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绍根 尚旭旭
(作者系邓绍根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旭旭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 吴敏苏 郑锦强
(作者吴敏苏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郑锦强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综述
■邓绍根尚旭旭
2016年6月25-26日,“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广州暨南大学盛大召开。学术年会以“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为主题,举办了5个主题发言、20场主题论坛和2个圆桌会议,并隆重地举行了“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颁发了“新闻传播学会奖”,表彰了三个优秀二级分会。此次大会新闻传播学术大咖云集,会议内容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新闻传播教育或研究单位的2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年会,发表学术论文128篇。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其27年发展史上创下四项第一:第一次各个分会尝试联合举办学术年会;第一次在“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的“优秀学术奖”中设立“方汉奇奖”(新闻史专项);第一次独立举办“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第一次评选和表彰优秀二级分会;标志着中国新闻史学会进入了一个壮大发展的成熟阶段。
第一次各个分会尝试联合主办学术年会。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国境内新闻传播学方向唯一一家以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为宗旨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学会于1989年4月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在北京成立。自2008年民政部社团管理局批准成立二级分会以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先后成立了十六个二级分会。近年来各个分会积极开展新闻传播学术活动,进行中外新闻传播的国际学术交流,召开中外新闻传播史学术会议,大力促进了全国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2015年10月2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会第五届第三次会议决议:为增强史学会的包容性,贯彻史学会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共同体的使命,决定将于2016年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学术年会。经过半年筹备,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胜利召开,各个分会协同合作,联合举办学术年会,创新探索联合办会机制和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次独立举办“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的重头戏是颁发“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因身在美国,通过视频向获得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的专家学者表示祝贺,并鼓励中青年学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会最终居上”。他认为,新闻传播学学会奖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促进整个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何梓华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获得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卓南生先生获得“卓越学术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获得“杰出青年奖”;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中央电视台冯雪松先生获得“组委会特别奖”。颁奖典礼的最后,获得此次“组委会特别成就奖”《中国日报》原副总编辑、百岁新闻人于友先生通过视频希望新闻界后起之秀能够从他所撰写的新闻界前辈的经历中得益。他希望更多的人参加新闻工作,“新闻工作后继有人,能够发扬光大,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次在“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的“优秀学术奖”中设立“方汉奇奖”(新闻史专项)。获得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的“优秀学术奖”作品仅限于新闻传播史领域的学术成果,获奖者分别是周海燕、何扬鸣、姜红、刘泱育、卞冬磊、邓绍根、刘继忠、廖声武、齐辉、庞荣棣,共十人。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的“优秀学术奖”评选对象扩展至新闻传播学整个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中国新闻史学会宣布从本届起设立“方汉奇奖”,即新闻与传播史专项成果奖。以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人方汉奇先生命名的此奖项,目的是鼓励新闻与传播史的研究。“优秀学术奖”首次将“新闻史专项”命名为“方汉奇奖”,颁给了一批优秀的学者:胡太春获一等奖,俞凡、李杰琼获二等奖,李春、妥超群&韩亮、向芬、祝帅获三等奖;“新闻学与传播学”类:夏倩芳&袁光锋获一等奖,许正林、黄顺铭&李红涛、吴瑛&李莉&宋韵雅获得“优秀学术奖”二等奖,曾繁旭、邓理峰、刘涛、李沁、张明新&叶银娇、赵云泽获三等奖。
