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摘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高成本低收益特征越来越凸出,这反映了企业成本管理控制存在着问题。如何减少企业成本、增加收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探讨如何加强成本管理,以期为企业降成本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字】成本粘性 影响因素 经济后果
一、引言
在成本粘性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于成本的理解还处于传统的成本会计阶段,即企业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一般的成本性态模型是:y=a+bx,其中a 代表企业的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x代表业务量,y代表企业成本总额。传统的成本会计认为,企业的成本和业务量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当人们对上述公式两边分别求导时,得到y=b,也就是边际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的变化方向无关,当企业的业务量增加或者减少数额相同时,所对应的成本增加和减少的幅度都是相同的。企业成本的增减变化只与当期业务量的变动呈机械相关关系,而与企业未来预期的业务量、管理层行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宏观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无关。随着对企业成本的深入研究发现,在现实中成本和业务量的变动并不是等额同向变化,企业的成本还会受到公司特征和行业属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成本费用粘性特征研究
1.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
Anderson(2003)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存在不对等关系,即两类费用和营业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时的增加量要大于业务量下降时的减少量。这一发现首次揭开了成本粘性的面纱。与此同时,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把销管费用、销售成本统称为企业的总成本,利用1979—2000年美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的总成本也存在粘性特征。
中国最早验证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是孙峥、刘浩(2004),他们通过研究292家中国上市公司将近8年的财务报告数据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刘武(2006)利用模型对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个行业存在成本粘性并且成本粘性差异比较明显,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的成本粘性水平最高。孔玉生、朱乃平和孔庆根(2007)通过研究采掘业、农业等9个行业发现,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粘性特征。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重点研究制造业行业的成本粘性,通过分析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700多家制造业企业的财务资料,得出研究结论:管理人员通常存在谋取私利的行为,从而导致企业的销管费用存在粘性。魏莉洁、肖康元(2014),唐建荣、孔钰婷(2014),陈宏明、黎紫红(2015),刘萍、何巍(2015)也分别证实了航空业、新能源行业、电力业和交通运输业存在成本粘性。也有学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存在成本粘性,谢利人、王元建(2009)基于保险行业数据研究发现,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业,为了业务的扩张一直增加成本,不存在成本粘性现象。按照产权的性质把我国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2009)正是基于这一角度研究发现,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出台的大环境下,中央企业的成本费用存在粘性特征。
2.成本费用粘性的“反转性”。
成本粘性的“反转性”通常是指随着时间的延长,成本粘性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特征被许多学者证实,如Calleja,Steliaros和Thomas(2006)在比较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的成本粘性差异时,通过建立模型证实了时间跨度对成本粘性存在影响,即存在所谓的反转性特征。孙峥、刘浩(2004)通过比较我国上市公司和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认为我国企业的效率低下,调整费用的速度比较慢,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孔玉生、朱乃平和孔庆根(2007)基于时间和管理层判断关系方面研究发现,企业是存在成本粘性反转性特征。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2009)从管理层任期角度研究中央企业数据时发现,中央企业负责人在其三年的任期里,成本粘性逐渐下降。刘萍、何巍(2015)也发现交通运输行业成本粘性中的反转性特征。企业在前三年里,成本粘性随着时间慢慢增强,而到了第四年,企业的成本和收入却呈现一种增减幅度相同的状态。
3.成本费用粘性的“反向性”。
成本费用粘性的反向性(即反粘性)是指当企业的业务量大幅下降时,成本粘性反而变小。即企业的成本粘性与业务量的下降速度成反比。Weiss D通过建立模型,最早发现成本粘性的反向性特征,即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层为减少成本,可能会处置部分闲置的生产设备,这时企业的成本下降很快。国内孔玉生、朱乃平和孔庆根(2007)通过研究认为:当企业的收入大幅下降时,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缓解压力,通常会大量削减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粘性迅速减弱甚至消失。朱乃平、刘志梧(2009)也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检验,支持了管理层大幅削减成本和成本粘性反向性之间的关系。
