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朋
(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 243099)
海岩作品的悲剧意识
周朋
(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 243099)
纵观海岩的作品,其题材多以侦缉加爱情为主,其情节则跌宕起伏,人物关系也相对复杂,进而塑造出典型的形象和典型的环境。但最能抓住人心的则是其作品的悲剧艺术美,这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进而产生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这也是海岩作品的成功之处。此次研究主要探讨海岩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以求对海岩作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其悲剧意识的来源及深刻内涵。
海岩;悲剧意识;作品
任何文学作品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海岩作品的悲剧意识更是现实悲剧的集中体现。在作品创造过程中,其悲剧意识贯穿于整个作品中,进而形成了作品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的真正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获得个体的独立,进而坦然承受生活中的一切,这也是海岩作品悲剧意识的主要目的。
1.性格要素
海岩原名为侣海岩,15岁参军,复员后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就职,海岩作品均已侦缉加爱情为主,可能与其在公安系统就职经历有关。28岁与何箐箐结婚,生有一男,名叫侣箫。随后海岩投身商海,并成为锦江集团副总裁,但仍没有辍笔,下班后扎进书房不停地写。何箐箐不仅要上班,晚上下班后还要照看孩子,其对丈夫海岩的不满日益增加,1995年,何箐箐提出离婚。海岩自己也曾坦言,说自己是一个欣赏孤独的人,认为孤独是一种境界,写作起来可以让自己热血沸腾,这也是排遣孤独、抒发心声的主要做法。通过对海岩作品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海岩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大多具有悲剧色彩,其性格本身更是一种悲剧。海岩个人的婚姻悲剧在其心中凝聚成一种悲剧情节,进而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意识。
2.社会要素
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海岩作品的悲剧意识也来源于深刻的社会背景。作为一名对“文革”动乱有深刻体验的作家,海岩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悲剧色彩也是社会因素的造成,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反应。在海岩的作品中,《便衣警察》算是其悲剧意识的代表作,更是新时期公安文学的代表作。该作品以周志明在1976~1979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为线索,描述公安系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艰苦卓绝斗争的途径,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公安干警形象,是对共和国英勇卫士的赞歌。这部作品还融入了海岩的纯真的青春激情,更注入了同时代人的生活道路、心灵变化轨迹,其主人公的形象是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概括。即便是现在重读这部作品,仍会感受到其对当时特殊年代的准确描述,其精确性是无可替代的。
3.命运要素
追求真善美,在悲剧意识中体现生命价值是海岩作品的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海岩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深牢大狱》深刻体现出其命运悲剧意识。作品主人公名叫刘川,本是一名狱警,其父亲去世后便继承了家族遗产,成为身价过亿的万和公司的董事长。但在其离职前参加了一次派遣任务,也正是这次派遣任务彻底改变其一生,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海岩则把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磨难归咎于命运的变化,其在卷首语中就写到“我要讲的这段生活是关于一个人的命运的,命运无常”。在谈及该故事的创作时海岩也曾坦言,世界上充满了善,但是到处均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善也就难免产生悲剧。这种命运无常的变化也就是其悲剧意识的深刻体现。
4.人性要素
海岩作品中的主人公均具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即红色情节,如《玉观音》中的主人公安心,其之所以放弃爱情回到缉毒队继续工作,其最终的出发点则是内心的禁毒理想和警察情节。作为一名警察,始终战斗在缉毒第一线;但作为一个女人,也曾离经叛道地与毒贩相好,并独吞丧失丈夫之苦。这是一个悲情的女性,爱她的人称其为神,恨她的人称其为妖。海岩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情感复杂且另类,与观众存在较大的距离,但人天生具有探知真实故事和虚假故事的好奇心,进而寻觅相应的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情感纠葛中感悟到的对人的情感的约束,以求达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正是通过对这种生命无常的体现,表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
1.悲剧性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的形式总是表现比今天的人更坏的人,悲剧的形式总是描述比今天的好人更好的人。悲剧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十分善良之人,也不是十分公正之人,其限于厄运的原因也并不是为非作歹,而仅仅是由于其犯了错误。王国维十分赞同这种观点,悲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具有蛇蝎般特性,而是由于在作品中的特定的位置及特定的关系,不得不为之而已。纵观海岩作品,其主人公就拥有这样的共性,仅是犯了一点错误的普通人。
