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瑾
我们的肠道微生态,和地球上的热带雨林生态很相似。健康的雨林,物种丰富,动植物生态平衡;健康的肠道,与百万亿个微生物和谐共存。然而雨林也是脆弱的,当它受到伤害,生态系统就会失衡,肠道也是如此。现代饮食及习惯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幸罹患肠道疾病并引发其他一系列疾病,由此,一项入选2013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的新技术——粪菌移植应运而生。粪菌移植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和字面理解看起来一样“重口味”呢?
为此,笔者专访了中国现代粪菌移植第一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教授。
记者:张教授您好,现在有很多人对粪菌移植这项技术还不是很清楚。请您谈谈它的概念,以及目前在肠病治疗中的地位。
张教授:正常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约1000多种细菌,细菌个数约与人体细胞数量相当,经过漫长的进化,它们与人类达到了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它们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是肠道健康的前提,而一旦菌群失衡,肠道疾病也会随之而来。粪菌移植就是通过医学技术手段,用更健康的肠道菌群对已经失衡的肠道菌群进行重建,实现疾病的治疗。它的治疗价值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危重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目前在全世界已经救助的患者超过3万例,中国超过1000例,这其中80%的病例是由我们团队直接完成或由其支持完成。
粪菌移植技术在2013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就是因为它的治疗理念也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的,从而达到现有其他医疗手段都无法达到的疗效,这种理念也为我们将来整个疾病治疗的走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记者:粪菌移植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它的费用、疗程和疗效如何呢?
张教授:我们开展的粪菌移植技术是通过专业、系统的粪菌移植体系来实现的,包括前期粪便捐赠者严格的健康筛查和诚信筛查(其要求比输血捐赠的要求还高,一般筛查合格率在青年学生中只有2%),以及提取粪便后,在实验室内对粪便中菌群的纯化处理。目前单就这项治疗,在我们医院的全世界最先进实验室体系下,一次的费用在3000~4000元。除了部分难治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需要多次治疗,对于某些疾病,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多重细菌耐药,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无效的,使用粪菌移植,超过90%的人只需一次治疗,短时间内即可治愈。
记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粪菌移植治疗?
张教授:一般来说,使用传统治疗非常棘手的,都可以选择粪菌移植治疗。比如,肠道难治性细菌感染、难治性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等,此外,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粪菌移植对其他肠道细菌相关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肿瘤、癫痫、自闭症等,都具有重要治疗价值。不过很多人,包括医生,对这项治疗还不熟悉。我们说无论是临床常规治疗还是临床探索性研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伦理、知情同意也非常重要,不能以商业为目的,将一项新技术泛滥化,尤其是在缺乏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支撑的前提下泛滥化。
记者:粪菌移植治疗后,患者在饮食和生活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教授:这要取决于患者在治疗前是患的何种疾病,对于不同疾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在治疗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保持健康生活即可。如果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肿瘤、便秘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相应疾病的专业治疗,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需要专业医生合理利用好粪菌移植,并配合必要的基础治疗和饮食指导;肿瘤患者,还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现在研究发现粪菌移植也对肿瘤治疗有重要作用);便秘患者,有些能在一次治疗后痊愈,但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比如日常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进行排便训练等。
记者:肠道疾病患者如何自我判断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
张教授:只要有较长时间消化道的症状,比如排便状态、频率、感觉有异常,腹部有不舒服,以及体重下降等,就可以到医院去就诊。最常见的比如大便干结、稀、松散、有黏液、有血、腹痛、腹胀,在经过几天严格的饮食控制,症状仍无改善,就需要就医。而大众更多见的一些偶然性症状,如不洁饮食之后的腹泻,可以自我控制一下饮食,选择清淡、避免油腻,2~3天病情缓解者,则不必着急看医生,也不要盲目服用抗生素。
记者:目前国内可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有哪些?
张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国内最早,也是在国际上最早建立粪菌库的医院之一,自主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智能粪菌分离系统,通过这台机器,可以智能化分离粪便中的菌群,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MP级别的标准化实验室(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的简称,是一种良好的生产质控工艺,一般用于工业生产制备药物、食品的实验室级别),实现对整个粪菌实验室良好的质控。我们致力于将粪菌移植标准化,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而不只是在自己的医院救少数患者。近几年国内开展粪菌移植的单位总计超过30家,比如西京医院、南京总医院,重庆大坪医院、厦门中山医院、北京301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
记者:我国尚有一些地区还不能进行粪菌移植治疗,这些地区的相关患者如果想要接受粪菌移植治疗,有什么途径吗?
张教授:让所有的人都平等享有救治的机会,将粪菌移植体系研究做到极致,使这项技术让更多人受益,是我们的梦想。为了让全国各地罹患严重肠道疾病的患者都有机会接受粪菌移植治疗,我们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粪菌库,用于紧急救援。凡是在当地医院通过常规治疗手段无法控制疾病的患者,都可以通过医院联系到我们的中华粪菌库。提出申请,经专业评估符合治疗要求的,我们会通过快递的干冰冷链运输途径将冻存的粪菌送到当地医院,经当地医生解冻、复温,输送到肠道里,就能完成治疗。我们将继续推广这项公益性的救治途径,让更多医院里的医生和患者了解并使用。
记者:对于这项“重口味”的治疗技术,不少患者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如何克服?
张教授:患病状态的痛苦是正常人难以感受的,比如便秘患者整日为排便困扰,甚至有因此抑郁想自杀;腹泻患者每天腹泻几十次,无法出门,营养不良,生活质量很差。他们在身体、心理、经济上均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很经济、很生态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治疗疾病,应是一种新的选择。粪菌移植在字面上容易让人联想到粪便这种污秽之物,但我们有一系列粪便纯化方法,比如苛刻的条件安全评估、严格的实验室菌群分离程序,医学专家筛选适应证以保障治疗安全性等,通过这些方法,粪菌移植可以彻底撕掉“重口味”的标签。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患者中约有90%愿意再次接受治疗,并将这一技术推荐给他人,这充分说明粪菌移植技术是可以信赖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以让人接受。近期,我们还发明了经内镜肠道植管(TET)的新方法,就是在做肠镜的时候,顺便植入一根细软的管子并固定在结肠里,远端固定在臀部,这样就可以反复多次地实现全结肠给药和粪菌移植,避免既往针对难治性肠病治疗的繁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