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行为研究

2016-10-26 02:19孙厌舒
外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形式程度

孙厌舒

(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 聊城大学,聊城 252000)

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行为研究

孙厌舒

(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 聊城大学,聊城 252000)

本文探讨二语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行为。基于对学习者文本的量化分析和访谈,在文本借用的框架中考察研究生课程论文写作中的引用程度、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文献使用中总体引用程度较低;高年级和低年级在引用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直接引用和释义引用的显著差异。影响学习者引用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引用意识和学科知识。结果显示,文献使用中的引用行为是一个发展过程,提高学习者的引用意识须要加强学科知识和引用意识。本研究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启示。

引用行为;学术英语写作;文本借用;引用意识;学科知识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引用研究主要以学术语篇为对象,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有关引用的语言形式(句法形式和类别)和不同修辞功能的研究;二是有关引用行为的研究,涵盖引用目的、引用密度、引用文献以及学科、文化语境和教学语境对引用行为的影响。

相关研究既包括对母语学术写作和期刊论文的研究,也包括对二语学习者学术写作的研究。有关二语学习者学术写作的研究较少,主要通过对学位论文的语篇分析聚焦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形式和修辞功能。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的引用不仅形式单一(Akiko 2008; Petric 2007),修辞功能有限(Mansourizadah, Ahmad 2011; Shi 2010),而且由于语言背景不同,二语学习者在掌握学科规范和引用知识方面有更多困难,写作中存在文献使用不规范甚至抄袭的问题(Pecorari 2006, 2008;Shi 2004),并直接影响写作质量。有关读写能力的历时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引用行为受到文化语境和教学语境的影响(Harwood, Petric 2012; Prior 1998),也有研究发现引用行为的发展更多显示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Davis 2013),因此有关二语学习者引用行为的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尚无定论。

可见,有关引用的研究多侧重对学术语篇的引用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对二语学习者的引用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有关学习者引用行为发展的研究不足。在研究方法上,针对学位论文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较多,在真实教学语境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质性研究较少。由于引用是非常主观、不透明的写作行为(Pecorari 2008),依靠语篇分析难以细察真实语境下学习者的引用行为或揭示引用的发展特征及内在原因。已有研究发现中国外语学习者缺乏对学术写作引用规范的认知,但是学习者在实际学术写作中的引用行为和发展变化尚待研究。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语篇分析和访谈,考察中国文化教学语境中学习者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行为及发展变化,分析影响学习者引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问题包括:(1)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程度和发展变化;(2)影响学习者引用行为的主要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因此采用真实教学语境中的个案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国内某普通高校语言学专业一、二年级研究生。他们的学习经历、英语和写作水平基本相当,但二年级研究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具有更多学术经验和更长写作经历。

3.2 语料收集

在先行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和与教师商谈,确定学习者较为熟悉的话题“言语行为”作为写作主题。2014年10-11月,由两个年级的授课教师分别作为课程要求的一部分布置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阅读多篇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一篇有关“言语行为”的3,000字左右的英语综述文。最后收回有效样本20篇(一年级10篇,二年级10篇)。除去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后,正文共51,190字。

为了考察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程度和影响引用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任务完成后两星期内进行访谈,首先由研究对象指认文本中所有标注引用的借用和未标引用的借用,并由研究者通过比对文本和文献一一确认。然后通过半结构性访谈,了解学习者的写作和文献引用过程。

3.3 编码和语料分析

语料分析包括两部分:(1)对文本的编码和量化分析;(2)对访谈的质性分析。借用文本的编码方案参照Shi (2004),略有修改。除一处直接引用算一个编码单位外,其他以一个完整句子作为单位。编码分为3大类:(1)标注引用的借用;(2)未标引用的借用;(3)直接引用。前两类分别包括:(a)完全复制:指对原文不加改动地复制;(b)释义:与原文意义完全相同,有较多相同的实词,但语言形式有改变;(c)改写:与原文意义相关,有较少相同的实词。这样形成7类,分别是:标注引用的完全复制(WC)、未标引用的完全复制(NC)、标注引用的释义(WP)、未标引用的释义(NP)、标注引用的改写(WR)、未标引用的改写(NR)和直接引用(Q)。其中释义和改写的编码示例如下,本文例子都来自研究语料:

① The properties of the phenomenon being examined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of a certain communicative event.(释义)//原文:It should...rel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phenomenon to the function of a communicative action as a whole.

