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颀
渝东南武陵山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入围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具备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而且渝东北渝东南围绕以全域旅游实施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帮助乡村实现精准扶贫,建设特色旅游集镇等都具积极意义。
一、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目前,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主要呈点状分布,未形成大的旅游产业群,产业集聚效应没能充分发挥。
一是互联互通不够。主要表现为交通方面互联互通不够。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虽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连通渝东北、渝东南景区间的道路并不通畅,游客进入其中一个景区后再进入其他区县的景区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并不利于旅游产品的包装以及游客在该区域享受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二是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长期以来,渝东北、渝东南各个区县之间并没能形成抱团发展的思想,没有像抓工业那样纳入真正意义的主导产业和区域一盘棋的思想来抓,对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没有形成足够的战略意识,在体制和机制保障上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旅游产品的包装、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信息资源等缺乏有效的策划和布局,各区县无论是在城镇化安置规划、农房改造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科技扶持规划、基础配套规划、文化体验规划等方面,还缺乏刚性统筹、刚性投入、刚性保障,还存在项目与土地不同步、产业与市场不同步、配套与需求不同步等现象,思想上仍把乡村当成一碟小菜在看待,缺乏统筹规划,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粗放
一是城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城镇的规划、开发、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和农民社保、医疗、教育等建设方面,未能充分融入旅游要素或保障旅游产业。第一,城镇规划方面。渝东北属于三峡库区,有着浓厚的鬼文化、三国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等,渝东南属于武陵山区,大多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别具一格,但在城市化建设以及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风貌或局域的城镇风貌普遍旅游要素体现不足,没有太多特色。第二,城镇开发方面。虽然目前已普遍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城镇化开发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地方政府贪大求洋追求政绩大兴土木、破坏环境的情况,并没有把城区开发、场镇建设、农民新村、乡村民俗、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有效结合,有的只注重大景区大城市建设,没有和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农民收入、旅游廊道统筹规划,形成了城是规模之城、村是落后村的一头热现象,出现了建成一点,没有连成一线,反而破坏了一片的现象。
二是发展集群式乡村旅游力量整合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发展上缺一盘棋的规划,各个部门资源各自为阵。在建设上,缺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无牵头部门,涉及的部门有农委、扶贫办、城乡建委、国土、商委、环保、林业等,除旅游部门无项目缺资金外,每个部门针对乡村建设均有自上而下的项目资金,但缺乏协调统筹机制,没有时时事事围绕旅游打总体战,而是到处开花,因此形成了分散、零乱,基础配套不够、产业吸引力不强、产值效益差等问题。在管理上,缺乏系统推进,留在农村看家的“386199”部队,缺劳力、缺文化、缺技术、缺信息、缺管理,加之包产到户的资源分割,无法推进资源整合,技术融合,文化传承,因此规模经济、高效经济、科技经济就难以形成。乡村还普遍存在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道路不快捷、垃圾污水无处理、饮水无保障、房屋功能不配套等,直接影响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离美丽乡村都有差距,更难说形成乡村旅游景观。
三是对乡村“乡愁”资源创新经营不够。绿色、生态、土地,是美丽乡村的“富矿”,但这“富矿”必须围绕“乡愁”来经营。农村农民“乡愁”方面的资产就是“土地、林地、水利、房屋”等重资产和“生态、空气、民俗活动、手工绝活”等轻资产。但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人口的流动,这些资产也出现了大量闲置和低效使用。如何用创新经营的理念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让农民增收,让农村变样,就必须解决好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农民的培训问题。
(三)旅游产业投资主体未能有效激活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要“皓月”当空,二要“繁星”点点。“皓月”,就是指大企业、大投入、大景区、大配套,目的是带动;“繁星”,应是以发展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体,成为主力军,效应是共同推进。就全国而言,在旅游产业良好的市场前景的驱动下,全国范围内的旅游投资增长较快,2015年突破了万亿大关,民间投资增长迅速。但就渝东北渝东南旅游投资而言,近几年虽然快速增长,但由于存在“三缺”:一是基础配套缺位;二是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酒店、庄园等产业缺激励措施;三是在土地、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三权抵押”和农民社保、医疗、就业、培训等缺统筹落实和大力度推进,导致大型企业和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积极性不高,投资仍然成为了制约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瓶颈。
二、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构建旅游产业集群为核心,高品质规划美丽乡村
各区县在区域旅游发展上,一是要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指导美丽乡村规划。树立“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城乡互动和一村一品为竞争力,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进“城区景区化、景区品牌化、道路景观化、乡镇特色化、乡村乡愁化”建设行动,让“乡村”变“乡景”,一村一景;让“生态”变“经济”,实现“生态富民”。二是要围绕四个依托进行美丽乡村布局。依托中心城区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重点打造观光采摘、休闲游乐等乡村旅游;依托主要景区发展配套型乡村旅游,重点发展星级乡村酒店、特色乡村人家,来满足游客的吃、住、购等需求;依托便捷交通,发展观光度假、露营探险型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以古村落、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作点状支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三是要坚持多规合一统筹美丽乡村规划。