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业职业院校育人环境文化的打造新探

2016-10-29 21:50徐兴旺
重庆行政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业院校职业

徐兴旺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环境文化之中,必定受到环境文化无孔不入的熏陶,接受环境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可塑性强,校园环境文化与其朝夕相伴,让其耳濡目染,对其成长潜移默化,影响重大而深远。本文拟结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重工”)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实践,就工业高职院校着力打造育人环境文化,培养新一代工业人才作一初步的探索。

打造工业高职环境文化,必须对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承文化、延续文化,同时也创新文化、积淀文化。这是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抓文化打造,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抓学生灵魂塑造,就是抓校园“精气神”的提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所学校的灵魂、力量和核心竞争力;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一所学校师生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拼,在根本上就是文化素质的竞争、观念意识的比拼。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作用,文化的“软实力”就是发展的“硬功夫”。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环境才会更好,发展才会更健康、更有后劲、更可持续,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一个国家、一所学校难以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流淌数千年的中华文化靠什么途径传承和创新?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依靠教育。

打造工业高职环境文化,还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清晰的理解。只有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才能增强环境文化打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教育性。这一特点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举办的各类在职短期培训区别开来。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学校教育类型之一,具有学校教育的属性。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立必须具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教学基本场地和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后勤队伍,具有规范的学制,获得政府的批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理论和实践知识,更在于思想品德的教化养成。也就是常说的既教书更要育人;而各种类型的在职短期培训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规范的学制,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相对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

二是职业性。这一特点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普通高等学校姓“普”不姓“职”,重在对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姓“职”不姓“普”,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实用技术技能,以便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安身立命、大显身手。

三是高等性。这一特点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如果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一般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的“蓝领工人”的话,那么,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则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搞清楚“为什么”,否则就不能称为“高等”学校了。所以,高等职业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

四是跨界性。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外,还有行业、企业,以及多主体的混合所有;职业教育的生源除了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之外,还有中专生、技校生、职高生,以及企业员工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之外,还有来自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实训指导教师等兼职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

学校育人环境文化的打造,贵在特色。所谓特色,就是紧紧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属性,深耕细作、精心打造、铸就品牌。工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世纪新一代工程师的摇篮,应当着力打造特色工业环境文化,凸显制造产业文化氛围,让工业文化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肌肤和骨髓,充分发挥环境文化育人的功能,按照“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思路,明确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点,首先突出打造工业文化、职业文化、大学文化和传统文化;其次,努力打造自然文化,让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铸人文之魂,化自然之美,努力培育国家战略“2025中国制造”所需要的新型高职人才。

一是针对工业高职院校的“工业”办学定位,重点打造“工业文化”。工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学校作为“工业”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深入研究世界工业、中国工业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尤其要牢牢把握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脉搏,凸显工业教育文化的特色。要深入挖掘工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因地制宜加以利用,让工业文化随处可见。“重工”的前身是1956年机械工业部举办的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学校将原校办工厂——重庆第三机床厂已经淘汰的不同时期制造和使用过的27台工业机器,经过精选、除垢、防锈处理后,安放在校园的适当位置,配之以名称、产地、性能、生产(或者使用)历史、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等文字介绍,变废为宝,让建校60年来的“死机器”变成会说话的“活档案”。通过匠心独运的打造,把校园变成了一座学校历史发展的博物馆——“重工制造”博物园。

二是针对工业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精心塑造“职业文化”。工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认真研究职业教育产生、发展、壮大和改革的历史,尤其是牢牢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挖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大国工匠”精神,从浩瀚的世界职业教育历史长河中吸取营养,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中学习经验。要建设“职业之星”职业文化园,在学校的大门、广场、大道两旁摆放古今中外著名职业教育家如黄炎培、晏阳初等的雕像和名言警句,以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

