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性特征与句首名词的句法/语用属性研究*

2016-10-26 02:39马志刚
外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论元句首拷贝

马志刚 孙 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

○本土化探索

移位性特征与句首名词的句法/语用属性研究*

马志刚 孙 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

现有推导模式认为汉语中的两类保留宾语结构具有悬垂话题并通过主语外置生成句末焦点,但这种生成方式不仅将焦点置于时态投射中,而且有违成分统制和包含关系。此外,依据管约论先时态投射后标句词投射的生成顺序会生成非法语链,而若采用先标句词投射后时态投射的生成顺序则会违反格要求。基于同步探测动态生成结构的最简主张,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理想的生成模式是功能语类C和T 所携带的非论元探针和论元探针同步探测。Chomsky(2014:7)提出,语言的优化完美仅适用于概念意愿界面(CI interface),基于感觉运动界面的语音外化则是附带现象,而区分移位性特征和一致性特征有助于明晰一致关系的操作和一致性特征的赋值这两个概念。据此经由同步探测生成的保留宾语结构的内部构造中,获得语义解读的既有显性话题又有隐性主语,而获得语音拼读的仅仅是句首的话题。文章从概念必要性的视角论证了该分析方案的优化之处并辅之以一定的实证理据。

移位性特征;话题和/或主语属性;探针-目标一致关系;混合语链

1 引言

每种语言都能提供无限多的层级结构表达式,而这些表达式均可在两个界面获得解读:感觉运动系统将其外化,而概念意愿系统则赋予其心智特征(Chomsky 2014:1)。而就汉语中的话题和主语之争而言,两者均可在概念意愿系统中获得语义表征,但二者在句法结构和线性顺序方面的差别则完全可能是因其外化时的拼读差异所致。因此,有必要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进一步研究汉语保留宾语句的生成机制问题。就文献中的主要观点而言,同等说认为汉语中的句首主语也是话题(徐通锵 1997),但主语和话题应该隶属不同层面:语法平面具有主语,语用层面具有话题,二者间既非对立,也不等同。显然,上述学者认为,汉语中的确存在主语就是话题的情形,只不过有的认为所有主语均为话题,而有的认为只有无标记话题才和主语重合。汉语领主属宾句的句首名词是话题还是主语历来富有争议,而有关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句首名词的话题和/或主语属性目前尚未见系统性论述。潘海华和韩景泉(2008)认为,领主属宾句中的句首名词为悬垂话题,并不与空位主语重合,属于有标记话题;其句末焦点观把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句首的名词视为悬垂话题,而文献中更多的研究者将其视为主语(徐杰 2004)。句末焦点分析法将非论元成分嫁接在时态投射之上,不仅使得语类排斥现象发生,而且使得空语类兼具隐性回指词和变量算子双重身份。Chomsky基于弗雷格的哲学理念提出,经由合并生成的句法结构具有组合性:句子解读就是对其组合部分以及组合方式的解读(Chomsky 2014:8)。因此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两类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中,句首名词是如何被解读为句法主语和/或语用话题的;两种结构的推导生成过程中,造就主语和话题的句法操作机制是否相同。再者,考虑到管约论中移位的任意性和标志语-中心语结构图示的非自然性,Chomsky(2007)基于探针-目标间的一致操作所区分的一致性特征和移位性特征对汉语主语和话题的生成机制是否具有直接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理论问题。

本文先否定顺次推导方式的适用性;然后尝试说明这两类结构的内部构造既有话题也有主语;最后指出,两类句式所呈现出的移置性符合Chomsky对于拷贝和重复(copy and repetition)的区分:前者隶属同一词项而后者属于不同词项;保留宾语结构线性语序上的句首名词实际上是语音拼读得到实现的话题拷贝;在概念意愿界面的解读中,被视为是非连续性成分(discontinuous elements)的话题拷贝、主语拷贝与词项母本获得相同的概念义,但3者对于句子的总体解释则因合并方式(外合并、内合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Chomsky 2014:10)。

