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

2016-10-25 08:48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亚文化符号图像

■ 张 宁

(作者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

■张宁

本研究基于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视角,通过在线田野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表情包大战”的网络传播特点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梳理表情包图像符号的类别构成及其意义流变。研究发现表情包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在帝吧出征的过程中发生了原主题消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的集群传播行为,其“抵抗”色彩已被淡化,“消解”成为“抵抗”的现有形态。

表情包;新媒体;青年亚文化

表情包是一种网络表达符号,多为静态图片或者GIF动态图片,既有表情、动作,也可含有文字,意义,简洁直接,表达诙谐有趣,更兼一目了然、互动快捷的特点,仅仅一图就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意,已经成为当今网络各类社交平台最常见的沟通符号。发生于2016年1月 Facebook(以下简称FB)平台上的“表情包大战”则是一个海内外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网络集群事件,其影响之广泛、参与者之多、规模之大为近年网络事件之罕见。这同时也是一个通过非主流符号和另类传播方式来传递政治主张的网络传播行为,极具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格。

一、“表情包大战”作为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2016年1月初发生了台湾艺人周子瑜的“国旗事件”,事后艺人经纪公司发布了一段周子瑜的道歉视频,引发了台湾网友的不满。大陆艺人林更新转发视频并评论,其FB主页马上惨遭台湾网友大规模批评和谩骂,为保护自己偶像和对抗台独分子,大陆众多网友纷纷带着特殊武器“表情包”远征FB,与台湾网友在FB平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图”大战。之后百度第一大吧“李毅吧”在微博和QQ群组织大规模远征,将网络声讨蔓延到苹果日报、三立新闻和蔡英文的FB主页之下。整个过程虽有爱国主义和两岸政治的色彩,却使用各种诙谐、幽默、嘲讽的“表情包”进行符号传递和辩论互动,青年网民把政治意愿和政治表达借由网络亚文化形式进行了一次别致的传播创新,既是一种爱国主义青年网络集群行为,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网络亚文化狂欢事件。事件的参与者多为“90”“00”后,其行动目标是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发起一次“抗争”事件来表达爱国主义和“打击台独”的政治意向。但是这次“抗争”却不使用文字,仅以调侃、戏谑的图像符号“表情包”作为政治争论武器,引发众多青年网友加入,使得整个“大战”充满娱乐色彩与游戏本性。该事件由最初的政治主张传播行动,变为一场网络青年亚文化社群的狂欢派对,并席卷两岸三地乃至海外华人社区,因其传播平台是FB和Instagram,因此也得到很多国际网友和外媒的关注。

“打击台独,维护统一”原本是这次网络亚文化集群行动的最初诉求和主要导向,但是在两岸网友的表情包你来我往的交互轰炸之下,却显出明显的抵抗意义弱化、政治意义消解和政治娱乐化的演变轨迹。最后,网络平台上“政治对抗”主题被友好、融洽的两岸文化交流和互动气氛所代替。例如,网友们相互调侃“简体字与繁体字”哪个更好,在三立新闻主页下大刷大陆风光和美食照,在香港艺人何韵诗主页打起“麻将”和“斗地主”,在蔡英文FB主页下粘贴“八荣八耻”和“国歌”。啼笑皆非之中,严肃的政治主张宣示最终变成了图像娱乐和文化交流。这种现象反映了新媒体平台上青年亚文化对政治主流文化的一种另类传播和政治符号的再生产过程,通过这种生产和传播,原本严肃的政治主题在网络亚文化的氛围中被消融到娱乐至死的氛围中。

本研究基于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视角,通过在线田野的方法观察“表情包大战”的网络传播特点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者参与到事件发起者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中观察其组织管理过程,对部分参与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同时通过图像、文本分析来分析梳理表情包图像符号的类别构成及其意义流变,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表情包大战”作为一种以宣导政治主张为目的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行动,其传播过程有何特点?网络青年亚文化集群的传播行为在当下有哪些新的转向?我们如何解读这种亚文化特征?

