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接受学反思

2016-10-25 04:28王嘉闫蕴琦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对策

王嘉 闫蕴琦

摘 要: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对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国家、教育者、受教育者为视角,引用接受学期待视野、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内容“未定性”等概念,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不同主体所面临的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以期达到三者视域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的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修课”;接受理论;教学效果;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77-02

一、“基础课”借鉴接受理论的现实必然性和可能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部各高校坚持不断完善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之中,在思想交汇的当代社会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基础课”作为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巨大的建设作用,但是“基础课”自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政策保障辐射范围不够,部分地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反复编订;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有待提高;大学生对于“基础课”认识不够等,这些都对“基础课”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基础课”自身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现实必然性。

接受理论为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提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套用,借鉴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

1、接受活动的诸要素与“基础课”诸要素具有相似之处。接受活动中的作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接受环境相对应“基础课”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对于接受理论的借鉴和运用,能够为“基础课”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接受活动中所接受的内容与“基础课”传授的内容有所不同。接受活动中所接受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以及价值观的认同和意识形态的灌输等,从根本上讲,“基础课”主要包含后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基础课”更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注重学生接受效果引起的接受过程中的变异。

二、“基础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基础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国家层面。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进化的产物,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国家具有高位主体性地位,“基础课”讲授内容以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为依托,体现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

“基础课”课程内容中价值体系部分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反应,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势位性”与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有明显的差距,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认识偏见和厌烦情绪。教材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大学生主动参与兴趣不高。

第二,教育者层面。教育包括教与学两部分,其中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基础课”教师作为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传递者,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执行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地位和低位主体性。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越来越鲜明的个性特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流弊以及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产生的影响。施教过程面临多重困难。

1、大学生需要难以把握。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一种缺乏和不平衡狀态,是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最初原动力,对于需要的把握可以使接受主体得到满足,以往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国家、政党以及社会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缺乏了解,或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层次了解不够。

2、大学生在接受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即“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①受到以往生活经验,所学知识等影响,有积极的成分,也包含消极的因素,对于“基础课”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和预置性,表现为顺利接受或厌恶、抵制接受。因此对于学生审美经验的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

3、部分学校采用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以成绩和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这门课程时,容易只注重最终的成绩,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忽视“基础课”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开设的应有之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设置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性还有待完善。

第三,受教育者层面。在接受活动中,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由作者到作品到读者,再由读者到作品的双向互动过程。读者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基础课”作为一个接受活动,其主体受教育者对于接受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接受程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衡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基础课”认知存在偏差,对自身接受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在接受过程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对自身主体地位存在认知偏差。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呈现自上而下的形式,教育者以主体自居,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形成教育者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氛围。学生对自身的主体性地位难以产生正确的认识,对“读者参与”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2、对“基础课”存在认知偏差。“基础课”作为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合理内涵,但是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部分认为是中国在搞意识形态灌输,而西方自由、民主的社会与我国不同。事实上,西方国家是将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其他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这种观念造成部分学生对于“基础课”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情绪上的逆反。这种情绪上的逆反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参与程度不高、情绪低落、情绪上的抗拒,情感体验上的降低,进一步加深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偏见。

三、对“基础课”教学效果提高的接受学反思

第一,坚持一元主导和生动性、灵活性相结合的教材编订原则。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与未定性”,“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②“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基础课”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定过程中应坚持一元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接受过程中来。

坚持教学内容的空白度和未定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坚持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在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趣味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托的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创新型举措,为实施高质量课程实施方案,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要融会贯通,充分领会和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接受理论的核心是由文本中心转向读者中心,重视读者的参与。“基础课”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接受和教育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多种需求,鼓励肯定学生合理需求的表达。与班长、级队长、辅导员形成紧密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了解渠道,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加情感交流的同时了解较大多数人的合理化需求,对于需求的矛盾之处进行引导。重视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从根本上讲要重视“基础课”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主体、客体二者关系的划分,主要从“施教”和“受教”两个过程表现出来。在“施教”过程中,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过程中,主体是受教育者,客体是教育者,单就“施教”或“受教”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都具有主体性。

文本的反馈、收集、分析、整理,对“基础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制定反馈机制,确立反馈周期,以线上、线下两种途径确立反馈方式,进行第二文本信息的收集,并及时针对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选取不涉及根本性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以及社会热点、学生重点关注和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借助新媒体技术,组织班级对思考题进行讨论,通过典型示范性的案例,加深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得到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推广项目的资助。

第三,关注大学生认知偏差导致的接受差异。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③期待视野受到个人的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影响,具有各自的特点,受到自身期待视野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和“基础课”认知存在偏差,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接受上的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关注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并積极的进行引导,使其自觉主动的转变认知观念。

1、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接受主体地位,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思维定势,提高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转变自身身份,由被动的接受者到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自身对于政治理论的偏见,“基础课”是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也是对于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规划和引导,要正确看待其作用和价值,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预见性,加强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演变的了解,辩证的看待其发展背后的深刻原因。

2、大学生应该知行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乐趣。积极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读观点、应用理论、升华认知。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认知,反思自身的理论盲点和不足,从而达到改变自身不良认知提高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②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③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4]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

[6]卢一忠.接受美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7]陈飞.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评论,2010.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