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
老蒋脑卒中后“咽口水”都困难,小小球囊治疗1个月,让他恢复了“顺畅”进食的生活。
60岁的老蒋,1年前突发脑卒中,因治疗及时,基本恢复了健康。但由于大脑局部功能受损,影响了吞咽功能,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通过插入鼻子通向食道、胃部的食管注入流质食物,维持日常营养。因为咽喉部肌肉受损严重,甚至连“咽口水”这一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每天只能拿袋子接着,十分痛苦。老蒋不服气,多次尝试着自己进食,结果多次出现误吸现象,并发肺部感染,被送至医院治疗。
老蒋感觉心灰意冷,“不能吃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经过多方打听,老蒋找到了康复医学中心。医生带领医、护团队对老蒋的吞咽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评估和吞咽造影检查,通过检查明确了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
在进行仔细的检查和充分的论证后,决定对他实施“环咽肌球囊扩张治疗术”。
医生解释说,环咽肌失弛缓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吞咽障碍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脑损伤、脑干部位的脑卒中、头颈部恶性肿瘤等。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患者因食物不能通过环咽肌而不能进食,若盲目进食会引起误吸,反复肺部感染,严重者甚至因窒息而死亡。因为难以进食,长期带着食管进食,对食道黏膜也有一定的损伤,也会使患者产生社交心理障碍。患者往往在生理和精神上承受着双重压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针对老蒋的问题,医师带领医护团队定制了专门的康复方案。从2.5毫升的球囊开始,每天给他做半小时左右的球囊扩张术。以后逐渐增加球囊注水量,再配合每天2次吞咽基础训练和电刺激。同时,通过X线的吞咽影像检查,时刻关注他的吞咽情况,根据治疗情况及时修改治疗方案。经过近2周的球囊扩张治疗,老蒋通过自己进食,已能让食物通过食管上端的环咽肌进入食道,且局部没有残留下任何食物。这是自从老蒋患病以来,第一次完整地自己完成进食,这一过程令老蒋和家人激动不已。通过1个月的持续治疗,老蒋已经可以做到自己正常进食了。他激动地说:“好久没能正常吃东西了,现在这种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医生介绍,球囊扩张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介入技术,其操作简单、损伤小,包括一次性球囊导管扩张术和分级多次球囊导管扩张术,临床上多采用分级多次球囊导管扩张术。主要针对存在吞咽障碍问题尤其是环咽肌失弛缓的脑血管病患者,这项治疗手段无创伤、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治疗后吞咽造影复查,可见食物的滞留、残留明显减轻,环咽肌在食物通过时正常开放,误吸情况消失,可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吞咽障碍病人的生存质量。
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实践创新与不断推广运用,医院康复中心将帮助更多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解决“吃不下饭、喝不下汤”的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饮食“顺畅”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