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生,根据我国教育部财政部的文件中指出,系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或对于学杂费、生活费支付困难的学生。贫困生分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本文将主要探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对于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常见的认定、奖学金评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互联网+;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1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早在1952年已开始建立,从最开始由国家财政出资,全民免费上大学,并提供住宿和伙食补贴的以人民助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发展为从1983年—1986年间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相结合的资助方式;1986年—1997年,高校的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制度并存的资助体系;1997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高校全面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形成了“奖助学贷减补”资助体系。我国现阶段,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以2007年度资助新政策为分水岭,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加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能优化贫困生资助工作,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同学身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问题。贫困生认定过程,多是由学生从当地街道或是村委会开具相应贫困证明,并加盖当地的资助或是民政部门的章作为认定的基本证明材料。由学生带来学校后,由学校班级辅导员进行审核,组织班级同学进行统一评定。由于近年来,贫困生获得助学金比例约为百分之三十,助学金最低等次也有两千元,同时学校各类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均要求贫困生认定入库中的学生,认定材料主要由学生本人提供,使得一些贫困生有虚构贫困证明材料的空子可钻。同时,在遵循“三公”原则的同时,贫困生的家庭隐私很难有足够的保障,甚至于有些班级在评定过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进行,给一些特困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负担。
2.贫困生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问题。在助学金的评定方面,近年来国家助学金指标不断增加,助学金的金额也从原来的一千、两千、三千,提升为现阶段的两千、三千、四千。加之不断有爱心人士和优秀校友等社会人士在高校当中捐资助学,贫困生助学金名额和金额逐年提升。助学金名额之多,也使得一些学生滋生了“不要白不要”的想法。甚至于有些学生即便拿到了助学金,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3.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多是基层辅导员承担了贫困生的认定及日常管理教育工作,辅导员承担的职能太多,所带学生人数也不少,辅导员老师都是兼任学院资助工作。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学工专职老师的缺乏,使得虽然大部分的辅导员均能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部分的特殊学生身上,使得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互联网+”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对策
1.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贫困生认定流程。在新时期背景下,作为学工干部,应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可以通过建立诚信体系,建立贫困生数据库系统,由当地的村委会或是街道负责录入,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以及证明图片(如家庭环境等)上传到贫困生数据库系统中,并将申报人,审核人,经办人等涉及相关人员的情况纳入到社会征信系统中,让虚构贫困生材料的成本变高,做到有据可查,增强贫困生认定材料的真实性。同时,在贫困生认定流程方面,应进一步探究更为有效的认定流程,将贫困生认定过程标准化规范化。
2.创新贫困生奖助学金评定资助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贫困生正确心理自我认同感。实际工作中,贫困生相对与其他学生而言心理较为敏感。我们学工干部应从多样化和多元化角度创新资助的渠道和方式,打破现阶段资助模式束缚,尝试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盲助”。“盲助”即为学校通过一定的隐形渠道,如通过调取学生的校园卡消费情况,直接找到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对他们进行贫困生认定,同时给他们提供隐性资助。这种方式使得学生隐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培养贫困生正确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利用新媒体的隐蔽性资助避免了学生的“自我陈述”式的自揭伤疤,在创新认定流程和方式同时,也避免了“伪贫困”产生。
3.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主动关心贫困生心理健康,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也满足贫困生的精神方面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各种方式,通过将学校资助网站或是学生工作微博、微信、博客平台链接到一些志愿服务网站中去。在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上经常开展感恩教育,励志访谈等活动。利用网络舆论导向功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引导贫困生学会感恩,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回报社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三、结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健全贫困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立规范化的贫困生认定的工作流程的范式;创新贫困生资助的工作方式;利用好“互联网+”思维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不仅在经济上做好贫困生资助,同时也要做好贫困生精神上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王会,冯研.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现状及方式[J].现代商业.2014(30).
[2]黄建美,邹海贵.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
[3]颜涛.微传播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J].采写编.2016(01).
作者简介:付妍妍(198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