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政策:重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2016-10-29 16:27蒋艺义
重庆行政 2016年4期
关键词:监护儿童农村

蒋艺义

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广大农村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对重庆实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政策制度上作出了顶层设计。2016年1月,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全市“两会”参加万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全市9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如何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切实贯彻《意见》精神要求,是当前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

一、重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未成年人保护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留守现象明显减少,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茁壮成长,但也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和监护功能弱化造成留守儿童成长不顺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多由隔代监护、隔亲监护、单亲监护,甚至还有同辈监护、自我监护。根据市教委的调查统计,全市留守儿童隔代监护74万人、亲友监护10万人、寄养2.4万人,独居3.7万人。由于家庭教育与监督功能弱化,导致留守儿童面临较多的成长难题。

一是学习督促缺位。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生活,由于祖辈们受学历、知识、能力限制,对孩子的学习无法予以有效监督和指导,同时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单方面关注孩子的“吃饱穿暖”,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习上又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成绩不理想,有的甚至厌学、弃学、逃学。

二是安全监护较弱。家庭主体责任缺位、法定监护职责不落实,导致留守儿童放学后、节假日时段问题频出、事故多发。近年来,江西、湖南等地相继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火灾、中毒、坠楼等事件,诸多溺水、车祸、触电等意外伤害事件也常见报端。更有个别农村留守女童,遭到不法分子(甚至邻居、亲属)猥亵、性侵,受害后恐惧害怕、隐忍不报,甚至受害时间长达数年,影响终身成长。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有的父母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对孩子的关心更多停留在吃得饱不饱、身体好不好,成绩分数高不高,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教育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语言沉默不善交流;脾气偏执偏激、自暴自弃,对旁人劝告和老师教诲充耳不闻;更有严重者内心不断堆积不良情绪,逐渐形成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引发自伤、自残、自杀等过激行为,严重危及孩子生命和家庭幸福。

四是道德辨别力较差。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偏远偏僻的农村地区,外界信息较为闭塞、安全防范设施薄弱、救助体系有待完善,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侵害事件不易被及时发现,有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长期被侵犯;农村场镇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管制不规范,有的肆意招揽未成年学生进入消费,导致网络负面信息与社会不良人员对留守儿童侵蚀机会多、危害大,成为留守儿童堕落的温床;有的留守儿童受不良信息、网络游戏中黄色、暴力、赌博等负面内容的诱惑,加之缺乏是非辨别力和自控力,从嗜酒、抽烟、赌博、早恋开始,逐渐发展为偷窃抢劫、敲诈勒索、打架斗殴、伤害他人等违法行为的“帮凶”和“主谋”,不知不觉地成为了社会不良人群。近期网络传播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其施暴者均属于此类情形。

(二)体制机制不协调导致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合力不足

一是关爱体系分散化。各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多,沟通协调少。具体表现在:留守儿童信息管理不完善,没有形成网络化、一站式管理;留守儿童安全保护不力,缺乏制度保障;部分关爱项目后续投入不足,人员经费和营运资金没有落实;社会力量激发和引导不够,凝聚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不足。

二是关爱项目空虚化。目前推行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多,但实际有效运行少。比如,全市建立了多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四点半学校”等项目,初衷很好、投入不少,但由于基层单位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孩子、家长、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数处于有“壳”无“实”的状态。

三是关爱行动形式化。在政府倡导下由各级部门、社会团体自发组织关爱活动,主要集中在六一、春节等节假日期间进行慰问,活动方式也多为赠送学习、生活用品等留守儿童非急需或期待的物品,在触及孩子心灵、化解孩子困惑方面的活动不多、不深入、不具体,甚至部分关爱活动“做秀”成分多,“走心”效果不明显。

二、加强重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对策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意见》精神和要求,关爱保护好农村留守儿童,应积极采取以下六项举措。

(一)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保障完成关爱目标任务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将《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一把手”工作考核。统筹整合相关职能资源,组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包括综治、财政、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可挂靠在各级民政部门,该机构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负责建立健全包含政府部门、群团组织、村居、学校在内的跨层次、跨部门、跨行业的互联互通信息平台。二是负责出台关爱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经常性组织开展监督检查。三是负责建立问题台账,制定“一户一策”关爱保护方案。四是负责统筹调配服务力量,对确因留家陪伴孩子安全度过成长期、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而陷入贫困和家庭生存面临危机的留守儿童实施精准救助,在“扶贫攻坚”中给予倾斜帮扶;对监护责任缺失、遭受家庭暴力、被虐待、流浪乞讨等留守儿童,及时纳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给予救助,纳入保障范围。

(二)建立适当的家庭干预机制,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监护功能缺失

首先,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签订覆盖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三方责任书,明确外出务工父母和受委托监护人各方监护具体责任和承诺监护事项,村(居)委负责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判,对未落实的监护人实行告诫谈话、批评教育或按规定报告相关部门。其次,实行“网格化”监督管理,以乡镇、村(居)委、辖区派出所、治安联防队为主体,组建监管责任监督团,对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联系,实时监督、指导监护人尽到责任。第三,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外出务工父母可以将孩子交由职业代理家长、托管家庭等有偿代理监护,面对这类市场导向的民间自觉行为和新型职业的出现,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和规范,使其切实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

(三)加强阵地建设和社会治安整治,防止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出现真空

在加强关爱保护阵地建设上:一是要精细做好教学网点撤并方案,充分利用撤并后闲置的教学点教学设施,建立留守儿童保护阵地。二是建设全托制寄宿学校和节假日社区学校,着力解决节假日管护“真空”难题。三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人士可通过捐赠方式,为留守儿童保护阵地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留守儿童能在相对固定的场所中接受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的服务。四是依托农村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有针对性地开设学习辅导、习惯养成、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品德修养以及艺体活动等培训,师资来源可组织超编教师转岗、在职教师兼职、志愿者、社区干部等参与,所需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合理分担。

在加强社会治安治理上:一是依法取缔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二是对留守儿童聚集的村落、重点场所实行武装巡察,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从严惩处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尽快为每所农村学校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建设标准心理咨询室,确保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疏导工作正常开展。其次,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全员培训,确保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符合青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健康要求。再次,积极宣传优秀留守学生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力量,传递留守儿童自立自强阳光自信的正能量。

(五)落实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近就地入学政策,全力缩小留守儿童规模

一是积极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保障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支持和帮助农民工携带子女举家进城定居。二是加强城市中小学校建设和布局优化力度,保障适龄儿童基本教育权利,全面落实外来务工子女就地就近入学政策,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学习生活。三是倡导用工单位、社会组织为农民工照料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多帮助。

(六)积极支持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削减留守儿童数量

一是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优惠政策,落实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对返乡农民工项目、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三是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对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的贫困山区,加大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力度,引导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缩短民工回家周期,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作 者: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监护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