② Therefore, when an American comes late to anappointment, he tends to apologize more than once and perceive it as a more serious offense.(改写)//原文:Culturally, for instance, being late for a meeting might be perceived as a more serious offense in an American setting than in a comparable Israeli one.

本研究中的引用形式沿用Swales (1990),包括包含式和非包含式引用。文本由两位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分别编码,编码者间信度达到91%。访谈结果经转写和反复阅读后,通过持续比较法提炼主题。

4 研究结果

4.1 总体引用程度

首先,研究统计两组的引用字数和文本借用总字数。两组的文本借用共32,141字,引用共7,940字(一年级3,245字,二年级4,695字)。为了考察研究对象的总体引用程度,基于借用字数和引用字数,统计每组的引用比例,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在借用的文本中,标注引用的比例较小(平均比例为24%),其中一年级较低(平均比例为17%),二年级较高(平均比例为31%)。结果说明学习者总体上缺乏引用意识,但二年级学习者比一年级学习者引用意识有所提高。

表1 总体引用程度描述统计

其次,为深入探讨不同文本借用形式的引用程度,比较不同借用形式的引用比例。首先计算标注引用的字数在各借用形式中的比例(直接引用本身即引用形式,故排除),然后对不同借用形式的引用比例进行Friedman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各借用形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9.95, p<0.05)。Wilcoxon检验事后分析显示,标注引用的完全借用(WC)和标注引用的释义借用(WP)之间(Z=2.54, p<0.017)存在显著差异,标注引用的完全借用(WC)和标注引用的改写(WR)之间(Z=2.76, p<0.017)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借用形式的引用程度比较

注:p< 0.05

研究结果显示,未改动的文本借用引用程度显著多于改动较大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倾向于对于语言形式改动较大的借用方式不标注引用,说明学习者在引用中更关注语言形式的变化,不能把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区分开来,并且引用规范掌握不足。

4.2 引用程度的组间差异

为考察组间的引用程度差异,对两组的引用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一、二年级总体引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t = 2.44; p < 0.05),说明二年级学习者的总体引用意识和引用程度有显著提高。

为了具体考察每种借用形式的引用程度和组间差异,研究统计每种借用形式中标注引用的借用字数所占总借用字数的比例,并比较两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组间不同借用形式的引用程度

注:*表示组间有显著差异。p < 0.05。

结果显示,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在各借用形式中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两组在直接引用和释义借用的引用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完全借用和改写借用上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二年级的直接引用比一年级学习者有显著增多,释义借用的引用程度也显著提高。在完全借用中没有显著差异可能与两组的完全借用数量有显著差异有关,改写借用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学习者对改动较大的借用形式仍然倾向于不标注引用。结果一方面说明学习者的引用意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二年级学习者在很多文献使用中仍然缺乏引用意识。

4.3 影响引用行为的因素

访谈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文献使用过程中决定引用或不引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科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在写作过程中的引用意识。

4.31 学科知识

访谈发现,研究对象对引用内容的权威性或常识性的判断会影响他们的引用行为。对于“为什么标注或不标注引用”的问题,很多研究对象表示会依据引用内容的重要性来决定是否引用,而学习者有限的学科知识往往导致缺乏引用。另一方面,访谈显示研究对象对学科内部常识性知识(common knowledge)常不加引用。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对课本、讲座或其他记忆中的内容往往不加引用。例③和例④都引自同一文献,但作者只引用理论部分,没有引用后面的例证。

③ Austin called these conditions felicity conditions, and he distinguished three categories... (Levinson 2001:229)

④ Felicity conditions must be met for realization of the act. For instance, “Will thou have this woman as your wedded wife and for sake all others? I do”.

作者这样解释他的引用行为:我觉得引用是为凸显内容的权威性,所以理论和权威论述应该标注,所以这里就用直接引用标注出处。一般论述或例子的话引用就不那么重要……因为这个例子我在其他地方也见过,是很熟悉的例子,觉得不需要引用。(访谈G1f) 显然,这里作者主要依靠自身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经验来判断引用内容的权威性并进而决定是否引用。但是,初学者往往缺乏足够的学科常识来支持他们的判断。而且,学科常识是动态、发展的,并存在学科差异(England 2008,Shi 2010),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学习者的学科知识成为影响引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4.32 引用意识