第一次评选和表彰优秀二级分会。2016年4月,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五届第四次会议上,各个已经成立的二级学会分别报告了2015年工作和2016年的工作规划,常务理事们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对各个二级分会的工作进行了评议和评分,评选出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这三个二级分会为2015年优秀二级学会。“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上,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新闻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三个二级分会获得优秀二级分会表彰。这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历史上第一次评选和表彰优秀二级分会。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的大会主题是“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前列,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思维。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积极提倡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做学术研究,应该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积极推动新闻传播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走向世界,与世界新闻传播学同道平等交流,真诚对话。陈昌凤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一年多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在进一步拓展学术平台、凝聚学术力量、壮大学术队伍方面,在信息发布学术交流、国际化拓展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努力。她说:“作为一个学界的重要共同体,中国新闻史学会努力的拓展学术体系的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因此从去年起创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学会奖,以鼓励和表彰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弘扬学术精神,加强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提升学科和教研水平。”她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宏大的眼光,但是我们仍然充满对世界、对人类的关怀,我们的学术不止要为学术而学术,而且要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尊严、为子孙生存环境的优化努力。所以怀着人文情怀的学术,仍然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
大会的五位主题发言围绕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进行,也体现出“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南京师范大学倪延年教授以《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循原则》为题发言,认为对民国新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向世界昭示我们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第二,向世界昭示我们学术界的思想解放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向世界昭示政府和新闻史学界对民国新闻史的历史尊重;第四,可以为我们当今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但民国新闻史研究应循四个原则:尊重历史事实、辩证认识对象、国家民族大义优先、以学术思维进行学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以《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经验与突破——中国孔子学院成立11年的探索》为题发言,认为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应立足大学,辐射社区;立足学术,影响精英;立足长远,系统浸润。她指出:孔子学院应更好的研究传播对象特点,利用文化分层理论,有针对性的介绍中华文化,不仅有传播量,而且增强传播力。北京外国语大学谢庆立教授发言题目是《为“天朝”建构“新世界”——19世纪在华文化外报天文与地理知识传播现象》,他从传播动机、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三个维度,深刻剖析了在华外报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的传播现象,史料丰富、论证有力;华东师范大学杨海军教授在《论中国当代广告话语变迁的历史轨迹》发言中,从大家熟知的平面广告切入,介绍了话语解读的两个维度、话语研究的三个层次、广告话语概念的阐释;暨南大学刘涛教授以《视觉隐喻与公共议题建构》为题,从符号学、修辞学角度剖析公共议题的建构,涉及编码(符号组合)、框架(意象再造)、语法(语境重构)、话语(话语勾连)四个视觉隐喻的修辞实践。