2 话题的标记性和论元/非论元探针

索振羽和叶蜚声(1986)曾指出,汉语中话题和主语往往一致,“说话人选来作主语的往往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主语话题独立说认为,汉语的主语和话题同时存在于语法层面,是相互独立的句法成分(曹逢甫 2005)。就句法生成机制而言,话题和主语是否位于相同的结构位置与其在论元结构中的合并位置以及受到何种探针探测后经历何种性质的移位有关。Chomsky(2007)把功能语类C和T具有的移位性特征区分为论元探针和非论元探针,前者指C具有的边缘特征而后者指T上的EPP特征。据此,两类保留宾语结构中的句首名词到底是话题还是主语则取决于触发其发生移位的探针的性质,而不同性质的探针可以同步探测的最简主张可以解释为何两类保留宾语结构中的句首名词在文献中有时视为话题而有时又被称作主语。本文采纳保留宾语结构中的领属关系是在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的约束下实现的主张以及保留宾语被字句的称谓,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两类句式的生成机制及其句首名词的主语和/或话题属性。

需要指出的是,自Koopman和Sportiche(1991)提出VP内主语假设以来,生成句法学就将其视为论元结构的公理性假设:无论是在SVO类语言还是VSO类语言中,句中所有论元均由谓词选择并在VP内执行题元指派(VPISH)。据此,两类保留宾语结构中的句首名词都理应基础生成于句中谓词的投射内,而非直接合并在CP的标示语位置。我们认为,尽管话题本质上是语用概念,因其涉及信息安排的确应该隶属于标句词投射,但主语与句中的动词具有更为直接的语义关联,而且(在有些语言中)与动词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形态上的一致,因此应该隶属于时态投射。事实上,依据VPISH,话题和主语的合并位置其实都应该在动词投射内,而有标记和无标记话题的区分并不能给话题和主语清晰地划界,因为无标记话题可以做主语,位于时态投射的标示语位置,而有标记话题不能做主语,位于标句词投射的标示语位置。也就是说,虽然都是话题成分,但有标记和无标记话题却隶属性质迥异的不同投射内。

徐烈炯(2002)认为,话题和主语在结构位置上相互独立:传统上被视为在语用层面上涉及信息安排的话题概念,在汉语中的语法化程度已达至具有特设位置的地步,因此在句法层面上应该和主语平行并列。而本文认为,汉语的话题成分具有独立于主语的句法结构位置;话题只能位于标句词投射的标示语位置,而主语只能位于时态投射的标示语位置;而在语用功能和句法操作两方面都无须区分有标记和无标记话题。如下,首先来检验是否可以在不违反任何普遍语法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合法地生成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继而提出我们的主张:标句词投射和时态投射阶段的句法操作同步同时执行,据此而生成的两类句式均具有显性话题拷贝+隐性主语拷贝的内部构造。依据Chomsky,拷贝操作和拷贝删除都是语言优化设计的组成部分(Chomsky 2014:9),因此两类句式在被移交给感觉运动系统界面加以线性化时,源于同一个论元母本的主语拷贝均获得隐性拼读,这也就是为何两类句式的线性序列上,话题拷贝都前置于句首。同时,由于概念意愿系统对所有的拷贝成分都进行语义解读,因此两类句式的句首名词均可视为兼具话题和主语属性的句法成分。

3 顺次投射的句法生成模式

最简句法近期强调生成机制的动态性操作,因此主张不同投射可以任何顺序生成(Chomsky 2007)。而管约论中的句法结构都是先生成谓词投射,然后生成时态投射,最后生成标句词投射(VP+TP+CP)。显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采用该投射顺序的句法操作方式能否基于合并生成两类保留宾语结构,并且不会违反普遍性的句法限制条件。就操作限制而言,最简句法近期的理论进展表明,优化合并和拷贝删除是最简计算(递归)的基本操作(Chomsky 2014:9)。据此,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的生成理应基于合并和拷贝操作并在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的框架内以相同的方式生成。

取消标示语-中心语(spec-head)限制条件的核心地位,把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确立为句法操作中的核心关系是Chomsky(2007)为解决虚指被动结构中的一致关系等实证问题而提出的最简操作:探针是功能语类C,T,v*等所承载的不可解读特征,而目标是因格位特征尚未得到赋值而处于活跃状态的名词成分;探针在成分统制目标的前提下,在人称和数等φ特征上与目标建立一致关系;功能语类C上触发相关成分移位的是非论元特征,而功能语类T上触发相关成分移位的特征为论元特征;执行探测的实际上就是这两种不可解读的移位性特征以及C,T,v*上不可解读的一致性φ特征。为了使普遍语法中的句法限制条件达到能够生成所有合法句同时排除所有非法句的目的,Chomsky(2007)提出不同功能语类上的论元探针和非论元探针可以分先后顺序探测,也可以同时同步探测,目的是只生成合法的句子。如果遵循管约论的推导方式,那么非论元探针(C探针)和论元探针(T探针)分先后顺序的探测具有两种情形:1)先通过论元探针的探测生成时态投射、后通过非论元探针的探测生成标句词投射;2)先通过非论元探针的探测生成标句词投射、后通过论元探针的探测生成时态投射。如下先基于这两种探测顺序尝试推导生成相关的两类句式,然后再考虑同步探测的选项。