三是针对工业高职院校的“高等学校”属性,不断积淀“大学文化”。工业高职院校应当建设学校永久性的校史陈列馆,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如“重工”建设了“重工校史馆”,将建校60年来的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或者图片收集,集中展示出来,让参观校史馆成为每一届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通过现场参观,实地感悟,让学生了解学校创建和发展的悠久历史,充分认识学校多年办学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要建立学术讲堂,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聘请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专家教授设计建设“大学之魂”真善美主题雕塑,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洗涤灵魂,纯洁心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丰盛的大餐是精神的大餐,最有意义的交流是智慧的交流。要长期坚持举办系列学术讲座,积淀高校的学术文化。学校举办“重工大讲堂”,每月1次,邀请市内外工业、服务业、教育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校讲学,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并将讲座内容在尊重讲座人的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结集出版“重工大讲堂”系列丛书,每年一辑,不断积淀学校的学术底蕴,形成工业学术研究特色,形成规模效应,成为系列学术精品,创响“重工大讲堂”学术品牌。

四是针对工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职能,潜心发掘“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的四大任务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业高职院校要加强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并不断创新,发扬光大。

五是针对工业高职院校的“校园”特点,精细设计“自然文化”。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和魂。环境文化既包括人文环境文化,又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学校育人,不仅要有浓厚的人文环境,还要有舒适的自然环境。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在匠心独运地打造工业文化、职业文化、大学文化、传统文化的同时,着力因地制宜地打造自然文化,创响人文环境文化与自然文化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工文化”品牌。

“重工”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狮子山下、跳蹬河畔的仁睦滩,有狮子山、跳蹬河、仁睦滩、鹰嘴岩、观月大道、学堂堡等自然和人文元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学校在精心打造人文环境文化的同时,又着力打造以“重工竹园”为特色的自然环境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有22个属2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学校在校园现有竹子品种的基础上,选购优良品种数十种,精心选种,精心设计,精心培育,让“重工竹园”陪伴13000名莘莘学子同生共息,天天向上;让学生在“重工竹园”的环抱中潜移默化,茁壮成长。

呕心沥血打造环境文化只是手段,通过环境文化培育一代高职新人才是我们的目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必须大力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创新升级,铸就坚实的强国之基。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关键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业高职院校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工业高职院校要通过工业文化、职业文化、大学文化、传统文化环境的精心铸就,配合自然文化环境的匠心打造,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通过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着力锻造新一代高职工业人才严谨的职业性格,培养新世纪高职学生优秀的职业精神,深入实施《2025中国制造》国家战略,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才是煞费苦心打造工业高职院校文化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专注本职。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今中外的能工巧匠、工业先驱无一不是本行业的专注者。制造业要求“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大”不是目的,“强”才是目标。学校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不断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品质,让“专注本职”成为“未来工程师”们的行为方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注)一行,成(功)一行。使学生养成几十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的锲而不舍精神,力争做到最好,成就大业。

二是坚持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有行标,业有业规。世界上制造业的最高境界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制造标准。要达到这一最高境界首先必须遵守已有的标准。要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在实习实训中养成按照标准办事的优秀品质,严格遵守实习工厂产品制造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时处处坚持按照标准办事,一丝不苟。要严格程序,科学设定流程,自觉遵循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使学习工作井然有序。

三是追求完美。高端制造业具有精密的特性,要教育学生追求“精益求精”。学习工作讲究精确,不精确的话不说,不精确的事不做。要教育学生努力追求完美。德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强国,该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成功的范例。德语中有一句谚语:“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令人深思。追求完美要求从事制造业工作“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制造业最讲“认真”。因为缺少了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就有可能毁掉一艘宇宙飞船。要让“认真”二字深入学生的骨髓,做制造业就要彻底到位,刨根究底。

四是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历史前进的不竭动力。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是保持制造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企业甚至国家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企业甚至国家的兴衰。工业高职院校要通过环境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抢占世界制造制高点,通过不懈努力,以“十年磨一剑”之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作 者: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工业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