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2016-10-29 16:11张婷
重庆行政 2016年4期
关键词:区县生态旅游东北

张婷

重庆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下简称渝东北),包括万州、开县、云阳、梁平等11个区县,地处渝鄂川陕四省市交界地带,是重庆的东北“门户”。近年来,渝东北各区县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从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离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准确把握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客观分析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科学选择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渝东北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渝东北纳入秦巴山区水源涵养重要区和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将渝东北划归于三峡库区水体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好三峡库区水质,是渝东北各区县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以生态旅游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生态屏障功能,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落实全市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的必然选择

市委、市政府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将渝东北十一区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在生态涵养背景下,发展渝东北生态旅游,既是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全市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对于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渝东北十一区县所在区域集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于一身,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薄弱区域。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既是顺应民意的需要,可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溢出效应”,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是推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实需要。

二、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一)现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从地理区位上看,渝东北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上游,占据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四大城市几何中心,是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与上游的衔接部,它东可抵三峡大坝、苏杭、上海,西可至成都、黄龙、九寨沟、峨眉山,南可达武陵源、张家界,北可到神农架、西安,是联络华北、中南与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区。从经济区位上看,渝东北是联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渝东北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从生态区位上看,渝东北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渝东北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渝东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2.旅游资源丰富。渝东北生态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有连绵起伏的巴山群峰,青翠茂密的原始森林,纵横遍布的流泉飞瀑,清新秀美的春野,凉爽宜人的夏风,五彩缤纷的秋叶,苍茫无际的冬雪,白帝城、天坑地缝、小三峡、神女峰、黄安坝、九重山、红池坝、中国亢谷等景点数不胜数。目前已有国家5A级旅游区(点)1个,4A级旅游区(点)14个,尚有许多品位高、可开发性强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待开发。渝东北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助于渝东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3.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三峡地区,自古以来以其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被欧美学者誉之为“人类文明的摇篮”[2]。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源地,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丰都、梁平的宗教文化闻名遐迩;奉节、巫山的三国文化、神女文化为世人向往;巫溪的盐巫文化、巴巫文化举世瞩目;城口是重庆唯一成建制的革命老区。特别是三峡百万大移民创造出的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移民精神令世人肃然起敬。独具特色的山地地貌景观、峡谷与湖岛并存、壮丽的长江三峡文化长廊形成了一幅集山、河、湖、峡及人文景色完美结合的壮阔雄伟画卷。渝东北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益于渝东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二)现实困境

1.配套设施落后,旅游消费严重不足。受铁路、航空等现代立体交通的制约,渝东北与主要客源市场的时空距离还没有根本性“缩短”,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交通网络。域内各区县、景点之间的通道不畅,相互可进入性差,难以形成大的旅游环线。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很难满足游客需求,导致旅游消费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区域旅游形象。同时,公共服务、旅行社、旅游商品开发等基础配套亟待改善。

2.缺乏县域联动,同质竞争压力较大。首先,缺乏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域内各区县没有打破行政界限、发挥各自优势、对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仍然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联动性,同质竞争现象严重。其次,缺乏整体营销推广。域内各区县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开展五花八门的宣传营销,很难形成区域整体的品牌形象优势。以巫山的红叶节和城口的彩叶节为例,完全可以策划包装为大巴山或三峡彩叶(红叶)文化节,进行整体推广,整体联动,整体营销,共同收益。同时,在文化挖掘、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都缺乏“一盘棋”思想,常常为了争夺资源和客源搞恶性竞争,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品牌打造不够,缺乏精品旅游线路。一方面,域内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且多以自然景观为主,整合难度较大。部分旅游产品单一,知名度逐步减小,效益不如从前,如三峡旅游主要以游船观光为主,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部分景区景点处于原始状态,甚至缺乏基本的接待能力,如城口的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市场上很有影响力的产品,但目前连道路都不畅通,游客数量始终上不去。另一方面,缺乏区际旅游线路整合,没能很好地对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战略,多数游客还是选择过境游,原路返回,区域内停留时间较短,难以形成消费。

4.缺乏体系支撑,市场环境有待优化。首先,渝东北是三峡库区腹心,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力十分有限,旅游资金投入奇缺,难以满足大开发、大建设、大营销的需要,加之域内各区县在认识上、力度上存在差异,又缺乏统一的产业政策引导,导致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其次,域内尚未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市场秩序,各地在旅游诚信管理、服务团队管理、行政执法监察、质量监督投诉等方面没能搞好统筹协调,实现信息共享、交流,导致域内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不高,标准不一致。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存在一定的旅游安全和事故隐患。再次,缺乏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域内尚未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培养机制,区域内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缺乏高端管理、专业技术、导游服务人才,很难适应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三、加快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优化生态旅游发展布局

