“初步学会”),后描述要求高的(如“掌握”“熟练应用”)。另外,也注意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等行为动词的正确使用。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四个方面。

教学建议是以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的参考性建议。教学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需要经历的关键过程,二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形成的教学途径和机会,三是授课计划的总体安排、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安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等其他应该注意的教学事项。

比如:“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标准中的“应借助轨道交通企业工作现场或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室创设工作情景,保证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这是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形成的教学途径的建议;“教师应将票务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与执行力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及服务意识”,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评价建议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评价基本理念,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二是评价方式方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三是评价实施过程,以课程目标和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为依据,指导教师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

教材开发与选用建议,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如能力本位、项目引领、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行业发展趋势。教材编写主要考虑编写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内容呈现的过程性、内容设计的弹性、教材内容的可读性等六个方面。教材选用主要围绕编制理念、内容及其结构要求等作原则性描述,以利于学校或教师能从众多已出版的教材中选择最优、最合适的教材。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是以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基本构成要素与实现由资源向课程转化的各种条件,包括与教学密不可分的、帮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软件与硬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力图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促使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比如:“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合理使用已开放的校外课程教学资源库,且能自主开发信息化教学课件”,就是对如何开发与利用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议。

(七)说明

说明部分是根据需要,从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及使用范围、课程标准开发团队的主要组成名单以及参考文献三个方面进行补充说明。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使用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与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而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等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如果学校或者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其教材的内容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应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践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师生双边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时,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去理解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好地把本专业课程标准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轨道交通课程标准
走向学科育人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