二、以“抵抗”和“消解”为特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

有关青年亚文化的特点,迪克·赫伯迪格用“抵抗、风格、收编”三个关键词阐释了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涵,指出青年亚文化在导向、内容特征和出路三方面的特征①,是相关研究的经典论断。玛格丽特·米德则指出青年亚文化在导向上“对原有意识形态的消解贯穿于其成长的全部过程”,而“消解”体现于“精英与草根的对峙与交流,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与融合,边缘与另类的张扬与生长,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的抵触与妥协”四个方面②。马中红认为现代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已经脱去了“正面冲突”和“公然抵抗”的色彩,变得更加“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了③。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亚文化是处于弱势地位群体对强势主流的意识形态作出的反应,并随之形成的认识体系和表达方式。青年亚文化行为则可以看成是某些青年群体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采取的应激方案,“抵抗”则是其基本特征。近来的研究发现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主导文化已经是“消解式对抗”甚至可以是“补充”的方式出现的④。例如有时它会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有时又不抗拒主导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协商”而呈现出妥协的姿态,这种“暧昧而复杂的结构性特征”,带来的是网络青年亚文化行为过程的“拼贴”(Bricolage)和“同构” (Homology)两种方式⑤。前者是指克拉克所谓的“把物体重新进行排序和语境重组来传达新的意义”(如旧词新意和转类词)⑥;后者则是“某种结构、形象的复制与翻版”(如符号词和派生词),是“在群体价值和社会风格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相符一致”⑦。肖伟胜等指出网络媒介的特征给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改变体现在青年亚文化“不再坚持抵抗任何单一的政治体系、主流阶级和成年文化”。甚至“弱化了抵抗的特质”,但是同时,“身体、性别、种族、民族、时尚、图像”等却作为符号进入当代中国青年的亚文化意义场域⑧。

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当代青年亚文化带来了精神内涵上的转变,从古典的“抵抗”到当下的“消解”,从社会空间的“风格”到网络空间的“拼贴”与“同构”,令网络青年亚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延展性,例如“同构”的形式已经演化到了当下的网络表情包。但是同时,针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到它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或者“消解式对抗”形态,对亚文化符号的传播过程和具体作用的现实形态还是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很多研究尚停留在观察和理论预判的层面,实证研究比较缺乏。

本研究以2016年1月FB平台上的表情包大战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观察、文本分析⑨和深度访谈⑩对该事件从引爆、高潮、平息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探究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符号的结构特点以及“表情包大战”作为一个网络青年亚文化行动是如何体现 “抵抗”或“消解”作用的。

三、“消解式抵抗”:表情包大战的传播意义流变

1月20日凌晨2点,“帝吧”12中负责管理的@赵日天233号发布了一条“今晚7点出征FB和对岸台独同志进行友好交谈”的微博,一时间转发过百万,被刷上热门话题榜。随后更多关于“远征FB”的帖子从其微博发出,“帝吧FB出征总群”的QQ群里聚集了大批网友。此次出征可谓有组织、有纪律,分工明确。出征队伍被分为两个总群及一个前线部队,每个总群下又设有6路纵队,近千人的群迅速分化为分工明确的六类小组,最终的QQ群有三十多个,仅管理人员就达到了90多人。

(一)表情包作为一种“武器”

在正式出征前,组织者对使用“表情包”类型做了说明,还统一了头像,制定了出征铁律。比如:“使用文明用语,杜绝谩骂和人身攻击”、“不发侮辱性图片、领导人图片、黄图”、“只反台独不反台湾人民”等。同时,他们还将反台独声明以英、日、韩、德、法等多国语言翻译出来,以减少外国友人对此事件的误解,并期望获得更多外国网友的反馈。

为维护自己明星和“台独”进行论战,单兵作战的网友开始集结,两岸网友的争议焦点很快从“保护林更新”,转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台湾的历史以及国际地位”和“茶叶蛋”这些话题上。这一事件也开始在各大平台蔓延开来,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大陆网民前赴后继涌向FB平台“作战”或围观。而表情包成为大陆网友反击的主要而独特的武器,在这次事件中产生了极大的传播力和战斗力。台湾网友也通过“斗图”来反击,台湾政治人士或在脸书贴图来回应远征军,或表示欢迎帝吧网友“光临台湾”。