在构筑渝东北区域大旅游的格局下,各区县不能各自为阵,要联合经营、抱团发展。一是尽快制定《渝东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渝东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兼顾和协调各地利益,在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生态旅游线路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交通与资讯建设等方面进行区域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与叠加效应。二是优化生态旅游线路,开发生态旅游新产品。要以万州为域内旅游集散地,围绕跨区域联合运行和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优化设计旅游线路,尽量将具有差异性的特色景点有机串联起来,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将各地有特色的同类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联合开发、形成品牌。三是在生态旅游营销上,走联合营销之路。要充分利用生态牌、三峡牌、库区牌和北连川陕、南接湘鄂的区位优势,联合举办有特色、有档次、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整合各区县力量,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形成生态旅游品牌效应。

(二)创建生态旅游发展多边合作机制

实现一区十县生态旅游合作联动,必须打破行政界限,寻找共同发力点,主动融入,共谋发展。一是要建立统一、高效和权威的生态旅游合作机构。可成立由各区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组成的生态旅游发展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域内生态旅游业总体规划、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宣传促销和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生态旅游联席会议,解决生态旅游合作过程中的重大事宜。二是要共同携手,争取国家及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可在协调委员会的领导下,组建专门团队,共同争取国家对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支持,积极协调川陕鄂渝四省市共同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将秦巴、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协作区以及秦巴、武陵山区国家公园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同时,大力争取市级扶贫资金及市级文化旅游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该区域。

(三)提升生态旅游发展环境质量

按照“完善设施、丰富内涵、提升档次、打造精品”的原则和要求,大力推进各类功能要素建设,为打造更多的区域性生态旅游产品创造条件。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在达万、宜万、渝利铁路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渝万客运专线,尽快开工建设郑万客运专线、达万铁路复线,规划建设沿江铁路、万黔铁路,争取规划建设渝西高铁、西部高速铁路通道(包头—西安—海口);要在已建成渝宜、沪渝、达万、奉溪高速路基础上,加快建设万利、梁黔、重庆沿江高速路,规划建设万忠北线、万达直线、奉恩高速路,争取规划建设万宜南线高速路,积极推进域内县际公路、周边县市出境公路建设,加快完善各区县通往各景区景点的支线公路建设;要按4D规模改扩建万州机场,加快推进巫山神女峰机场建设,力争城口通用航空机场尽快开工建设;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强化港口设施建设,整治干支流航道。同时,各区县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旅游配套设施。二是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景点景区。各区县可利用政策优势,共同申报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和秦巴山区生态旅游协作区,协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品牌。各区县要集中力量,打造丰都鬼城、万州大瀑布群、云阳龙缸、中国亢谷、城口黄安坝、巫溪红池坝、奉节白帝城、奉节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巫山神女峰等一批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三是营造旅游的文化氛围。可借鉴武隆经验,探索运作融红色文化、盐巫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实景演出。

(四)加强旅游市场的统一管理

一是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决策工作。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决策机制,畅通信息交流传递,搞好统筹协调,确保旅游市场质量。二是要建立统一的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各区县要建立统一的诚信管理系统、统一的旅游团队服务系统、统一的行政执法处罚监察系统、统一的旅游质量监督投诉系统。三是强化区域旅游综合执法检查和投诉处理工作。要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加强节假日、旅游旺季、重要节庆活动期间的综合执法检查和投诉处理工作,确保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四是统筹做好旅游资源保护。各区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极其珍贵,应当严加保护,坚决杜绝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发生。

(五)强化生态旅游发展保障措施

渝东北所在区域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强化各类保障措施,是加快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一是强化财政政策保障。要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要素资源完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的有关政策,对渝东北特色旅游经济带变“多予少取”为“多予不取”,保障各区县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全市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同时,要利用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市级生态补偿力度。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要重点支持交通、通讯、清洁能源、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建设,继续向渝东北旅游规划区域重点投资倾斜;要把扶贫攻坚与生态旅游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要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渝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三是加强人才保障。要以旅游业各类高端人才为重点,加快构建以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导游人才等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努力促进生态旅游人才交流合作,为渝东北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52-55.

[2]朱世学.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 者: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科研处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区县生态旅游东北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东北的春节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