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参加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的五个二级分会分别围绕大会主题“中国气派 世界眼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举办了各自学术论坛。如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媒体,新挑战,新机遇”学术论坛;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与传媒”学术论坛;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媒体与视觉传播”学术论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丝路、新边疆、新传媒”学术论坛;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举办了“新媒体时代的华文传媒”学术论坛。其中包括17场主题论坛、2个自由投稿论坛、1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讨会。论题涉及中外新闻史、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新媒体、广告与数字营销、国家形象与品牌传播、视听传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新丝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近几年的学术研究热点。各分会代表围绕讨论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为与会者奉献出一道道丰富的学术盛宴。在闭幕式上,陈昌凤会长说:“在资深前辈的引领下,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学术主力军,比起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的学术队伍更加年轻化。青年一代接受了优质的学术训练,理论积淀丰厚,方法全面,视野开阔,由此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系邓绍根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旭旭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Snapchat Discover上的CNN:动因、特点与挑战
■吴敏苏郑锦强
2015年1月,以图片“阅后即焚”为主打功能的社交应用Snapchat推出Discover专区,进军资讯领域。首批进驻Discover的媒体有11家,CNN是其中之一,并对这一项目颇为重视。下面,笔者将从CNN进驻Discover的动因、内容运营的特点、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作解读。
在笔者看来,以严肃内容和客观立场见长的CNN进驻Snapchat Discover,一是为了抢占年轻受众。根据“商业内幕”2015年的报告,Snapchat是美国主流社交网络中用户基础最年轻的,18-24岁人群占据了成年用户的45%①。显然,进驻Discover使CNN得以向更低龄的人群推广其新闻产品。
二是适应移动和多媒体阅读的趋势。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提速减费让越来越多人通过手机获取资讯。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美国智能手机报告显示,68%的智能手机用户至少会“间或”通过手机关注突发新闻,而33%的人则“频繁”地这样做②。移动互联网提速减费带来的另一影响则是用户在手机端上消费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介产品的时间和物质成本大大降低,多媒介消费需求被激发。作为以图为主导,兼具文字、涂鸦和短视频功能的聊天应用,Snapchat有大量习惯和热衷于多媒介消费的用户,是新闻机构分发多媒介新闻产品的绝佳阵地。
三是社交越发成为新闻产品生产和分发的要素。CNN社交新闻主管Samantha Barry便说,“我在工作上失误的时候,便是没有把社交因素考虑进去的时候”③。实际上,CNN近年来在社交新闻方面动作频频,比如在生产环节,已将iReport的UGC理念拓展到了Instagram、Facebook 和Twitter,用户可通过“#CNNiReport”的标签直接上载新闻素材。而在分发环节,进驻Snapchat Discover可看作一个新尝试。与Facebook、Twitter相比,Snapchat通过搜索手机通讯录和用户名添加好友,是熟人社交。强社交关系的存在使得用户与好友之间会有更多互动和分享。
1.设计:以图为本
在Discover上浏览CNN就如翻阅一本图册,左右滑动可跳转到不同新闻,上下滑动则可对同一新闻进行深浅两个层级的阅读。在浅阅读页面(如图1),图、文、音三种介质已成“标配”;在深阅读页面,有时还提供了视频报道。但无论如何,图片都处在相当核心的位置,大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参与了新闻叙事。以2016年4月10日一则题为“Working the Night Shift(上夜班)”的报道为例(图一),其背景为GIF动图,图中的男子正躺着用手拨动手机屏幕,灯光闪烁。人和手机各置对角线的两角,是构图的主体,而画面的非主体部分则用文字交代新闻事实。
CNN对图片的使用是如此看重,以至于有时其推送甚至包含了本身并无多少新闻价值的“摄影作品”。比如2016年4月11日的这则“Feeling Way Up”(见图2)明显称不上新闻,倒算得上是摄影作品鉴赏。
图1
图2
2.编辑:定制改写
按照Snapchat的设计,Discover上的新闻每24小时就会以新内容取代旧内容,且旧内容无法再被用户读取。然而,CNN并未因此而简单地从其他平台上搬运内容,而在编辑上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点和用户的使用习惯。以上述苹果手机上线“夜班”功能的报道为例,其在官网上的标题是“Can Apple’s new Night Shift setting help you sleep?(苹果新上线的夜班设置能促进睡眠吗)”,而在Discover上的标题则是“Working the night shift(上夜班)”。很明显,后者更简明扼要,更适于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在正文部分,与网站上一述到底不同,Discover上采用了分小标题的形式,从“夜班功能是干什么的”“我为什么会需要它”“能解决问题吗”三个角度予以阐述。更为人性化的是,考虑到并非所有用户都是iOS系统,Discover上的这则报道还提供了其他五个能促进睡眠的贴士,供非iOS系统的用户参考,同样分小标题呈现。事实上,分小标题编排正文的做法在CNN的推送中非常普遍。
3.选题:硬新闻、美国新闻为主导
笔者选取了2016年4月 18日至24日共7天60条新闻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特点如下:
第一,从硬、软新闻的区分来看,硬新闻共44条,占比约73%。这反映了Barry的运营理念:她对“年轻人对硬新闻不感兴趣”这一看法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代代循环往复的神话”④。