20日晚,三大平台留言量比以往一年的留言量还要多,每条留言下的评论最多能迅速刷到上万条,部分主页不得已关闭了评论。三天之后@赵日天233号在微博和FB上建立“两岸青年交流促进会”主页,并成立一个民间爱国青年组织。至此,一场青年人轰轰烈烈的网络爱国行动似乎画上了句号。

(二)表情包的 “拼贴”与“同构”

这次事件中的表情包图像基本可以归纳成三个形式,即纯图像(援引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无文字纯表情)、纯文字(单纯的文字信息和图片格式化后的文字)以及图文结合形式(网络图像配上一句简单流行语PS拼接而成)。其中图文结合类的表情包是本次大战使用最多的武器,深得参加者的喜爱,这种表情包比起纯文字来说更有冲击力、感染力;比起纯图像来说,图文合一又更具针对性,也更能直白表达图像生产者的意图和情绪,尤其是对两岸的政治话题可以一语概括,观点一针见血、主张开门见山。表情包中的“表情”更能展示参战者的幽默、戏谑、蔑视和嘲讽的态度。

从符号构成上来看表情包的生成有固定的模版。图像的生产者往往利用现有的动漫人物、影视剧情,甚至是自己的图像照片加以创造性编码,再配上一些话题流行语,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如PS,就可以生成简单丰富的网络表情,用以表达观点和情感。基本上是由网络图像、网络流行语和专属水印构成表情包固定模版。

表情包的内容元素来自哪里?制作表情包的元图像各种各样,在网络空间里流传的大部分图像都可以被纳入素材库进行制作。为强化情绪表达,表情包的生产者往往会选取那些夸张而形象的、符合“出征”主题的图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第一是人物或卡通形象。比如卡通/影视剧人物(天线宝宝、葫芦娃、尔康)、明星(黄子韬、王思聪、马云等)、政治人物图片(蔡英文、安倍晋三)等。人物夸张的表情配上“大战”专用的吵架流行语,这类恶搞型表情包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再次传播。

第二是大陆风光美食照片。帝吧发布了一大批特色风景和美食照片,如敦煌的壁画、杭州西湖、北京故宫、四川的水煮肉片和火锅等。大陆网友使用这类表情包回应台湾媒体对大陆的偏见和无知。

第三是政治宣传图像即政治宣传画和标语,这类图像的制作形式主要是恶搞,如“如果说我们还有丝毫联系,那大概就是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吧”“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起”这类表情包,政治意涵较明显。

第四是网络流行语言,制作者引用以往两岸的争议话题制作表情包,比如台湾某节目嘲笑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和“可乐”,部分台网网友扬言要在台湾封杀林更新等,都被转化为流行语表情包如“王之蔑视”“茶叶蛋冲击波”“恕在下直言,你们人口还没有一只狗的粉丝多”等,甚至恶搞蔡英文的竞选政治理念,以嘲讽其空洞不务实的政治主张。

最后是专属水印,在“表情包大战”中,大陆的行动者发现自己的表情包被台湾网友盗用,纷纷打上中国制造的“水印”以宣示对图像的主权所有。水印的用语多为“Made In China”“中国人专用” “中国爸爸专用”“打击台独专用”等文字,透露着表情包制作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认同意识。

这次事件标志着表情包作为意义载体已经进入当代青年亚文化传播场域了。从表情包的类型和制作方式上来看,这是亚文化生产的一种“拼贴”加“同构”的方式,是对已有文化元素的某种结构、形象的复制、翻版与加工后提炼出来的一种表达符号。表情包可以看成是一种网络语言与符号词的合成品,以主流文化某些要素如政治宣传画、知名风光美食照片、知名人士的头像、经典影片画面等为模版,加上口号、标语、流行语等的借用,添加新的意义、情感,或通过合成产生新的寓意。“拼贴”的产品一般来说比较直接、意义简单,“同构”则是采用新的视觉表达符号,而表情包则是“拼贴”和“同构”的结合品,既有画面感,也能体现文字的力量,两者结合更能引发新的意义、新的解读。

