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侧卧位在昏迷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

2016-10-28 02:24:44苏桂芳赵学梅沈美秀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刺激性侧卧位体位

苏桂芳 赵学梅 沈美秀



30°~60°侧卧位在昏迷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

苏桂芳赵学梅沈美秀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更合适的护理体位,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体位护理并发症。方法:选择2016年1~6月我院神经内、外科浅昏迷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30°~60°侧卧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体位,将患者对体位的耐受时限、舒适状态、出现呕吐时误吸、窒息的发生率设定为观察指标。结果:患者耐受时限、舒适状态,刺激性咳嗽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30°~60°侧卧位应用于昏迷患者体位护理中,方法简单,患者舒适,并发症少,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易于采纳推广。

30°~60°侧卧位;昏迷患者;体位护理

按照护理常规要求,昏迷患者采取的传统护理体位是: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误吸甚至窒息[1-2]。我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对该体位不耐受,而且容易出现呛咳等护理反应。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昏迷患者的体位进行改良并加以探讨。由于浅昏迷患者对疼痛、不适等刺激尚可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3],并且像人体正常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的存在[4],因此选择浅昏迷患者作为此次探讨的临床研究资料,通过体位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6月在我院神经内、外科住院的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64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9岁。将患者等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患者为昏迷状态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12~14分之间(即浅昏迷)。

1.3排除标准患者昏迷状态时,GCS评分<12分或者>14分的患者,同时确诊为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各部位带有骨折牵引装置。

1.2方法

1.2.1观察组体位患者采取30°~60°侧卧位的护理体位。操作流程:准备靠背长枕,靠背枕头长度约为胸椎至骶骨,枕芯要饱满,具有一定的弹力度和支撑力,能够依托肩部至臀部的主要重量;将患者头部及身体卧向一侧,后背垫长靠枕,后背下缘与床面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头部(下侧面口角)略低于身体轴线水平,下腿略伸直,上腿稍弯曲,双腿膝部之间垫薄枕,调节好引流管高度,稳妥固定各管路。

1.2.2对照组体位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的护理体位。

1.3观察指标

1.3.1舒适度患者表情平静,没有挣扎躁动或者企图改变体位者定为舒适;有皱眉、面部表情痛苦、挣扎、抵抗或者企图改变体位表现时,排除其他不适原因引起者定为不舒适。

1.3.2刺激性咳嗽评估呼吸道内没有痰液及异物存在而发生的咳嗽,变换头颈部位置后咳嗽好转。

1.3.3体位耐受时限对安置的体位平静接受,以分钟计算,对于不能耐受的患者要排除其他因素。

1.3.4呕吐时发生误吸、窒息患者发生呕吐情况,护理人员到达床边时患者已经存在呕吐物吸入气管出现呛咳为误吸、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为窒息。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两组舒适情况、刺激性咳嗽、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舒适情况、刺激性咳嗽、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注:观察组不良反应中呕吐8例,误吸1例;对照组呕吐10例,误吸7例,窒息4例

2.2两组患者耐受时限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耐受时限比较±s)

3 讨 论

3.1选择浅昏迷患者为本组临床资料的理由昏迷患者按照意识障碍程度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和深昏迷,按照格拉斯哥评分标准评分,12~14分为浅昏迷、9~11分为中昏迷、8分以下为深昏迷。与卧位及活动相关性的护理并发症有刺激性咳嗽、不舒适、压疮、静脉血栓、误吸、窒息等[5],其中在临床护理中,浅昏迷患者对呼吸道的刺激性、不舒适程度等因素更容易出现临床反应,有利于客观表现,便于观察记录描述患者的护理特点,容易被及时发现;而深昏迷患者因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消失或者不明显,早期缺乏客观临床表现,不易被发现,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系数更大[6]。因此,选择浅昏迷患者作为临床资料具有及早性和代表性,可以更加准确的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

3.2浅昏迷患者安置传统护理体位时临床观察所见临床护理中观察患者在安置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体位时出现以下情况:(1)部分患者易发生刺激性咳嗽,表现出皱眉、头颈部扭动、痛苦表情等表现,耐受时限短,同时因颈部疲劳不舒适,不愿意接受,自行将偏侧的头部转向仰面状态[7]。(2)容易增加枕后、肩甲、骶尾、足跟部位压疮发生的风险。(3)因为平卧位更换体位时变化幅度小,患者被动运动减少,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不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4)患者身体平卧,头偏向一侧,呼吸道的咽喉部形成侧转,导致气管入口处受到挤压,并且呼吸道与身体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呈不同程度的扭曲状[8],导致患者呼吸量降低,不利于呼吸道畅通。(5)患者在发生呕吐时,呕吐物容易滞留在呼吸道,引起误吸和窒息的概率增加。

3.3改良后体位技术特点临床护理中观察患者安置改良后护理体位的好处:(1)患者呼吸道与身体处在同一条轴线上,卧位时下侧口角略低于身体轴线水平,可以使呼吸气道保持畅通,呕吐物易于流出[9],符合呼吸科专科要求。降低了误吸和窒息概率的发生。(2)侧卧位有利于循环功能和氧功能的改善[10]。(3)采取30°~60°的侧卧位,后背垫长靠枕,受力点在整个后背和臀部的一侧,避免了对肩关节和骨突处的压力,预防压疮。(4)昏迷患者肌肉、肌腱、关节组织相对松弛,该体位使身体的重力线在靠背枕上,更有利于保护肩周组织,患者感觉舒适不易疲劳[11]。(5)变换体位时四肢的被动活动幅度增大,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12]。改良体位并没有增加经济消耗,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产生,降低了患者的经济支出。

总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选择30°~60°侧卧位应用于昏迷患者的体位护理中,方法简单,易操作,使患者舒适感加强,同时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家庭降低了额外的经济支出,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在临床昏迷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纳推广。

[1]梁桂喜,苏建薇,叶翠玲,等.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101-103.

[2]蔡朝阳.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后患者两种体位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1):114-115.

[3]时亚明,张玉侠.俯卧位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5,15(2):72-75.

[4]杨静.肾脏折刀侧卧位的优化安置法和护理要求[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1):51-51.

[5]刘琴,郑霄,马艳妮,等.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1):1970-1972.

[6]李婷婷,都继微,苏兰若.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5):1728-1729.

[7]张美英,余田甜.俯卧位通气患儿的临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27(2):92-94.

[8]钱民,李建国.侧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1):1158-1160.

[9]盛英,张晓琳,范煜.ARDS并重度感染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2):232-234.

[10]徐芮,钟丽晖,顾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俯卧位机械通气优质护理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5,14(2):37-40.

[11]刘雪琴,张卫星,刘玉霞,等.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5,36(18):2862-2864.

[12]彭小贝,唐春炫,李映兰.老年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实施改良俯卧位通气的效果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5):71-73.

(本文编辑冯晓倩)

223900宿迁市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

苏桂芳: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4.059

2016-06-15)

猜你喜欢
刺激性侧卧位体位
使用手持式眼压计评价侧卧位时不同头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
医疗装备(2023年11期)2023-06-26 09:48:52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12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4
霍山石斛多糖吸湿保湿性能及皮肤刺激性研究
重点监管的水运危险货物
水上消防(2018年1期)2018-04-24 05:44:51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女性天地(2016年9期)2017-04-25 15:02:09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恩诺沙星注射液刺激性试验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52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