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探析

2016-10-25 16:42魏喜蕾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阶段

作者简介:魏喜蕾(1991.1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摘 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进展,从不同角度分析心理求助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中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提出研究展望,为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求助;影响因素;阶段-决策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33-01

一、引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遇到问题时,“求助”从来不是首选项,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因素所导致。广义的求助行为是指人们向他人主动请求援助、建议或支持的行为(Lee,1997),强调的重点是求助者自己难以解决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本文关注的是心理求助行为,心理求助行为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家人、朋友等求助即非专业途径,二是向心理辅导机构求助即专业途径。对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了解妨碍中学生心理求助的原因以及他们面对困扰而又不肯求助的心理特点,从而设计更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率。

二、国内外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概况

国外有关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1)不同人群心理求助模式及其与当地社会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联系;(2)影响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3)心理求助行为的跨文化比较[2]。而从文献来看,对本土中国人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2],对中学生的求助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求助上,对心理求助的研究较为缺乏。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倾向于求助,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体层面和人际社会层面。

三、影响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

1.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主要包括自尊以及治疗恐惧等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自尊与求助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认为高自尊的人更可能抑制求助行为。中学生的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求助。而治疗恐惧也是妨碍心理求助的一个原因,Kushner和Sher分析出六种治疗恐惧,包括对尴尬的恐惧,对改变的恐惧,以及过去心理治疗经验相关的恐惧等[2],这些恐惧抑制了个体的求助行为。

学者江光榮和夏勉在研究心理求助行为时,构建了“阶段-决策模型”,将心理求助视为一个内部决策过程[2],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问题知觉阶段”;阶段二是“自助评估阶段”;阶段三是他助评估阶段。求助行为是个体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向他人求助的过程,所以有必要对心理求助阶段-决策模型的第三阶段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他助评估阶段可分为三个过程,过程一:个体判断所拥有的求助资源;过程二:回忆求助经验,包括个人的求助经验和他人的求助经验;过程三:想象求助后的结果,对自己生活是否会带来不良影响。

2.人际、社会层面

人际、社会层面,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容忍度、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公众污名等。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体现着文化中有关求助行为的价值规范[6],个体知觉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和接受程度也越高。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性对于人们是否选择心理求助也起很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二是来自社会资源的社会支持。对于中学生,社会支持一方面来自家庭、老师和同伴,一方面来自学校心理健康系统,社会支持越完善,中学生心理求助的可能性越大。

而公众污名是一般公众根据污名对受污名群体成员做出的反应。根据污名理论,对于遭受心理困扰的人来说,对心理障碍公众污名的知觉会阻碍其心理求助行为,使其为回避污名而隐瞒病情或不接受治疗[7]。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中学生处在一个十分在意他人眼光的时期,会根据外部标准来评价自己,这是影响他们心理求助行为的很重要因素。

四、讨论及展望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地方。中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这个时期没顺利过渡的结果。不管是学业还是情感方面,中学生都有许多需要求助的问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又造成了他们不善于求助。因此,如何促进中学生进行心理求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引起学者的关注,促进他们学业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

另外,心理学工作者也要思考如何让心理服务更好得被接受,来提高心理求助行为的发生。李强和高文珺曾从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视角出发,从消费者心理人手,整体地分析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干预策略,这是促进心理求助行为的一个新的视角。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从心理健康服务的推广方面入手,了解不同的推广方案能对求助者求助行为的影响,有效促进求助者的求助行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纪骁纹,张宁,王纯.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4:252-256.

[2]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3:180-184.

[3]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06:888-894.

[4]李强,高文珺.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J].南开学报.

[5]吴梦希,刘朝莹,方晓义,胡伟,唐芹,陈海德.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父母知晓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01:94-100.

[6]夏勉,江光荣.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05:892-900.

[7]徐双清,邢钰圆,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01:46-49.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阶段
二轮复习阶段如何安排好学生的练习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