3.1 基于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的生成模式

就句法生成机制而言,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的诸多共性实质上都源于功能语类具有的移位性特征(包括T上的论元特征和C上的非论元特征)。Chomsky指出,生成句法结构的优化假设是基于最简形式的合并(两两合并操作运用于X和Y形成无序集合Z = {X, Y}且X和Y均不被改变) (Chomsky 2014:7)。据此,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的生成也同样应该基于最简合并生成句法结构并在CI界面和SM界面处得到语义和语音表征。如下先采纳保留宾语句式中的领属关系是在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的约束下实现的主张,然后基于合并操作为两类句式提出动态性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类句式中句首名词的主语和/或话题属性。自徐杰(2004)以领有名词提升说尝试统一解释两类汉语保留宾语句后,潘海华、韩景泉(2008)提出句末焦点说,认为两类句式中动词后的名词先移位获得主格,然后再移位进入句末的自然焦点位置,而近期观点认为,两类句式中的领属关系是在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的约束下实现的。本文在后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类句式中句首名词的主语和/或话题属性。如下分析方案1A(领主句)和方案1B(保宾句)是在非对称成分统制约束下的统一推导模式。

考虑到篇幅所限,下文仅仅着眼于致使句首名词具有主语和/或话题属性的句法操作机制。总括而言,如下即将阐述的思路是:在分析方案1的基础上,说明分析方案2和分析方案3中的推导分别违反普遍语法中格过滤原则和混合语链限制。

3.2基于顺次投射的分析方案

首先需要说明最简方案的拷贝理论:构建句法结构的过程中,论元、非论元以及中心语的移位都是拷贝操作;移位成分在其合并位置上和移位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位置上都会留下完整的拷贝。Chomsky提出,如果合并是两两执行的,那么内合并就产生自然语言的移置性特点,其理论表述是移位的拷贝理论;只有处于结构最高位置上的拷贝能够得到显性拼读是语言机制的经济性所要求的;而其余处于结构较低位置上的拷贝全部得到隐性拼读(null spell-out)是语言机制的优化设计所要求的(Chomsky 2014:8)。据此,在两类句式的生成过程中,就需要区分高位的话题拷贝、低位的主语拷贝以及最低位的谓词内拷贝(母本)。其次还需提及的是,在近期的最简框架内,在执行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的建立和格赋值的操作时,目标必须处于合并位置上(即尚未发生移位)且处于活跃状态,而移位后遗留在合并位置上的拷贝不能参与φ特征的赋值和删除;亦即只有处于活跃状态的成分才能参与句法操作,而得到赋值的成分均进入非活跃状态。如下先分析基于顺次投射的两种分析方案。

3.21 分析方案2:非论元探针先于论元探针探测

Chomsky指出,两两执行的合并包括外合并(EM)和内合并(IM),后者生成自然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移置性特点;如果Y是X的组成成分,那么基于非破坏性原则(NTC),内合并的操作中Y会形成两个拷贝:Y是X组成部分的拷贝;Y是与X合并的拷贝(Chomsky 2014:6-7)。据此可以尝试把方案1修订为如下的方案2:如果非论元探针先于论元探针探测并把合并在VP标示语位置上的“张三”移动到CP的标示语位置,那么论元探针探测到的“张三”是移位后留下的拷贝,不能参与一致操作,因此无法获得主格赋值,因为结构格的赋值必须在一致关系的基础上执行。

不过,这种顺次投射的操作会违反生成语法的格过滤原则。同时,T的φ特征也不能由拷贝成分赋值并基于完整性条件而得以删除,而移位到CP标示语的“张三”也属于无格位形式的拷贝,这些都会导致句法体被移交后,功能语类T无法在语义部分得到恰当的语义解读,因为T的φ特征没有得到赋值;而话题拷贝也因为缺乏格位形式而无法在语音部分得到恰当的语音拼读。可见,非论元探针先于论元探针的推导顺序不能合法地生成两类句式。

