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领会,碰撞思维

2016-10-28 09:11蒋宝荣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倾听氛围自主学习

蒋宝荣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地位日益增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愈发注重对其发散性、探究性思维的培养. 所以,如何开展课堂才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不约而同采取合作讨论、小组学习等模式,试图借助课堂的“热闹”带动学生思考,但让人失望的是,透过积极讨论的表面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内心的浮躁、认知的肤浅.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氛围;倾听;自主学习

立足观念教法分析传统教学,我们发现其存在以下弊端:1. 教师误解曲解了新课程理念,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是营造“热闹”的氛围,而是培养学生思维;2.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分关注教学的进度、效果,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3. 缺乏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一味遵循教纲,忽略学生潜力的挖掘,导致其只能“平庸”地学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改变观念,从“心”出发,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嘈杂的课堂“安静”下来,去倾听、引导,鼓励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领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为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丰富方式,激活思维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其主动地去探究,才能有效掌握,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作为课堂的主导,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教学的“度”,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鼓励其思考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入类比、猜想、验证、碰撞等方式,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学习.

(一)类比——引发思维

类比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引导学生借助旧知学习新内容,充分发挥原有知识,在不断地对比、归纳中深化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为此,笔者经常会结合所学引导学生类比,促进其思考、掌握. 比如,在讲二面角时,笔者就引入“角”的概念,由平面到空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类比理解二面角的定义. 首先,借助角的概念“从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半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引出二面角的定义“从空间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引导学生类比理解. 等到其掌握后,笔者提问其平面角的构成、表示法,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 接着,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其思考空间角的构成、表示,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依葫芦画瓢”想出了.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类似的内容,也可以使用类比方法,像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面线垂直定理和线线垂直定理、直线与圆和直线与椭圆、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等.

(二)猜想——启迪思维

如果类比是知识间的相互运用,那么猜想就是知识的拓展迁移,以合理的思考为基础,冷静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 鉴于这一点,我们在遇到开放性、探究性内容,像性质的理解就可以采用此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联想,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 比如,在备课“闭区间内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考虑到这是一个难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方法:先借例题列举几种区间、轴和开口的变化情况,然后找类似题让学生做,可能效果也不差,但学生思维也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 所以,笔者决定试着“放手”,利用例题引导其实践、猜想. 具体实施时,先提出一个简单题,涉及“定轴、定开口、动区间”,等到学生解决后,就让其猜想:二次函数的最值取决于哪些因素?这样,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定轴、定开口、定区间等一系列因素,进而联想到“两动一定”的问题.

通过层层的猜想,学生就会对“闭区间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产生兴趣,随即投入其中积极探究,步步深入.

(三)验证——激发思维

完成类比、猜想后,为了说明结论的正确性,笔者就会引导学生验证,让其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 在这个环节,学生通常比较“亢奋”,但为了让其有足够的思考空间,避免人云亦云的情况,我会跳过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直接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 比如,在讲归纳法时,验证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依据归纳法的步骤将问题的解决分成三步.首先,提出问题:对任意正自然数n,有1+3+5+…+(2n-1)=n2. 证明:(1)当n=1时,左=1,右=1,所以等式成立. 然后,假设当n=k时,这个命题成立,有1+3+5+…+(2k-1)=k2. 最后,就是让学生验证:当n=k+1时,这个命题也成立.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原来有些困难的题目变得明朗起来,学生很快就做出:当n=k+1时,1+3+5+…+(2k-1)+(2k+1)=k2+2k+1=(k+1)2,自然就有了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此外,在班级交流时,我们就要扩大范围,听取不同学生的看法,促进其思维的交流,发现性质的不同.

(四)碰撞——完善思维

缺乏思维活动的数学学习没有意义,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只有其通过思考不断推翻原有结构而建立新的结构,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维碰撞,让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有效拓展,实现自身能力的挖掘. 比如,在验证完不等式性质1、2后,笔者会让其相互交流验证过程,以此完善自身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小声”交流,以一种尊重的、谦虚的态度去和别人分享,在有限的认知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吸取别人的优势,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这样,课堂看似不“热闹”,其实真正在涌动、碰撞的是学生的思维,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浮躁虚假的“应付”. 学生在交流完之后,会明显地发现自己与别人思维的不同,转而去调整、借鉴、吸取,最后形成全新的认知,使得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释放.

营造氛围,促进自学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之余,我们也不能忽略自学能力,要试着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究,针对疑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思考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营造安静的氛围,给学生提供空间,鼓励其自学,在深入的思考中收获知识、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鼓励自学初,我们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融入. 数学学科不仅有很强的逻辑性,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设计情境,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能降低理解难度. 比如,在学“数列”一课时,考虑到概念比较生涩,贸然开展自学,学生可能很难接受,于是笔者就借他们熟知的象棋导入:“你们知道一盘象棋共有几格?”学生回答:“64”.随后,笔者就引入数列的经典例子——古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的故事. 笔者一边讲一边观察,发现学生听得很投入,对故事中涉及的数列问题很感兴趣,有的人已经拿笔在算. 可见,这个情境创设很有用,学生都被吸引了,此时引出概念、公式,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学.

(二)独立探索,弄清概念

数学教学中,概念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弄清了概念,才有基础深入探究. 但在实际中,如果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维走,一味地去记忆,效果是不大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妨让学生独立探索,在讲解要点后引导其自主领会,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掌握,有利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像在讲“对数与对数运算”时,笔者先强调了底数a与真数N的取值范围,然后让其自主理解,学生顺藤摸瓜,针对范围问题进行剖析,解决了“a为什么不能小于0或等于1”、“为什么真数N不能小于等于0”等问题,认识到概念的本质,避免了思维的片面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还促进其思维的发散,一举两得.

(三)精设问题,鼓励思考

为了促进学生自学,活跃其思维,笔者会依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其思考、分析. 在设计时笔者会结合学情,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其“跳一跳能够到”,以此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解决. 比如,在讲“对数”时,笔者想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就设计了以下题目:函数y=log2(x2-3x-4)的单调增区间是________. 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概念、性质的运用.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查漏补缺,积极改正.如果碰到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引导,给其点拨,帮助其克服思考障碍,以此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效率. 此外,对于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我们要适当“增餐”,不断挖掘其潜能,深化其知识理解.

(四)敢于质疑,形成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考的数学学习很难有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每天兢兢业业学习,效率却不高的原因. 想要提高,就要从问题开始,不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且尝试着分析解决,学习热情也就慢慢积累,这样的学习才有效. 比如,在讲函数时,其中涉及不等式、方程、最值等问题,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探究问题,在题型的积累中掌握做题技巧. 于是,笔者就采取“放任”政策,先给其一系列的题目,然后让其自行解决,不断地思考发现,遇到难点就大胆质疑,利用课间和同学交流,分享做法和经验,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 这样,学生就能在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不断突破,形成有问必究的习惯.

总之,不一定“热闹”的数学课堂才有效,“安静”的课堂未必没有交流,我们的教学要少一些喧嚣、浮躁,多一些沉稳、思考,让学生有空间去领会数学真正的美,让其在不断实践、探究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白静心思考的重要性,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倾听氛围自主学习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