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传利
[摘 要]历史课堂普遍存在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多媒体,剪辑影视资料和历史图片,还原历史”“历史与时事相联系,古为今用,增强历史的现实感”“对历史进行辩论、演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进行课外探究”“开展大历史教学,合理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元素”这五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激活历史课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 多媒体教学 古为今用 角色扮演 课外探究 大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104
历史知识繁杂冗长,琐碎难记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太遥远,不好理解。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历史教科书内容比较单调呆板,有的历史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而且教师教得好不好只看分数,学生学得好不好只看成绩,结果造成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现象的出现。那么怎样才能让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堂活跃起来呢?
一、利用多媒体,剪辑影视资料和历史图片,还原历史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把历史图片和影视资料等制成历史教学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历史情境中。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时,可以播放《大国崛起》中的《海洋时代》《工业先声》,通过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伟大岁月,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对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时代大背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对我们国家走向深蓝的海洋政策更加认同。
二、历史与时事相联系,古为今用,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我们历史教师要积极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结合点,既要看到时事新闻背后的历史,也要找到历史事件在今天的现实影响,以增强历史的现实感,活跃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全面发展。例如,针对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巴以问题,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犹太人在历史上怎样被罗马帝国驱散,二战中如何遭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二战后如何建立起以色列国,以及建国后的四次中东战争。讲到经济全球化的时候,就联系当今世界关注的哥本哈根会议、博鳌论坛、G7会议等,也联系到身边的麦当劳、沃尔玛等跨国连锁企业。这些历史问题既是时政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而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做到“以史为鉴”。这样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历史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
三、对历史进行辩论、演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过的,但是如何认识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激活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增加了活动课内容,在课上开展课堂讨论甚至辩论。辩论能充分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辩论中提出的见解和观点常常精彩纷呈、出乎意料,给历史课堂增添了不少的惊喜。比如就如何认识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国加入WTO的利弊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中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行为模仿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比如学习英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时,我们让学生分别扮演英国国王、议员、首相、内阁大臣,然后设置情境:如果英国首相想出兵叙利亚,国王反对,能不能阻止?国防大臣能不能公然反对?议会通过了反对议案,怎么办?如果你在1930年做一次环球旅行会遇到哪些事情?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在1920年到1980年,你的生活会经过怎样的跌宕起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被动局面。进入角色以后,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参与的热情,编台词,讲故事,积极参与讨论,而且敢于表现自我,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较好。
四、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进行课外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哪种说法更有道理,但我们不难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看到了至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育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寒暑假中,配合学校的中学生实践活动,我们安排学生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开展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课外探究。比如我们山东寿光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让学生采访蔬菜大棚之父王乐义,调查改革开放前的寿光是什么样子,和今天做一下对比;参观寿光双王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保三故居和牛头镇起义纪念碑,闻名全国的双王城制盐历史遗址,以及纪国纪台、呙宋台等历史遗迹;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建党伟业》《大国崛起》《开国大典》等。在学校,配合学校的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撰写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小论文,办刊物,举行历史故事会、历史茶话会、校园历史角等活动。这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把生活和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
五、开展大历史教学,合理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行,强调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学习历史不能孤立去学,而应注重学科渗透,加强学科联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政史不分家。比如选修Ⅰ《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时提到,几乎每个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理论;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就要讲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讲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时,也必须联系到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等内容。二是文史为一家。我们在讲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文言文材料,要正确理解这些材料就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当学习文学作品和分析史料时,就需要语文学科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若能在讲课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语文知识课堂会更活跃,如在讲普法战争时可联系到都德的《最后一课》。三是史地也相容。比如讲郑和下西洋顺着海洋的风向和洋流航行,结果成功往返;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利用了当时的地形特点确定战略战术,结果胜利歼敌。四是英语也能用。比如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 “德先生”即“democracy”, “赛先生”即“science”。最后还可引入音乐与美术。比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当熟悉的《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共鸣。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会让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更深一层。通过分析绘画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通过观察梵高的《向日葵》,学生可以认识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中学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广泛性进行渗透和联系,主动挖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交叉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
笔者通过以上措施的多年实施,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看法,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展示了学习历史的新途径,实现了历史学科跟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学习习惯;通过辩论、历史演绎、课外探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新课堂,真正做到让“死”历史“活”起来。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