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

2016-10-25 07:39李垚辰
中华书画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央美院款识钤印

□ 李垚辰

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

□ 李垚辰

2015年12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览低调开幕,共展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22件,中央美院师生临摹古代壁画作品19件,同时展出大量历史照片、文献和研究资料。

“传统的维度”聚焦中央美院在五六十年代民间艺术传统和文人艺术传统的两方面的学习和接受,挖掘美术馆藏品中不为人所关注、而又极其重要的传统—“临摹”、“购藏”,通过梳理藏品背后的故事和背景,建立起“孤立”画作之间的联系,形成本次展览的两个大的板块:“走出去”与“收进来”。

一方面“走出去”:即走出校园到那些经过初步科学保护和整理的洞窟、宫观、墓葬,临摹古代工匠制作的壁画,因为这些壁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和精神财富”。学习中国民间的传统,将民间艺术的养分吸收进艺术教育之中。展览展示中央美院师生在建国初期临摹的国内重要壁画作品19件,包括敦煌石窟壁画、炳灵寺石窟壁画、麦积山石窟、法海寺壁画、永乐宫壁画等中国著名石窟壁画的临摹作品,充分展示中央美院在学习民间传统方面的不断努力。观众据此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候中央美院师生主要去哪里接民族艺术传统的“气”。

美术学院是最早参与这些石窟壁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从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初,美术学院的教师吴作人、张仃、罗工柳等就作为最主要成员组成了第一批对于炳灵寺、麦积山石窟的勘察团,参加勘察临摹工作,为新中国这些著名石窟壁画首次整理了相关的研究资料,他们的考察临摹,真正使这些石窟壁画被介绍到社会,并为人所认识。而1954年由叶浅予、刘凌沧等带队的敦煌文物考察组,也在建国后首次将古代壁画实地临摹引入高等美术教育之中,当时参加考察的学生詹建俊、刘勃舒等人在之后的艺术道路上也深受其益。而1957年的永乐宫壁画临摹,更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对于经典的古代壁画作品的首次整体、大范围临摹,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也使永乐宫壁画对于后来几十年的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这些勘察和临摹活动,形成了建国后几十年美术院校走入石窟寺院、文化古迹,学习民族传统的一个新的传统,重要石窟壁画中的图示和代表性作品也正是通过他们的临摹,渐渐地成为所有美术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明]沈周 云水行窝图 33×164cm 纸本设色 150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执柔丘先生有云水行窝卷存,时尝以图引相托,荏苒不能毕其事,先生观化既久,其主器书来以申初意,遂复此纸。然先生诗道迨今鸣于湖,其吟魂亦当不泯,按图而招之,或出于云水之间也。弘治癸亥九日,长洲沈周。钤印:启南(朱)

本次展览精选了吴作人、张仃、萧淑芳、叶浅予、陆鸿年、刘凌沧、孙宗慰、戴泽、詹建俊、刘勃舒、苏高礼等艺术大家的临摹作品。作品中既有对于石窟塑像、外景的水彩写生,也有对于壁画精品的局部临摹,有彩绘,也有线描。这些作品是建国后的首批临摹作品,是美术家对传统壁画中精品的筛选,通过他们的临摹将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使观众能够欣赏到传统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其中陆鸿年临摹的《佛像》、萧淑芳的《说法图》、吴作人的《甲马》、刘凌沧的《(临)十二神将部分》、叶浅予的《宋国夫人出行图》都十分精彩,拂去历史的尘埃,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更为宝贵,作品很好地还原了壁画原作的气息和神韵,留下了建国初期石窟壁画的保存资料。这些作品一直珍藏在美术学院美术馆,是几十年来的首次整体集中展出,展现了目前我们教学中许多传统的形成和渊源。

同时还在展场展览展示了许多有关早期石窟壁画考察与临摹的珍贵照片资料和文献史实记载,通过相关资料更为全面而且能够贴近当时历史时期的展示历史事件,理解作品。其中《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日记》、美院国画系1957年《关于永乐宫工作的情况》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宋]佚名 山鹊枇杷图 31×30cm 绢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说明:左下原有易元吉款,已破。