三、成本费用粘性“产生原因”研究
1.调整成本。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发现,由于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成本比较高,所以,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在资产中比重高的企业成本粘性,要高于依赖原材料生存的企业。Calleja,Steliaros和Thomas(2006)在研究英、美、法、德四个国家的成本粘性时,也从资产结构的角度证实了调整成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Balakrishman等通过利用美国医疗研究所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医疗资源短缺和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调整成本会导致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Banker和Chen则考虑了员工法律保护制度因素研究发现,制度越完善,调整成本就会越低,从而导致成本粘性下降。Cooper和Kaplan基于长期契约的观点解释成本粘性,即管理者通常会以订立合同的方式从事生产经营,一旦企业解除合同进行资源调整,高昂的调整成本使得企业愿意维持原来的资源状况。
2.管理者乐观预期。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管理者对于未来需求产生悲观预期,当收入下降时企业的管理层会大幅减少资源,从而降低成本粘性。Banker等(2010)认为管理层的未来预期,包括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都会对企业的成本粘性产生影响。Subramaniam和Weidenmier利用模型证明,管理者预期不仅对企业的总成本粘性产生影响,对企业的费用粘性也产生影响。
3.代理成本。
代理问题来自于两权分离,即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管理者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管理者的自利心理会使其制定与所有者利益不一致的计划,由此会产生企业的成本粘性。Kama和Weiss认为,代理问题既可以强化成本粘性,也可以弱化成本粘性。一方面,由于管理者通常会有构造企业帝国的动机,当业务量上升时,通常会增加资源,反之,则会减少资源,从而产生成本粘性。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薪酬通常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绑定在一起,于是从提高企业利润的角度,当业务量下降时,管理层会大量减少资源,反之限制资源成本的增加,导致成本粘性的弱化。Calleja等则从公司治理模式的角度来证明代理问题和成本粘性的关系,通过分析英、美、法、德四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发现,英、美采用的是注重股东利益的治理模式,法、德采用的是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前者治理模式强于后者。因此,前者的成本粘性要弱于后者。
4.其他方面。
Balakrishman(2008)在研究医疗诊所数据时,发现企业生产能力会导致成本粘性存在。当企业生产能力很大时,如果业务量上升,成本就会急剧增加;如果业务量下降,成本减少幅度就会变小。Itay Kama和Dan Weiss(2013)考虑了管理层激励因素后,发现管理层激励只会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而不会导致成本粘性的产生。Dierynck,Kama从盈余管理角度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通常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规避亏损的目的,从而弱化成本粘性。
5.成本的客观属性。
孙峥、刘浩(2004)在研究上市公司的数据中,解释了一些固定成本容易增加而不会降低的原因。朱乃平、刘志梧(2009)认为,成本粘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成本的沉没性,也就是实际已经发生的成本。企业的资源是与预期的业务量进行配比的,这部分是已经发生的成本。若业务量下降,则资源配比不合理,不进行调整会存在多余的资源,进行调整则要面临调整损失和调整支出,比如处置厂房和设备发生的损失,遣散员工的支出,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粘性的产生。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苏捷、苏宁和周莉(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研究,即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型是建立在大量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固定成本可以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而每种固定成本的固定相关范围并不相同,所以其变动与业务量的变化不一定同向同比例,从而产生了成本粘性。
6.管理者自身。
管理者自身又可以分为管理者预期、管理者动机、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和管理者其他方面特征。(1)管理者预期。管理者预期分为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不同的预期对于成本粘性的影响不同。陈宏明、黎紫红(2015)从管理者乐观预期角度研究成本粘性时发现,电力企业管理层的悲观预期会降低成本粘性,而且当悲观情绪进一步加深时,企业的成本粘性甚至出现反转性特征。王娅婷、韩静(2014)考虑管理者乐观预期因素,通过研究沪深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产生正面效应。梁上坤(2015)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即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会高估收益,低估风险,而且管理者自信程度越高,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强。(2)管理者动机。管理者的动机主要指盈余动机。马永强和张泽南(2013)认为,当管理者存在盈余动机时,企业的成本粘性会降低。 江伟、胡玉明和吕喆(2015)指出:管理者的应计盈余管理动机会影响成本粘性的产生。而且管理者向上和向下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不一样。向下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可以增强成本粘性,反之减弱成本粘性。(3)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孙峥、刘浩(2004)认为,管理者会从薪酬和控制资源角度维护自身利益。业务量上升时,管理者会提高工资和增加资源,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业务量下降时,管理者既不会降低工资,也不会缩减资源,从而产生成本粘性。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费用粘性也受到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影响。(4)管理者的其他特征。张剑英和王姣(2015)通过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薪酬越高,成本粘性水平就会越低。江伟和姚文韬(2015)则从管理者的任期和成本粘性的角度考虑成本粘性,认为管理者的任期和成本粘性正相关,当管理层离任时,成本粘性会降低。