在《永不瞑目》中,肖童打入贩毒集团的做法本是英雄之举,但其性格刚烈、不易妥协。欧阳兰兰为控制肖童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让其染上毒瘾并有其孩子,最终导致肖童的惨死。可以说,肖童的惨死完全取决于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2.悲剧性冲突
在海岩作品中,始终存在着爱与恨、善与恶的悲剧性冲突,这种悲剧性冲突也构成了海岩作品的主要特色。《玉观音》讲述的则是爱与恨的悲剧性冲突,围绕这情与法、人性与道德的种种冲突展开。当安心与毛杰在泼水节上相遇便已注定三生宿怨的开始。这是一个命运变幻之快,来不及让人喘息的故事,在整个结构中都存在着一种“希腊式的悲剧”。
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整个故事均是围绕贫穷贵贱这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来叙述,其代表人物则是龙小羽。龙小羽出身于贫寒家庭,目前因贫寒出走,父亲去世后龙小羽便失去经济来源,不得不为生存奔波。所以当他遇见罗晶晶——以爱情为营生且不愁吃穿的富家女,便看见光明。如果两人能执着相爱,那真是世间至纯至美的爱情画面。然而一桩杀人案改变了这一切,罗晶晶的无知、韩丁的死、四萍的死、龙小羽的抉择均使读者感到震撼。海岩作品中的爱情总是那么毫无条件,无怨无悔,但人性又是那么的复杂,美与丑、善与恶相互掺杂。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美中有丑,丑中存美,尽管梦想有时遥不可及,但为了梦想,一切手段均不足为奇。
3.悲剧性命运
海岩的作品多是以悲剧性故事为主,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海岩作品的悲剧意识基本遵循了西方的悲剧理论,作品中人物均是因犯了过失而承受悲剧命运,且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行为。
海岩的作品多是描写人的悲剧,这也就给读者造成一种感觉,即人本身就是一种悲剧,这种想法正好契合西方基督教的原罪学说。特别在一些哀情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似乎就是被定格为悲剧,似乎无形中有一种指引牵着主人公走向悲惨的结局。
《平淡生活》描述的是主人公优优的人生坎坷,优优在少女时代便暗恋周月,最后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寻找周月。但周月却因故失忆,在优优的帮助下,周月终于得以恢复记忆,但却唯独忘记了优优。在历经种种波折之后,优优与凌信相爱,但却因朋友和家人的陷害牵涉凌家命案,尽管最终沉冤得雪,但却再次失去爱情。
如果说生存是人的罪恶的根源,那么人的“欲望”就是悲剧的最直接原因。海岩作品中人物的欲望主要就是“爱欲”。《永不瞑目》中,肖童是因为爱而去贩毒集团当卧底,最终付出了自己的清白和性命。欧阳兰兰也是为了爱才让肖童沾染毒瘾,在肖童身败名裂之后,欧阳兰兰也与之同归于尽。《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龙小羽因为对罗晶晶的爱而保护罗家公司的财产,因而误杀祝萍。而律师韩丁也是因为对罗晶晶的爱,才替龙小羽做辩护律师。正是这些“爱欲”导致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对于悲剧的理解,海岩并没有偏离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舞者》依然遵循着悲剧的这一特点,高纯与金葵合舞的‘冰火之恋’是《舞者》的主题舞蹈,它同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草蛇灰线般贯穿全书。最后,这悲剧在金葵的独舞中得以升华,悲剧之美也在刹那间定格。”海岩说,他的这种悲剧意识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是对现实生活长期的怀疑与失望所得。与海岩此前的小说中所营造的纯净、唯美的悲剧风格一样,《舞者》中的小说主人公有着普通恋人之间的甜蜜与争执,也有着志同道合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但最后却未能走到一起。最终,高纯因病离开了人世,伤心欲绝的金葵回到云郎小城做了舞蹈老师。
4.悲剧性环境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品中的人物的品质取决于其性格,而幸福与否则完全取决于行动。在悲剧艺术中,必须表现苦难,同时表现对苦难的反抗。海岩作品在表现主人公的悲剧时,也会呈现主人公的反抗行动,但这种反抗行动则是曲折的、困难的。
《永不瞑目》中,为摆脱欧阳兰兰的束缚,肖童在欧庆春的帮助下成功地戒掉毒瘾。但为了能继续卧底,肖童再一次吸毒。当其与欧阳天亡命时,又一次戒掉毒瘾,可当其得知欧阳兰兰有自己的孩子时,肖童彻底消沉了。他的一次次反抗均被接踵而来的波折毁灭。《玉观音》中,安心为斩断与毛杰的孽缘决定不再与其继续来往。但毛杰的再次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平静,安心的最后一次反抗就是与仇人同归于尽。海岩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反抗行为经常是一波三折,在反抗中挣扎、自救,但反而愈陷愈深,最终均难逃毁灭的悲剧命运。但是在反抗中,突显了主人公的反抗苦难的精神,这是一种崇高感,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海岩作品的悲剧意识使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具有重大的突破,这些悲剧意识根植于社会现实,以普通人的悲剧经历为悲剧意识的切入点和扩展点,并通过对悲剧性格的组合,营造悲剧性情境,以其强大的思想光芒、感召力和号召力丰富着现代文学的美学体验。海岩作品悲剧意识的美,不仅来源于其悲剧性的性格和悲剧性情境,也来源于悲剧的转化和悲剧的解脱。
[1]马志伟.论“海岩现象”[J].速读旬刊,2014,5(10):136-139.
[2]王静.论海岩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1(1):89-90.
[3]董振英.论海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1(21):133-133.
[4]王静.论海岩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J].语文学刊,2014(1).
[5]修思禹,孟杰.海岩可以遗忘但别讨厌我[J].英才,2013(10).
[6]于敏,张天云.论海岩小说的模式化创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07-08
周朋(1982-),女,硕士,马鞍山市委党校网络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I06
A
1009-1890(2016)03-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