展览的另一板块“收进来”,也更具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展示了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让大家大饱眼福,更关键的是,展览透过作品,从作品的购藏这个不为人所知和关注的角度切入建国后文人画传统学习系统的建构。美术学院收藏有大量古代绘画作品,但这些作品为何进入美术学院,有着怎样的收藏故事,并不为人所了解。通过本次展览的前期梳理、研究,除去承接了前身北平艺专的部分遗产外,大部分作品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买入的。“中央美院领导层,特别是在政治压力相对舒缓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非常有眼光和远见地从北京的画店、市场收购了三百余件宋元明清卷轴画,院方当时有将其长期陈列以利教学的打算,只不过这样的愿望终因‘社教’、‘文革’的接踵而来没有真正得以落实。”据初步统计,中央美院的购藏渠道主要是公私合营后的文物商店下属的各个门市,在五六十年代先后从宝古斋、人民市场、和平画店、五州门市部、综合商场、庆云堂、西单商场特艺商品部、文物合作商店、振寰阁、懋隆门市部、荣宝斋门市部、宣武区文物合作商店、万聚兴门市部、悦雅堂、韵古斋、特艺公司前门店、天津文物公司艺林阁文物店等单位,收购宋元明清书画约三百余件,约占到中央美院美术馆目前已整理完毕的古代书画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如此集中、大规模的购藏行为,体现了美术学院在当时对于文人绘画传统在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当时的美术学院“非常有眼光和远见”。不光从数量上,大批量地购买古代绘画,而且从作品的组成上,涉及历朝历代、各家各派,经1983年中国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真迹作品就达一百余件,部分作品虽为传摹之作,但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中的参考价值非常高,这些作品很好地构建了一个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序列,是风格流派、技法演进等方面直观的视觉资料,是一个中国绘画演进的视觉系统,实属不易。这批收藏的意义也应在于此。

[明]林良 古木寒鸦图 139.5×90cm 绢本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林良。钤印:林良之玺(白) 一善(朱白相间)

本次展览可以说是以点串线,精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精品22件进行展出,作为一个引子,希望得到学界对于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关注。而对于作品的挑选,也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艺术作品是随时代变化的,是历史的作品。从作品的时代上,作品创作年代跨越宋、元、明、清各朝代,希望通过作品的时代变化引导观众看出中国艺术历经千年的面貌变化。另一方面,艺术的发展都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生发和演变的,从题材上,展览对于传统绘画中,山水、人物、花鸟各门类都有选择,使观众在同一个题材上,能够有对比和参照,体会不同时期同一题材、风格,同一时期、题材不同风格之间的作品的精妙和变化,在比较中体会艺术的奥秘。

“收进来”板块的一些精品,可以说是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最早的一件作品宋代的《山鹊枇杷图》,是宋画中花鸟画的精品,虽因年代久远,画面有残,但画法精良,山鹊羽毛上绒绒而且闪光的感觉都画出来了,山鹊本身不突出线条的运用,但在枇杷的绘制上,突出了线条,用抖动的线条表现叶子边缘的锯齿,十分精妙。此画曾有款,但已破,1983年书画鉴定小组从画面款识的残迹推断应为“易元吉”。元代的《罗汉图》,也无款,但画作尺幅很大,绘制精良,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书画鉴定小组意见中特意题写“精品”,可见元代人物绘画的面貌。明代作品中,有沈周、林良、蓝瑛、吴彬、张复等的作品,沈周的《云水行窝图》于1960年代购于安徽个人手中,是沈周77岁晚年作品,为好友朱执柔所作,取朱执柔书斋之名“云水行窝”,主要表现的是水上云气变化的景象。画面十分空灵,富有意境。另有明代花鸟大家林良的《古木寒鸦图》,画面用笔潇洒,刻画生动,将草书的用笔融入画中,虽无色彩,但寒冷的空气仿佛凝结在画中。清代画家朱耷、龚贤、王时敏、查士标、华喦、闵贞、黄慎、李鱓、费丹旭、李方膺、任薰、任伯年、吴石仙等都有精品展出,其中龚贤的大幅三条屏《天半峨嵋图》、王时敏大幅中堂《仿黄公望山水》云气环绕,气势恢宏。朱耷的《墨荷》简简数笔,注重用笔的转折,形和笔墨达到高度的统一,气韵生动,意境超逸。而任伯年的《以诚小像》则是任伯年人物画的精品,人物刻画吸收了西画的技巧,面部结构十分精到。

“走出去”与“收进来”,通俗地概括了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触摸民族绘画传统的主要方式,这也是当时整个美术界的认识和实践的概括。半个世纪之前的前辈的努力,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责任编辑:郑寒白