第二,从选题所涉及的地域来看,如果我们把美国作为考察主体,则美国国内新闻共36条,占比约60%;涉及美国的双边或多边新闻有4条。很明显,选题大多与美国相关。外国新闻有12条,其中报道数量最多的国家为英国、中国、阿富汗。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国家中,英国是Snapchat的第二大用户市场,中国是全球瞩目的大国,而阿富汗是热点地区。余下的8条新闻可列入全球新闻的范畴。所谓“全球新闻”,刘笑盈将其界定为“在经济和传播全球化背景下所出现的、新闻要素之间的国家界线日益模糊的新闻,是一种展示全球一体化和反映全球整体性的新闻”⑤。在笔者的样本中,“杀死恐龙的,不仅仅是陨星”“街头毒品Flakka的兴和亡”“12000名技术工人将要失业”(因特尔全球裁员)等选题,其新闻事实是全球性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对于重大和突发新闻事件,CNN会作持续跟进。样本中,美国大选、FBI破解苹果手机、普林斯去世等议题作了两次或以上的推送。不过,遗憾的是,造成了数百人丧生的厄瓜多尔地震在占据了4月19日的头条后便再无后续跟进。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新闻的生产环节,对于厄瓜多尔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因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采写本身即不足;二是即便有了足够的采写,考虑到受众兴趣和传播效果,在新闻的分发环节予以了淡化。
第四,在头条的筛选上,CNN多以犯罪、暴力、死伤相关的负面消息为主,这符合西方新闻业一贯的作风。在笔者的研究周期内,除了4月21日,其他六天的头条皆为负面,且大多与死亡有关,如厄瓜多尔地震、喀布尔自杀式爆炸袭击、普林斯逝世、波多黎各人道主义危机。
第五,就时效性来讲,由于CNN在Snapchat Discover上的推送多是对其网站等平台上既有文章的二次编辑,并需要添加多媒体元素,因此其时效性并不是特别强。它更像是一本精编的“阅后即焚”的杂志。实际上,每日一推的次数限制以及无消息提醒的应用设计并不适合突发新闻报道。
CNN在Snapchat Discover上的运作也面临一些挑战,这一方面是由Snapchat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比如,Discover上新闻流的生命周期仅有24小时。也许互联网的产品逻辑便是更新迭代快,但这一来不利于用户对新闻信息的事后检索;二来不利于CNN对用户数据的追踪;三来挫伤了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热情。再者,Discover的信息流系统是封闭的。CNN无法在新闻中嵌入链接并实现跳转,因此流量无法导引到其自有网站或应用上。并且,用户对新闻进行的社交分享是以图片的形式实现的,这也使得流量难以迁移。因此,CNN在Discover上的运作只是在拓展品牌效应。Barry本人说,对于Discover的期待是用户可以通过其了解CNN正报道的话题,再通过CNN的电视频道和网站获得更多信息⑥。但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平台,用户需要跨越的步骤一旦过多,其便可能懒于或干脆放弃操作。
在自身内容方面,以美国新闻为主的做法虽可吸引占据主体的美国用户,但对Snapchat这款全球性社交产品的其他用户来讲,他们对美国新闻的兴趣未见得有多么大和持续性。因此,选题的地域比例似乎是一道需要动态、审慎地对待的加减法。另外,尽管Barry对年轻人不喜欢硬新闻这一看法不以为然,但Variety一项针对美国1117名Snapchat用户的调查显示⑦,仅有24%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浏览CNN的推送。虽然这一比例大大领先于仅有14%的每日邮报和仅有3%的华尔街日报,却是排在BuzzFeed(54%)、Comedy Central(44%)等媒体之后。排在前列的这些媒体多提供软性内容。因此,如果CNN想进一步获取Snapchat用户的注意力,或许需要加大软新闻的比例或加强硬新闻软化的程度。
CNN国际频道总管副社长Tony Maddox曾说,CNN的策略是“任何时间,任何平台(be on all screens,all the time)”,“数字优先”⑧。先不说运营成功与否,CNN率先进驻Snapchat Discover本身便已抢占了平台的先机。而我们通过分析发现,CNN在Discover上的运作彰显了移动性、数字性、社交性,这是当下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当然,CNN在该项目的运营上也面临一些挑战。这很正常,因为新媒体运营是不断试错与修正的过程。
注释:
①Hoelzel,Mark:UPDATE:ABreakdownoftheDemographicsforEachoftheDifferentSocialNetworks,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update-a-breakdown-of-the-demographics-for-each-of-the-different-social-networks-2015-6.
②Smith,Aaron:U.S.SmartphoneUsein2015,http://www.pewinternet.org/2015/04/01/us-smartphone-use-in-2015/.
③Albeanu,Catalina:3KeySocialMediaTipsfromCNNandBBC,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3-key-social-media-tips-from-cnn-and-bbc/s2/a565521/.
④Stelter,Brian.CNNandOtherMediaBrandsCometoSnapchat,http://money.cnn.com/2015/01/27/media/snapchat-discover-media-deals/.
⑤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⑥Stelter,Brian.CNNandOtherMediaBrandsCometoSnapchat,http://money.cnn.com/2015/01/27/media/snapchat-discover-media-deals/.
⑦Chun,Su-Jin.CNNInternational’sStrategy:‘BeonAllScreens,AlltheTime’.http://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article/Article.aspx?aid=3009359.
(作者吴敏苏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郑锦强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