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流淌 灵动课堂

2016-10-25 07:55陆子娇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思维老师课堂教学

陆子娇

摘 要:以问题教学为原则,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在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思维活跃度,激发创造力,增强师生互动性,打造灵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55-02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理论的东西,一搬一套,谈论起来亦头头是道,而真正要在课堂上实施的时候呢?是望而却步还是勇往直前?教师,在成为教育理论家之前首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新教学观的定位,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实战演练比纸上谈兵更重要。下面就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原则的开展与实践谈谈我的想法。

问题教学原则是指教学的过程,应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来进行,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而当老师走上讲台,在心里是否对课堂有准确的定位,能否准确把握课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视现实中的高中历史课堂,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审视及反思的。

一、现状与问题

1.一问一答

这样的提问方式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一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有时,还没等学生充分思考,老师就迫不及待的点将某某学生起来回答。这就容易造成其余学生思维的中断。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一个问题通常提问一个学生,其余学生就会显现松懈怠慢的情绪,老师是不会提问第二次的!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也会视课堂时间做出简单评价,是缺乏师生情感与思维的互动性交流的。这样的问题教学,仅仅是形式上的。

2.自问自答

在课堂氛围沉闷的情况下,老师没有准确判断问题的难易程度便将问题抛给同学们,或者在提出问题后,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们便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和回答。通常在学生们毫无反应、教室内鸦雀无声的状况下,还没等学生充分思考,老师就会把答案全盘托出了,有些是从教参、教辅书上照搬下来的,或者是试题上的标准答案。老师过早的给学生拟定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无形中抹杀了学生应有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本质上还是填鸭式的。一个本该由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却让教师过早地给出答案,一个本该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却让教师抢先提出来了,这样的问题教学,仅仅是形式上的!这样的课堂,是无用的,学生的学已经被老师完全替代了!

3.不问不答

高中历史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为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或是为赶教学进度,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就是通篇没有提问,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要么埋头笔记,要么听书状态,俨然成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学习机器。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便会失去活力,学生便会丧失兴趣,更何谈锻炼和提高学习能力呢?

二、对策与实践

针对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的来开展,故我提出了下面四个方向来寻觅问题教学开展的有限途径。

1.阅读过程问题化

仅靠着短暂的课堂时间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肯定是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学生要上课前就应先自学、先思考、先尝试、先提问,做到先学后教。当然,这里提出的自学是有别于学案的,填空形式的预习只能算是书本知识的“复制粘贴”,根本不能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的先学决定了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向。我们要尝试让学生在自学中先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书本内容阅读和理解,将一课内容归纳成几个大问题,再尝试对大问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在预习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先做好摘录,最后统计好上交老师。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来精细推敲教学环节,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有疑虑的内容再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并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讨论和习题训练。要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当然,是由学生来担当问题的提出者而非老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材内容问题化

传统的历史课堂一般围绕着“5W1H”来展开,即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这样的课堂教学总显得呆板无趣,学习自然就缺乏了动力。所以必须打破历史要素串联的课堂,尝试运用问题来组织教学,将核心知识提炼出探究活动,围绕主题进行课堂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营造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一课内容系统的归纳出几个核心问题,在围绕核心知识设置学习活动逐一展开,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问题的分析探究中,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进而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介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经济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相关内容,采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再对重难点知识梳理讲解,最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归纳小结。

3.教学语言问题化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师生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互动。由老师一讲到底的课堂,必然是生硬的,缺乏活力的。要改变一言堂的状况,教师就必须狠下工夫,锤炼教学语言,不断设疑释疑,让思维在课堂上流动起来,进一步促进情感的交流互动。因此,课堂语言要告别平铺直叙,教师要巧妙置疑,边讲边问边察,这样学生便能边听边思边学,这样,思维动起来了,课堂就活起来了。比如在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内容时,通过层层设疑来打开学生思维:古时农家的基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可以提供图片文字材料或者温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出自然经济的特征。再进一步提出设问:这种现象被打破是在何时?是以什么方式打破的?又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说明古代的生活状态已经被打破了?这里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形式,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情况,同学们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最后进行讨论: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沉沦?以辩论的形式请同学们各抒己见,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

4.课堂板书问题化

一堂课下来,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个时间可用来对整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小结很容易被忽视,形式主义的草草收尾,或者甚至没有课堂小结,这一課的内容是得不到提升的。课堂小结必不可少,这个任务若是由学生自主完成,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好机会。在新授内容完成后,教师可布置任务由学生来进行本课知识的总结归纳。根据教学活动的过程,可归纳出主要知识模块,或者建构知识结构,形式不必拘泥,关键要还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若能在整理归纳的同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当堂解决。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老师要结合学生小结的过程给予适当的教学指导,引导学生看课题抓主旨,分子目抓主干,理段落抓基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课的总结,要把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理清来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学生要能清楚的说出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如何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哪些条件?洋务运动如何开展起来的?洋务运动的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怎样的关系?理清这些问题,梳理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同学们才能对本课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的实施,重中之重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的不应是老师,而是学生,课堂教学,不是单向接受,而是互动交流,这才是问题教学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会有流淌的思维、流动的情感,活跃的课堂!

(作者单位: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老师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六·一放假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