3.22 分析方案3:论元探针先于非论元探针探测

最简方案认为,内合并(IM)要比外合并(EM)更为复杂,而且要求具有形式-拷贝、再合并、拷贝辨识、拷贝删除等操作,但这并无任何正当理据。Chomsky进一步指出,因为不必具有形式-拷贝操作或者再合并操作,只需最简单形式的合并操作就可以满足非破坏性条件(NTC),也可以生成拷贝(Chomsky 2014:8)。把两个句法体合并为新的句法体的操作原则上要么涉及拷贝要么无涉拷贝。拷贝辨识是基于简单的特点,很容易在语段层面上辨识出来。拷贝删除是因遵循基本的第三因素使然。比如,出于更易于发音或者交际效率的原因而要求所拼读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少。据此,可以尝试把方案1修订为方案3:

如上所示,如果论元探针先于非论元探针探测,则可以与合并位置上的“张三”建立一致关系并为其赋予主格,具有主格的“张三”在论元探针的触发下移位到TP的标示语位置后,就不能再移位到CP的标示语位置,因为“张三”从VP到TP的标示语移位属于基于一致关系的论元移位,而从TP到CP的标示语移位属于边缘特征触发的非论元移位,而最简句法所揭示的句法操作限制之一——混合语链限制条件(Mixed Chain Constraint)规定:推导过程中形成的语链必须具有单一属性,要么为论元语链,要么为非论元语链,而“张三”在VP,TP,CP的标示语位置之间的移位形成混合语链,因而会导致推导崩溃。可见,先论元后非论元的探测顺序也不能合法地生成两类汉语保留宾语结构。另外,依据最短距离原则,C只能探测到最近的“张三”(位于时态投射的标示语而非谓词投射的标示语位置),因为谓词投射标示语位置上的“张三”因得到格赋值而处于非活跃状态,不能参与后续推导;况且,由于TP被CP选择,因此处于TP标示语位置上的“张三”对于上层探针C(或者说对于非论元探针)来说,是不可见的(即不能被上层探针探测到),否则违反不可见条件(Chomsky 2008)。

4 基于同步探测的再分析

生物语言学近期的主要观点之一是首先要生成思维语言(LOT),从而提供一种能进行自由表达和思想解读的特定手段,基于合并生成的表达式必须和最为基础且业已存在的某种心智结构相联系。或许是这些与概念意愿系统相连的特定手段,或许是某种行为者-行动图示,或许还有其他手段。因此,要生成外化的人类语言必须经过两个步骤:合并和外化;第一步骤(合并)把有限的基础表征转化为无限的结构性思维语言。而Chomsky近期还指出,内合并负责生成自然语言的移置性;感觉运动系统的外化程序在施加语序的同时也删除层级上的所有低层拷贝;而内部拷贝的删除则源于最简计算原则(可能是第三因素的要求使然):采用拷贝删除操作来彻底简化向感觉运动系统的映射过程(Chomsky 2014:8)。据此,在保留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中,除了合并位置上的母本外,可能还存在不同于话题拷贝的主语拷贝,而徐烈炯(2002)曾指出,在汉语类话题优先语言中,话题完全可以成为与主语并列的句法单位,因为众多形态句法表现显示,其语法化为句法成分的程度非常高。不过,上述分析方案2和3的推导表明,要通过句法操作来体现话题和主语的句法属性并使其合法地移位到各自的常规结构位置上,基于管约论的两种生成顺序都不能合法地生成所需要的两类句式,因此应该考虑采纳论元探针和非论元探针同时同步探测的选项。

4.1 同步探测

语段论认为,同一语段内的不同探针可以以任意顺序探测,其中的选项之一就是同时同步探测,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选项都能推导出合法句(Chomsky 2007)。Chomsky还指出,狭义句法生成具有层级性但却无序的表达式被移交给概念意愿层面时,其中的所有拷贝都获得解读,只要推导过程符合非破坏性条件(NTC)和非包含性条件(INC)即可(Chomsky 2014:7)。我们认为,两类保留宾语结构中,句首名词以及与之相关的低层拷贝都会获得概念意愿界面的解读:前者的基本语义蕴涵中具有话题潜势,而后者则具有主语的语法属性,二者的结构位置都属于语法系统中基本的常规位置,而实现其语义蕴涵和句法功能的最理想操作手段就是非论元探针和论元探针同时同步探测。但考虑到名词短语必须具有可拼读的格位形式,Chomsky进一步建议,功能语类的一致性操作应该始终优先于移位性操作,因为移位成分必须先获得格位赋值然后才能执行论元或非论元移位,而结构格的赋值必须基于探针和目标间的一致关系。再者,尽管通常把功能语类C和T视为探针,但真正执行探测的实际上是功能语类所承载的不可解读特征,而能够执行同时同步探测的仅仅是非论元探针和论元探针,而其一致性特征作为探针的探测则始终优先于移位性特征的探测,因为有关论元的句法操作均局限于同一语段之内,而非论元移位则具有跨语段的属性。因此,我们在如下的分析方案4中,把由EF特征所触发的移位标为非论元移位,而把由EPP特征所触发的移位标为论元移位,其中所显示的EF探针和EPP探针同时探测的推导步骤和方式的确能够合法地生成两类句式:

