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2016-10-28 09:11:39胡慧远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中心大学生

吴 健,胡慧远

(湖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吴健,胡慧远

(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探讨了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并据此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应通过统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聚合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人才项目孵化场域功能、推动形成校本创新创业文化等路径,促进研究生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人才;路径

美国学者柯林·博尔(Kolin Boll)早在1989年就提出未来人应该掌握的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美国是最早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现已探索形成了百森商学院模式、哈佛大学模式和斯坦福大学模式。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比美国起步晚了15年,近年来才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往往更加注重专业学术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学生双方都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投入不够,致使研究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中所占比例小、创业成功率低,无形中浪费了研究生群体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因此建设一个能够统筹整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别是发挥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的专门机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就势在必行了。

一、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呼声逐年升高,但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但还是基本属于“业余教育”,以课外活动形式存在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等,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创新创业教育通常没有纳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和质量评价体系,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长期处于缺位状态。从学科角度看,我国的创新创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不健全,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很多学校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停留在对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教育形式看,很少采取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采用开办讲座,组织“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等临时性安排,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而要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仅靠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大赛、讲座等活动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让创业教育“全覆盖”、“多渗透”,才能取得成效。

(二)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观念性偏差

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无成形的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创新创业项目能否带来盈利等直接的商业价值评判。在这种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影响下,大多数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创业者的行为,忽略了其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就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更是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对待,认为研究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产出上,因而无意在教学层面普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而言,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导致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商业收益的活动。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结果具有滞后性,大学里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毕业即创业是不可能的。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摒除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三)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条件。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要求。由于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选用上较为主观和随意,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不能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实验条件和启动基金。

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内容

伴随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事件: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出现和全国性学术机构的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科研的对象,通过系统且科学的研究,探索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律,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上有充分的研究基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一)定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应该是一个跨学科、开放性的独立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研究;创新创业管理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研究;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等。

(二)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创新创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探索适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充分借助高校的专家平台和各学科研究力量,针对以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为主体的青年创新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工作;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参与程度,了解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梳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要跟踪调研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案例,总结研究特定创新创业群体的规律,为进一步组织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三)配套

研究中心可建立一个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需要的、纸质图书资料与电子数据库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资料中心,为学校乃至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科研等提供基础性支撑,为教学、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保障。

(四)模式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参考构建基于ERP的企业仿真实验室(见表1)。ERP集成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专业的知识。中心构建的实验室体系要与企业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综合—创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搭建多学科多专业实践教学公共平台,培养既具有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表1 ERP企业仿真实验室结构与内容体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实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几条路径

(一)统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还存在百花齐放的现象,有的归口研工部,有的隶属学工部,大多数高校实际管理的重担还是压在了二级学院身上。加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同样千头万绪,教务部门、学工团委、科技处、就业指导中心谁都可以干预涉足,造成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处于一个看似蓬勃发展、实则失序混乱的局面。随着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保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很多高校甚至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这不啻于是高校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上的大突破,但一方面创新创业学院的运转机制、工作思路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盲目上马创新创业学院不考虑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只可能造成两种结果:要么是名难符实,要么是后劲不足。因此,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这种功能定位相对明晰、权责关系相对清楚、资金人力投入相对靶向的机构可能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一旦建成,要发挥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牵引作用,落实各级各类政策,形成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做法,真正做到全校一盘棋,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同时要与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形成联动态势,协同创新,提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增加从事创新创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更高的战略起点上来考量,切实将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二)聚合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

信息资源优势指的是可以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平台广泛搜集相关图书资料、科技情报,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创新创业案例库,为研究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积累素材,从而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在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具备更优的科研素质和工作环境,其身份属性也决定了其应该在此方面有所作为。高校本是各类人才聚集的场所,不同学科背景、专业方向在此交叉融汇,势必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研究生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产生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南大学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2]。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理应成为创新思维的温床、创新发展的智库、创新人才的摇篮,尤其要在创新创业规律的探索上下功夫,这里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创业活动介入指导规律、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培育规律等,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又将有效反哺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当这些信息和人才资源不断叠加升级,就会产生威力惊人的优势富集效应[3],最终服务于创新创业这个中心环节。

(三)发挥人才项目孵化场域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建筑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凌空蹈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只有熟悉了解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斯坦福大学堪称硅谷的支柱,谷歌、思科、惠普、英特尔、雅虎等声名遐迩至今仍是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都发源于此,它开放的办学环境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其一直领全球风气之先。斯坦福大学将其创业孵化器的功能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其做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扶持力度大,积极帮助在校大学生牵线搭桥,为其项目寻找融资和做大做强的机会,大学内部的“斯坦福企业家之角”已经成为全美知名的风险投资论坛;二是宽容利用职务发明创业,在极度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一般的大学和实验室是不允许雇员利用职务之便创业的,斯坦福则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它不但不反对甚至鼓励在校的教授和学生利用职务创业,而一旦创业成功斯坦福只占极少份额的股权;三是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硅谷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实验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师生创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教授们可自办公司或在各公司兼职,学生们也可在各公司实习、就业甚至自己创办公司,而且师生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迅速转化为成果或产品”[4]。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的ERP企业仿真实验室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公司建模及模拟运行,有助于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降低创业风险。中心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畅通管道,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为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更多机会,一旦发现有成长潜力的好项目和领军人才,要不遗余力地给予资金、场地、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并适时将其推向市场,不要让学生的创业项目成为温室中的花朵,根本地是要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服务社会大众。

(四)推动形成校本创新创业文化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校训精神。事实证明,它们分别是国家、企业、学校健康发展、凝魂聚气的根本依托。创新创业文化里虽然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但也不全然是普适性的,每所学校都应该形成自己独到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它的形成建立在全校甚至全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的基本共识之上。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特别是在“双创”背景下,否定漠视创新创业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已不合时宜,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要引导形成人人关心创新创业、人人投身创新创业的氛围,从上至下,从行政管理干部到专业教师,从学生社团组织到学生个体,都应当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创新创业。其次,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牵头梳理社会及学校的创新创业之星,将他们的事迹采用各种形式公之于众,当创新创业成为校园内最受人瞩目、最风光无限的选择时,风成化习,自然会形成带动效应。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谈到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文化时如是说“在斯坦福大学这样创业成风的环境中,一个计算机系或者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不想自己创业有时可能都会不好意思,而创业失败也没有什么可自卑的”[5]。再次,创新创业文化必须是建立在宽容前提下的,要鼓励学生试错,允许学生犯错,在创新创业之路上走点弯路交点学费是无可厚非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任务就是为校内创新创业活动保驾护航。最后,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是需要不断打磨凝练的,需要因事因地因人制宜,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必故作高深,关键还是要有利于创新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高校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创业工作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结合起来,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各种重大的影响国计民生的项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在创新创业引擎的驱动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输送更多宝贵人才。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5-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105/xxgk_120174.html.

[2]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EB/OL].(2013-1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05/c_118018214.htm.

[3]百度百科.优势富集效应[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dzwDMvyP43I2 PXuVKHDeFjp 8sspUKVscnhQKlj0oAGblt21vMMAxHDgFu9Pwu80NzJ Ybjbu1HcJnfwi7hyqTa.

[4]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5]吴军.浪潮之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15.

责任编辑:游涛

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15Z125),2014年度湖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4ZX03)的研究成果。

2016-08-05

吴健(1979-),男,湖北潜江人,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胡慧远(1965-),女,湖北公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G643

A

1009-1890(2016)03-0045-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中心大学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