访谈结果显示学习者对文献使用引用意识较弱,这也是导致大量文本缺乏引用的原因。很多研究对象认为引用太多会显得缺乏自己的见解,还有人认为经过一定程度改动的文献不需引用。例如针对一处释义借用,一名受试这样解释不加引用的原因:这部分文献内容虽然是文献上的,但是一般在修改过程中我会把这些和我的文章内容组织在一起,基本融为一体,所以不需要标注引用……(访谈G2h) 显然,这里的研究对象不仅依赖文献,而且缺乏严格的学科引用规范意识,没有形成把自己的“声音”和他人的“声音”区分开来的意识。

同时,研究对象对引用规范了解不足也是导致缺乏学科内引用意识的原因。例如尽管很多研究对象明确APA格式是学科内部的论文引用规范,但很多人缺乏有关的技术细节知识。很多受试不清楚释义引用和直接引用的区别、文内引用和文末引用的区别等。研究中也发现很多引用错误,导致文献使用中引用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研究对象对网络文献不加引用。例如有学习者表示经常使用Google或维基百科,但不知道怎样辨别权威网站或引用网络文献,并且对网络文献往往不加引用。显然,学习者的引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文献使用中的引用意识。

5 讨论

5.1 引用行为的发展

研究结果反映学习者在文献使用中的引用行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研究暴露出初级学习者在文献使用中引用程度较低,或者有抄袭现象。定量研究发现作为学术写作的初级学习者,研究对象在文本借用中总体上引用程度较低,改动较大的借用形式出现较多未标引用的借用,访谈也发现研究对象对文献的引用意识薄弱。引用是把自己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学科框架的行为,是对前人研究的直接回应,即学术语篇中的“显著互文”(Fairclough 1992)。引用涉及到对文献和文本的关系和作者、读者、文献作者关系的深入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引用行为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Thompson和Tribble(2001)发现新手作者只能使用有限的引语类型和引用功能。Pecorari(2008)认为,新手作者不仅要学会引用的各种形式,区分不同的引用修辞功能,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科期待和读者期待。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初级阶段的引用程度较低,这与他们尚处于学术写作的初级阶段有关,同时也可能与中国英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和教学语境有关。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传统上更重视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而非学术性写作(academic writing),写作反馈更重视写作内容而非学术规范,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术英语写作中普遍缺乏引用知识,防抄袭意识薄弱,特别是不能区分显性抄袭和隐性抄袭。这种不恰当的文献使用习惯不但使学习者面临抄袭的指责,也影响他们学术水平的发展和学术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我们也发现二年级学生在引用程度上有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直接引用和释义借用的引用程度变化显著。直接引用是一种特殊的借用方式,一方面它是规范的文献使用形式,另一方面与其他借用形式相比,直接引用与文本的契合度最低。现有研究发现初学者在不确定引用形式时,倾向于使用直接引用(Angelil-Carter 2000),还有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学习者与缺乏经验的学习者相比,成绩较高的与成绩较低的硕士论文相比,前者更多使用直接引用(Petric 2012)。本研究似乎进一步表明在学术写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直接引用会显著增多。释义借用不同于完全借用或直接引用,是基于新的语境对文献语言形式做增减或概述的借用形式,释义借用中引用的显著变化也似乎说明学习者对借用的文献语言的引用意识增强。

同时,研究发现对改写的引用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由于改写是比较复杂的借用形式,既包括语言形式的变化,也包括新意义的构建。Yamada(2003)认为,改写是最高级的释义借用,是作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文献意义的阐释和引申。改写是文献使用的较高阶段,体现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和学术写作能力,似乎需要更强的引用意识。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引用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5.2 学科知识和引用意识

研究发现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着引用行为的发展。学科知识,或称内容知识,是学术写作的要素之一(Bereiter, Scardamalia 1987; Paltridge 2009),并影响写作质量。引用是基于学科知识,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Hyland 1999)。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选择和引用相关文献,区分学科常识和专业知识来决定是否引用,是证明对文献的熟悉度、构建文本意义并建立作者身份的重要途径。

同时,引用行为的发展也是学术写作中培养引用意识的过程。学术写作要求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区分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建立作者身份(Ivanic 1998)。专业而严谨的引用规范是强化引用意识的基础。引用规范是学科内部认知规范和社会规约的产物(Hyland 1999),引用行为并非引用规则的简单应用,写作者需要在本学科要求的规范下构建修辞意义和社会意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学科内的引用规范并非易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都存在着引用规范学习困难或引用规范运用不当的问题(Davis 2013,Pecorari 2006)。即使经过3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英语学习者的硕士论文对引用规范的认识依然薄弱,可见强化文献使用的引用意识和学科引用规范是促进学习者引用行为发展的关键。