分析方案4所涉及到的移位属于同步移位,因此采用在句子上方和下方同时标注的方式。其生成过程可以简述如下:T的φ特征先作为一致性探针探测到VP标示语位置上的“张三”并与之在φ特征上建立单数第三人称的一致关系后,“张三”获得主格赋值并进入非活跃状态。同时T的φ特征也得到相应的第三人称单数的赋值(“张三”的语法特征)。依据Chomsky(2007),探针和目标上所有不可解读特征获得赋值后均可以基于完整性条件予以删除;另外,句法推导的终极目的就是删除所有不可解读特征,使得句法体能够在语义部分获得恰当的语义表征(本文中,所有获得赋值的不可解读特征都会在移交操作前依据完整性条件得以删除)。之后,EPP特征和EF特征作为论元探针和非论元探针开始执行同步探测:EPP探针把“张三”的论元拷贝移动到TP的标示语位置作主语,而与此同时,EF探针则把“张三”的非论元拷贝移动到CP的标示语位置作话题。由此而生成的句法体既可以在语音部分获得恰当的语音拼读(因为所有的不可解读特征都获得赋值),同时也可以在语义部分获得恰当的语义解读(因为所有不可解读特征都被删除),而且该推导生成步骤并不会违反任何普遍语法的句法操作限制条件,因此属于合法推导,所生成的句型是合法的句式。可见,汉语中的两类保留宾语结构只能通过论元探针和非论元探针同步探测,论元移位和非论元移位同时执行的方式才能实现合法推导。

4.2 相关的观点

Chomsky指出,普遍语法原则实际上运用于含有拷贝的抽象形式;含有拷贝的句法结构仅仅对于思维系统是可见的,而感觉运动系统的外化程序对于语言机制的运作并无实质性影响,仅仅是赋予句法结构以表层语序(Chomsky 2014:9)。据此,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的外在语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其句首名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属性。而语段论把标句词所承载的移位性特征改称为非论元特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话题、焦点以及疑问等非论元成分的移位统一纳入受相同特征触发使然的框架内。同时依据CP分解假说,各自能形成独立投射的话题和焦点成分都位于时态投射之上,二者都是由同等性质的不可解读特征(即类似于边缘特征)触发移位的结果(Chomsky 2007)。据此,上述例句并非是单纯的主语句或话题句,而很有可能是显性焦点+隐性主语句,因为疑问成分在主句中往往仅仅移动到焦点位置。这样的分析原则上支持本文C探针上的非论元特征和T探针上的论元特征同步探测的主张:“李四”的论元拷贝在T的EPP特征的触发下论元移动到TP的表示语作主语,而同时其非论元拷贝在C的EF特征的触发下非论元移动到标句词投射的标示语位置作焦点。

潘海华和韩景泉在对比非宾格结构在英汉语中的异同时认为,英语名词组移位是出于句法动因进而生成主语(为了核查强EPP特征),而汉语名词组移位则是出于语用动因,进而生成无标记话题。他们同时也认为无标记话题的结构位置在TP的标示语位置,因此英汉语的差异仅仅在于EPP特征的强弱不同。然而,这样的分析实质上并没有显现出话题和主语的本质差异,毕竟话题隶属于语用概念,而主语则是语法概念,二者之所以能够在本文中得到合理的分析就是因为前者已经语法化为独立的句法概念,因而可与主语并列为句法成分。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话题和主语的移位操作都是由移位性特征触发使然,而移位性特征的性质差异则与特征的可解读性相关(Chomsky 2007)。但按照潘、韩的分析,无标记话题隶属语用层面,而主语隶属于语法层面,因而无法在同一个句法表达式中并存,但他们对有标记话题的分析则又把话题和主语纳入到同一个句法表达式中,从而使得他们对有标记话题和无标记话题性质的认定并不一致:前者隶属于时态投射而后者隶属于标句词投射。换言之,他们必须解释为何动词后获得主格的有定词组要变成无标记话题,而基础生成的话题却一定是有标记话题,其实话题成分能否基础生成于标句词投射,是否可以与谓词投射无关,在目前的VP+TP+CP的最简框架下是很难成立的。此外,按照潘、韩的解释,话题具有某种特殊标记后就能成为有标记话题并作为独立的成分单位置于句首,但如此置于句首的话题并没有经历格位特征的赋值和删除,因此依然处于非活跃状态,那么语音部门应该以何种格位形式来拼读这个悬垂于句首的名词短语呢?