以“旅游业+”为规划主线,围绕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土地、旅游+文化、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旅游+生态、旅游+水利等项目,实施区域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达到一张蓝图,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是要坚持特色引路规划美丽乡村产品。根据渝东北和渝东南实际,以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添产品、土地围绕旅游出效益,重点培育农牧观光业、特色果品业、传统手工业、度假养生业、文化演艺业、探险竞技业等旅游业态,着力打造特色乡村人家、特色农业庄园、星级乡村酒店、旅游名镇名村四大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旅游产业集群改造升级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型产业和培养新型农民。农村农民的资产需要经营,经营的核心是乡愁,让城市反哺农村。乡愁是城市人的情怀,培育旅游产业,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应围绕乡愁来打造旅游产品,去满足城市人、文化人、现代人的乡愁体验,让美丽乡村变成金村银村。在转型的旅游产业经营模式上,可围绕“乡村田园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特色人家旅游模式”、“特色村落旅游模式” 、“养老度假旅游模式” 、“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乡村体育旅游模式”、“亲子嘉年华旅游模式”、“乡村美食旅游模式”等策划打造。在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上,应主要围绕政府服务型、公司自主型、协会参与型、农民技能型等方式,抓好“公共设施的维修管理、创业人员的培训管理、项目实施的标准管理、经营服务的接待管理、文明安全的监督管理、创业融资的服务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培训和管理,达到统一设施管理、统一服务监督、统一标准运营,打造品牌和口碑。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补齐美丽乡村短板。围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服务旅游发展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为追求,以农业产业化、农村景区化、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居住村落化为目标,治理脏、乱、差,开展改路、改水、改房、改厨、改厕“五改”行动,实施“垃圾”和“污水”处理“两大整治”,完善“通信、能源、文化、体育、电商”等服务设施,打造绿水青山,建设生态乡村、田园乡村、现代乡村、宜居乡村。三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城乡互动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城市人带着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本下乡,通过流转土地、房屋、森林或购买宅基地等,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规模产业、特色庄园、星级乡村酒店等,打破城市人不能到农村的政策壁垒;鼓励农村人“穿着衣服进城”,既可以在继续享受农村农民应得利益的前提下,同时转户进城享受城镇化待遇,又可以借助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政策,进入场镇或搬迁安置点,就地农转非享受城镇化待遇,改变城镇化一律向左、刹住 “城市化”就是“城镇化”的误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住和培育农村产业集群的主力军。
(三)以“两极一点”为支撑,打造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一是以万州、黔江为发展极,辐射带动两大功能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万州、黔江是渝东北、渝东南仅有的区级城市,经济基础好,城市功能配套齐全,交通便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万州、黔江标准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中心建设,完善辐射半径内的景区交通网络,提升住宿接待水平,丰富辐射半径内区县旅游商品,强化周边旅游资源推介,优化整合边界相邻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功能城区。
二是以丰都为战略支点,撬动区域大旅游经济。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全市版图中心,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与渝东北长江三峡交汇地带,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渝利高铁、沿江高速“铁公水”交通网络和已规划的重庆游轮母港辅港,是全市都市休闲游、长江三峡游、大武陵山民俗生态游的交汇点,也是构建渝东南渝东北、黔北、湘西、鄂西大旅游交通枢纽的黄金集散区。丰都境内有6类64种100余处旅游资源,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旅游资源700多平方千米,最具开发的旅游用地占全市10%以上,拥有名山、雪玉洞、南天湖·雪玉山等精品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近年来,丰都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9.6%以上,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和开发条件较好。依托丰都的战略支点条件,市上加大资金扶持和项目建设统筹,围绕将丰都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重庆大旅游经济重要支点这一系列目标,加快推进垫丰武高速建设和丰都游轮港—南天湖—轿子山—涪陵大木花谷、丰都游轮港—南天湖—武隆仙女山、丰都游轮港—雪玉山(武平、太平)—石柱龙潭、丰都游轮港—雪玉山(武平、都督)—彭水高谷4条景区连接路的升级改造,促进渝东南渝东北交通互联互通,让丰都成为承接重庆主城、联动渝东北和渝东南大旅游产业集群的交通枢纽战略支点;举市级相关部门之力,共同推进丰都名山5A创建、南天湖·雪玉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龙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让丰都成为承接重庆主城、联动渝东北和渝东南大旅游产业集群的战略支点。
(四)以充分激活投资主体为着力点,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科学的旅游产业集群激励机制。围绕基础设施、土地供给、项目建设、大众创业、游客消费等方面,面向渝东北和渝东南,从市上到相关区县,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帮扶措施,盘活农村资产、激活投资主体、构建产业集群,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五化”乡村。
二是构建畅通的旅游产业集群管理体系。面对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在统筹渝东北和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上,坚持市上统筹总规引领,区县书记县长挂率,从上到下旅游部门负责,组建城乡旅游发展投资平台,落实产业资金跟进,构建其余部门配合的发展管理体制,形成一张图纸指挥,一个声音推进,一个平台投入,打造高效的管理体系。
三是构建强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差别化保障机制。一方面市上在给予渝东北和渝东南生态差异化补贴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建立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产业扶持基金,鼓励大投入大发展;另一方面,强化统筹城乡的旅游产业集群考核,改变分散的旅游投资考核办法,坚持按“规划+项目”的考核形式聚集每年的规模化的项目投资考核,纳入市上对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的综合目标考核,以促进统筹城乡的旅游产业集群和区域乡村旅游有序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让其成为重庆大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以实现重庆统筹城乡的全面小康。
作 者:重庆市丰都县旅游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