6 结束语

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总体引用程度较低,尤其是改动较大的借用形式引用程度较低。其中高年级学习者的引用意识和引用程度比低年级有显著提高,表现在直接引用和释义借用中的引用显著增多。研究发现影响学习者引用行为的因素包括学科知识水平和引用意识。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学习者学术写作的引用行为特征和引用原因,探讨引用行为的发展规律,提高学习者的引用意识。

研究结果对学术写作教学也有所启示:(1)学术写作教学应强化学生的文献引用意识,提倡引用规范的明示教学,包括网络文献的引用规范。(2)学术写作教学应与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在具体学科语境内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了解本学科的引用规范,并基于学科常识对引用做出正确判断。未来研究可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层次,或深入探讨某借用形式的引用行为特征与发展变化。

Akiko, O. Use of Citation Forms in Academic Texts by Wri-ters in the L1 & L2 Context[J].TheEconomicJournalofTakasakiUniversityofEconomics, 2008(1).

Angelil-Carter, S.StolenLanguage?PlagiarisminWriting[M].Edinburgh Gate: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0.

Bereiter, C., Scardamalia, M.ThePsychologyofWrittenComposition[M].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1987.

Davis, M.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Use by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13(2).

England, A.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mmon Knowledge[A]. In: Eisner, C., Vicinus, M. (Eds.),Originality,Imitation,andPlagiarism:TeachingWritingintheDigitalAge[C].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Fairclough, 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Harwood, N., Petric, B.Performance in the Citing Behavior of Two Student Writers[J].WrittenCommunication,2012(1).

Hyland, K. Academic Attribution: C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J].AppliedLinguistics, 1999(3).

Ivanic, R.WritingandIdentity:TheDiscoursalConstructionofIdentityinAcademicWriting[M]. Amsterdam:Benjamin,1998.

Levinson, S.C.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Mansourizadeh, K., Ahmad, U. Citation Practices and among Non-native Expert and Novice Scientific Writers[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11(2).

Paltridge, B., Harbon, L., Hirsh, D., Shen, H.-Z., Stevenson, M., Phakiti, A., Woodrow, L.TeachingAcademicWriting[M].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9.

Pecorari, D. Visible and Occluded Citation Features in Postgraduate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 2006(1).

Pecorari,D.AcademicWritingandPlagiarism:ALinguisticAnalysis[M]. London: Continuum, 2008.

Petric, B. Rhetorical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High-and Low-rated Master’s Theses[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07(6).

Petric, B. Legitimate Textual Borrowing: Direct Quotations in L2 Student Writing[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 2012(2).

Prior, P.Writing/Disciplinarity:ASociohistoricAccountofLite-rateActivityintheAcademy[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1998.

Shi, L. 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language Writing[J].WrittenCommunication, 2004(2).

Shi, L.Textual Appropriation and Citing Behaviors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J].AppliedLinguistics, 2010(1).

Swales, J.Genre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P., Tribble, C. Looking at Citation: Using Corpora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J].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 2001(3).

White, H. Citation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Revisited[J].AppliedLinguistics, 2004(1).

Yamada, K. What Prevents ESL/EFL Writers from Avoiding Plagiarism? Analyses of 10 North-American College Websites[J].System, 2003(2).

AStudyonCitingPracticeinEnglishAcademicWritingsbyEFLLearners

Sun Yan-shu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iting practice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icipants’ course papers and interview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iting extents,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citing practice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low citing extent in textual borrowing, but the first-year and second-year students reveal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iting extent in borrowing form of quotation and paraphrase. It is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 citing practic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ir citing awareness and disciplinary knowledge. It is indicated that citing practice is an uneven developmental process, requiring the enhancement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citing awareness, and it also has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instruction.

citing practice;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textual borrowing; citing awareness; disciplinary knowledge

H315

A

1000-0100(2016)01-0132-5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26

是学术写作的重要技能,既是把自己的研究植根于前人研究成果,确定研究空间的主要方式(Swales 1990),也是传达论点、增强文章权威性和说服力的有效手段(White 2004)。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在学术英语写作中正确引用文献是进行有效学术交流、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技能。有关学习者引用行为的研究多关注引用形式和引用功能(Akiko 2008; Harwood, Petric 2012),而对二语学习者在文献使用过程中的引用行为研究不足,缺乏关于引用行为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依据。本文在文本借用框架中对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的引用行为和发展做探索性研究,管窥中国教学语境中英语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行为、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定稿日期:2015-07-23

【责任编辑谢 群】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形式程度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