5 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如果参数变异仅限于词库(甚至仅限于其中的功能成分),那么狭义句法所允准的变异就非常有限,甚至不允许有任何变异(Chomsky 2014:11)。据此,两类保留宾语结构的推导生成在狭义句法这个核心计算系统中不会违反任何普遍语法原则,而基于顺次投射的生成方式均违反某种句法原则,因此非论元和论元探针的同步探测成为较为理想的选项。由于话题和主语都源自于谓词投射内同一个论元成分的拷贝,因此两类句式中的句首名词可视为话题属性和主语属性兼具的句法成分,而二者也只能以两个探针同步探测的方式生成。事实上,话题和主语的有无在逻辑上具有多种组配的可能性,我们认为,话题和主语理应在任何语言中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在某些语言中的一致是线性序列上的表象,二者实质上是源于谓词投射内同一成分的不同拷贝;二者都是在获得主格赋值后受性质迥异的移位性特征的驱动移动到固定的句法位置上,但语音部分的隐性拼读掩盖二者在结构上的分界。本文主张的分析方案4符合Chomsky近期的主张,句法推导应该遵循类似于NTC和INC等计算复杂性的优化原则,而这些极简性原则是完全适用于狭义句法的,但外化的多样性则具有参数变异的性质(Chomsky 2014:11)。我们期待本文的分析模式能够为其他汉语句式的分析拓展思路。

曹逢甫. 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潘海华 韩景泉. 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 中国语文, 2008 (6).

索振羽 叶蜚声. 现代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徐烈炯. 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J]. 中国语文, 2002(5).

徐 杰.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徐通锵. 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J]. 语言研究, 2004(1).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Chomsky, N. On Phases[A]. In: Kenstowicz, M.(Ed.),KenHale:ALifeinLanguage[C]. Cambridge: MIT Press, 2007.

Chomsky, N. Minimal Recusion: Exploring the Prospects[A]. In: Roeper, T., Speas, M.(Eds.),Recursion:ComplexityinCognition[C].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Koopman, H., Sportiche, D. The Position of Subjects[J].Lingua, 1991(85).

AStudyontheInitialNPs’PropertyofBeingTopicsand/orSubjectsintheConstructionswithStrandedObjectsinChinese

Ma Zhi-gang Sun Q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The intransitive constructions with retained objects in Chinese include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 of Possessive-subject and Possessum-object and Passive Constructions with Stranded Objects.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the deriving procedure that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ense Projection before Complementizer Projection runs against the Mixed Chain Constraint, and the deriving procedure that generates Complementizer Projection before Tense Projection doesn’t accord with the Case Filter. On the basis of dynamically parallel probing by Non-argument probe and Argument probe, the ideal derivational patter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s with Stranded Objects in Chinese is for the Tense Projection and Complementizer Projection to be derived simultaneously. Chomsky(2014:7) proposes that Language is optimal only relative to CI interface, with externalization an ancillary procedure. Meanwhil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ovement features and agreement features are facilitative to distinguish the operation and the valuation of the agreement. Accordingly, the sonstructions with Stranded Objects thus derived normally have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overt topic copy before covert subject copy.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this optim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necessity on the basis of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

Movement Features;Topic and/or Subject Properties;Probe-goal Agreement Relationship;Mixed Chain Constraint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特色句式的优化生成及其中介语加工机制研究”(15BYY090)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1000-0100(2016)01-0064-6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12

定稿日期:2015-07-04

【责任编辑孙 颖】

猜你喜欢
论元句首拷贝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文化拷贝应该如何“拷”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
基于硬盘还原卡的数据传送技术在高校网络机房中的应用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
漫话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