但是,这也会导致表情包在网络传播尤其是网络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带来的解码的分歧。与文字不同,表情包大多由图像组成,虽然有文字作为意义规定,但是其文字意义多为网络文字表达,带有较大成分的隐喻、转义、暗示和借用功能,容易带来议题离散和意义的多元解构。在“表情包大战”中,两岸网友虽然语言文字相通,但是政治文化、地域文化等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对表情包的背景图片、流行语、网络词汇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解读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不同。因此这种“拼贴”加“同构”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表情包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在编码方虽有明确的意义定位,但是到了解码方难免产生歧义。这也是“表情包大战”消解作用的开端。

表1 表情包的形式和内容

(三)表情包传播过程中的“消解”作用

引爆期“爱国抗争”主题十分明显。20日晚“表情包大战”开始,这个阶段表情包的主题集中于“打击台独”和“维护祖国统一”,双方聚焦于由“周子瑜事件”引发的两岸历史主权、经济和国民素质等议题上;双方用“台独狗”和“蝗虫”“支那”等称呼对方,政治话语和爱国情感通过主题鲜明的表情包进行传递,硝烟味很重。其中“革命宣传画”类型的表情包用的最多。网络上早就有很多网友制作的“政治宣传画”表情包,“表情包大战”中这些政治意味浓厚的表情包被再次加工和“戏仿”,产生了一系列以“一定要解放台湾”为主题的政治表情包,其意义从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抵抗延伸到“打击台独,维护统一”的政治主题。

通过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研究者还原并整理了表情包大战的过程,把事件分为引爆期、高潮期和平息期,并对比分析每个阶段不同的背景、议题、表情包内容和意义的流转。

表2 “表情包大战”的过程和意义流变

四、讨论:“抵抗”与“消解”的本质及其他

另外,对“表情包大战”所呈现的“抵抗的弱化”和“政治的消解”现象,也许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一事件的深层意义可能是,网络青年亚文化集群的网上“消解”和“狂欢”,其实并非对主流政治的消解,而是主流政治在网络上的一种变异延续。青年网民并没有因为表情包的传播而变得远离主流政治,恰恰是因为政治表情符号的再生产和恶搞带来的快感,换取了特定意识形态在网络青年集群中的持续存在,而且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象。

(本文系广州市大数据与公共传播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中山大学三大建设“公共传播大平台”〔项目编号99123-18823306〕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②参见[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周晓虹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马中红:《无法忽视的另外一种力量: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0-61页。

④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青年探索》,2011年第4期。

⑤⑥Hall,Tony.Whereishere?Canadian Forum,1995,No.839,Vol.74,p.33。

⑦分析资料为慧科数据库、百度新闻、谷歌搜索上2016年1月-2月的含有“表情包大战”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共458篇,同时对FB、新浪微博及李毅吧中热点话题的讨论内容进行截屏阅读,其中“帝吧FB出征”话题阅读近10亿、“FB表情包大战”话题阅读1509.4万、“帝吧出征寸草不生”话题阅读指数有1942.5万、“我深深的爱着这个国家”话题阅读指数1亿。

⑧表情包图像收集基于以FB中的“三立新闻”“苹果”“蔡英文”主页面和“FB出征”QQ群,使用All Picture Finder软件进行图像检索,利用图片的URL抓取图源,筛选后获得了有关“FB表情包大战”的图片近3000张。

⑨选择了10位不同类型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包括一位本次组织“帝吧FB出征”的指挥者和负责人。

⑩百度李毅吧,也叫帝吧。吧内内容多为在法律、道德、贴吧协议允许内的以嘲讽、反话、恶搞、PS、视频音乐等方式抒发社会现象的看法。截至2016年1月帝吧粉丝数已达到2054万,贴子数超过8亿。

(作者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潘可武】

猜你喜欢
亚文化符号图像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学符号,比多少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有趣的图像诗
“+”“-”符号的由来
把脉“腐败亚文化”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