[元]佚名 罗汉图 154×114.5cm 绢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清]蓝瑛 白云红树图 161.5×86cm 绢本设色 165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法张僧繇白云红树没骨,画于西湖六桥精舍。山叟蓝瑛时年七十又五岁。钤印:蓝瑛之印(白) 田尗(朱)

[明]黄道周 偶尔有作 169.5×46cm 纸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释文:槖驼顶上坐鸦肥,罨画帘前卷燕微。不合扣舷投竹杖,满汀鸥鹤一齐飞。偶尔有作。黄道周。钤印:三公不易(朱) 四事未能(白)

[明]张瑞图 李白诗句 140×40cm 纸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释文:我欲携谢伎,长啸绝人群。为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瑞图。钤印:瑞图(朱) 书画禅(白)

[清]王铎 寄金铭敬亭山中 227×56cm 纸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释文:五月秦淮水,依稀拨棹音。好山堪闭户,久雨入深心。萋菲交游寡,兵戈岁事侵。种田储米汁,不但梦相寻。《寄金铭敬亭山中》。乙酉,十师贤契,王铎。钤印:王铎之印(朱) 大学士章(白)

[清]龚贤 天半峨嵋图 283×79cm×3 绢本水墨 167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地势由来西极高,峨嵋天半独萧骚。何曾五月无冰雪,大抵山僧皆緼袍。有路入云犹转栈,仰看绝壁度飞猱。嶂中日月真驹隙,十斛星辰尽欲韬。回首华嵩拳石尔,其余岳麓似波涛。我思结构来峰顶,乞取瑶池一本桃。甲寅初冬,题为翁道先生求政,江东同学弟龚贤。钤印:龚贤(朱) 钟山野老(白)

[清]朱耷 墨荷 152×79cm 纸本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八大山人写。钤印:八大山人(白)

[清]华嵒 桃柳聚禽图 172.5×93cm 纸本设色 175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壬申四月,新罗山人写。钤印:华喦(白) 秋岳(白)

[清]闵贞 婴戏图 119×54cm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闵贞。钤印:闵贞(白) 正斋(朱)

[清]查士标 山水 130×53cm 纸本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群峰合沓锦屏围,树色泉声带晚晖。尽日拏舟无一事,平川十里看鸥飞。查士标。钤印:梅壑老人(白) 二瞻(朱)

[清]冷枚 蕉阴读书图 98×56cm 绢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清]黄慎 赏梅图 110×53cm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哑性多累,聋性多喜。与其饶舌,不如充耳。瘿瓢。钤印:黄慎(朱) 瘿瓢印信(白)

[清]费丹旭 红装素裹图 123×33cm 绢本设色 184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冲寒几度觅香魂,路隔疏疏小院门。积雪不教轻归去,恐人认取袜罗痕。辛丑秋仲,写于虎林客次,西吴费丹旭。钤印:费丹旭印(白) 后之视今(朱)

[清]任颐 横云山民行乞图 147×42cm 纸本设色 186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萧山任伯年写。钤印:任颐印(白)

[清]任颐 何以诚肖像 131.5×46cm 纸本设色 187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以诚仁兄先生五十一岁小像。光绪丁丑正月,山阴伯年任颐。钤印:颐印(白)

[清]任薰 秉烛图 204×121cm 纸本设色 187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同治庚午春三月,丘长任薰写于鸿城寓斋。钤印:任薰之印(白)

柏岩 临摹永乐宫壁画之执笔仕女 68×40cm 纸本设色 195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临摹敦煌壁画之宋国夫人出行图 104×404cm 纸本设色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萧淑芳 临摹麦积山石窟说法图 57.5×153.5cm 纸本设色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詹建俊 临摹敦煌壁画之龙王供养 60×80cm 纸本设色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 临摹敦煌壁画之射手 98×93.5cm 水粉设色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刘凌沧 临摹敦煌壁画之十二神将 153×84.5cm 纸本设色 195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佚名 临摹法海寺壁画之白发老人 纸本设色 195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说明:作者当时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年级学生。

苏高礼 临摹法海寺壁画之执灯道士 73.5×42cm 纸本设色 195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翁乃强 临摹法海寺壁画之童子 77×44.5cm 纸本设色 195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猜你喜欢
中央美院款识钤印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时代墨章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中央美院展现“传统的维度”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水墨名家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