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2016-10-31 01:20李传珊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摘要】江苏省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是对该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分析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设计思路,解读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并结合课标内容提出教学实施建议,是帮助一线教师深度理解课标、用好课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03-03

【作者简介】李传珊,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南京,210018)电子电工类专业教研员,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是在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的大背景下,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正确理解本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背景和思路,有效实施课标,将进一步推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依据省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遵循“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正确处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四大原则,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和搜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理念,确定学习任务,重构学习内容,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二、核心课程的选择及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开发组在充分调研、参阅资料、专家论证的前提下,从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本专业岗位需求,确定先期开发“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和“EDA技术”4门核心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4门课程皆为基础平台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相衔接。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7项内容为本专业课标开发的框架结构。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标设计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岗位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平台课程,其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自觉遵守电子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然后层层分解,提炼出学生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第一,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第二,会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原理图、简单PCB图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会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填写测试记录,排除简单电路故障。第三,能规范使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示波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第四,具有资源检索、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养成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样的梳理,把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糅合在一起,便于教师整体把控。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立足“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对接四级电子产品装配工、无线电调试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结合课程性质,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教学内容。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围绕课程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电路类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共划分二极管及其应用、三极管及常用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高频信号处理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等8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电子电路为载体设置教学单元,以常用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为综合实训项目。如“高频信号处理电路”模块,按序设置正弦波振荡器的制作与测试、检波电路的搭接与测试、调频与鉴频电路的认知、混频器的认知、调幅调频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等教学单元,课程内容呈现模块化、系列化特征,教学活动设计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有机融合。

技术应用性课程则以典型电路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课程内容项目化。以“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为例,安排了认识单片机开发环境、LED流水灯的制作与调试、计数器的制作与调试、电子钟的制作与调试、远程控制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简易数字电压表的制作与调试6个项目,其中“LED流水灯的制作与调试”项目分为安装和使用KeilC开发软件、LED灯点亮控制、LED灯闪烁控制、制作与调试LED流水灯4个教学任务。项目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任务设置环环相扣,形成“螺旋递进”式结构层级,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为有效落实“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供了保障。

在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能级表述上,采用了可观测的描述方式。对于认知性目标要求采用“了解、认识、理解、熟悉、掌握、知道、懂得、识别、比较、表述”等词语;对于技能性目标要求,采用“会操作、会使用、会制作、会测试”等词组;对于体验性目标要求,采用“感受、养成、树立、体会、具备、体验、观察、形成、感知”等词语。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为例,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模块“认识用电安全”教学单元中,要求:第一,能说出安全电压的规定;第二,了解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原理,会进行接零保护,知道其应用;第三,知道人体触电的类型及常见原因,初步体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的措施和触电现场的处理方法;第四,熟悉电气火灾的防范及扑救常识,并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法。这样的要求可观察、可测量,方便考核评价。

(三)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遵循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规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入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两种呈现形式:一是“模块—教学单元”式,此形式适用于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二是“项目—任务”式,此形式适用于技术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专业教学建议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第一,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需要经历的关键过程;第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形成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第三,授课计划的总体安排、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应该注意的教学事项。

以“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为例,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实践教学建议使用与51兼容的STC89C51RC单片机,使用计算机USB口就可下载程序,实现在线下载,省却编程器。第二,建议“LED流水灯的制作与调试”“计数器的制作与调试”两个相对简单的项目可采用万能板组装电路进行项目学习,“电子钟的制作与调试”与“数字电压表的制作与调试”两个较为复杂的项目可预先设计PCB板进行电路组装,“远程控制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则可以在“电子钟的制作与调试”基础上添加相应串行口模块实现。第三,教学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集中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要将单片机和C语言基本知识有机融入各项目的相关实践中。教学活动要有阶梯性,技能训练要有连续性,关键技能要反复训练。第四,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结合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开阔学生视野。第五,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具有鉴定、诊断与调节、教育教学、激励等功能。本专业教学评价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提出: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应关注的方面、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方评价的作用。第二,评价应尽可能与企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除关注操作过程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等方面外,还要重视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树立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电路工作原理及电路参数的计算等理论知识,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评价;对电路安装与测试等技能性知识,要多采用实践操作和面试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第四,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启发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本专业先期开发的4门核心课程标准依据岗位需求,对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对学习内容及要求进行梳理和建构,在教材选用时应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如无合适版本,要开发校本教材进行补充。编写时,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编写应体现科学性,要符合课程特征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编写应体现整体性,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体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的应用过程。第四,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第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第六,编写应体现可读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易为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如下:第一,教材编写和选用应依据该课程标准;第二,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学情状况、实训设备、师资条件等因素,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为相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教学留有空间;第三,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应配套参考资料及信息化资源,为教学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主要指如何开发与利用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第一,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第二,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特别是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第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第四,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学科知识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实验室等。第五,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如下:首先,合理规划实验实训场所,配备课程教学必备的工具书和电子读物,配齐必备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其次,注重企业实践现场、电子产品展览会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安排学生到电子产品生产、维修等一线岗位参观学习,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与维修的流程、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设备的使用,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应用的感性认识。最后,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仿真软件、虚拟实训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发模拟电子器件运行机理、电路工作原理等抽象类的动画课件,制作电子焊接技术、仪器仪表使用规范、电子生产设备操作要领等示范类的教学视频,并利用电子技术网络助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拓宽教学时空。充分使用已开放的校外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引进优质课程资源。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职班级自主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