7.公司属性。
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认为,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职务的分离,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粘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成本费用粘性就越低。王明虎和席彦群(2011)发现,我国控股股东的性质和比例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马景涛(2008)根据大陆和台湾的成本费用数据,发现台湾的成本粘性普遍高于大陆,而且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股东比例和独立董事数量与成本费用粘性成反比。潘颖静(2013)在补充股东比例和费用粘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保护投资者的立法制度越完善,也越有利于降低费用粘性。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发现,企业持有的现金流越大,成本粘性越强。王明虎和席彦群(2011)随后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唐建荣、孔钰婷(2014)从非流动资产密度和负债水平的角度研究企业的成本粘性。梁上坤(2015)则从负债的角度对成本粘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的债务不论是银行借贷产生的债务还是其他债务,都会对成本粘性产生约束作用。江伟、涂柳媚(2014)认为,企业不同的经营战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不同。差异化战略起到强化成本粘性的作用,而成本领先战略则会弱化成本粘性。
8.企业所在地特征。
陈灿平(2008)通过研究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数据发现,相比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的成本粘性最强,中部次之。龚启辉(2010)和崔亚男(2012)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崔学刚和徐金亮(2013)认为,企业在境外上市可以降低成本粘性。
9.市场竞争程度。
梁上坤和董宣君(2013)研究发现,行业竞争程度和成本粘性是负相关的。刘晋、赵丽萍(2015)后来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即市场竞争程度不同,企业的成本粘性不同。寡头市场的成本粘性明显要高于垄断竞争市场的成本粘性。
10.金融危机。
马永强和张泽南(2013)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金融危机的发生增强了国有控股企业的成本粘性,但弱化了非国有控股企业的粘性。江伟、涂柳媚(2014)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11.外部审计。
梁上坤、陈冬、胡晓莉(2015)认为,外部审计可以有效削弱成本粘性的影响。将外部审计师类型划分为国际四大、国内十大和国内非十大三类,利用2002—2010年数据研究得出结论:被国际四大审计公司的成本粘性显著较低。而国内十大和国内非十大审计的企业则不存在差异。
四、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
朱乃平、刘志梧(2009)认为,成本粘性会对企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成本粘性不论是过低还是过高,都会导致企业长期绩效降低。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维持合理适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另一方面,成本粘性有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企业在确定成本标准时考虑成本粘性,可以加强成本的计划与控制。Anderson等(2007)发现,成本粘性可以传递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信息,如果当期业务量下降,成本粘性的存在或增强说明管理者预测企业未来的会计盈余会增加。Weiss(2010)认为,成本粘性对于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具有影响,成本粘性越高,预测的准确性越低。苏捷、苏宁和周莉(2012)指出,可以把成本粘性纳入到管理层的考核体系里,因为在评价管理层时,不应该仅仅关注其给企业带来的盈利,也应该关注对企业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刘庆(2015)考虑了会计稳健性和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通常用会计收益与股票回报间不对称关系来表示,成本粘性使得会计稳健性更加明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成本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很少而且不够系统,研究领域只局限在个别范围,未来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没有相应的标准界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即不知道多大的成本费用粘性水平对于企业是合适。(2)国内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粘性研究时依赖的数据年限比较短,可能得出的结论不够准确。(3)在研究成本费用粘性时所用的概念太过宽泛。如研究营业成本粘性,包括的具体费用很多,并不是所有的费用都会产生粘性。现有的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更多地从客观因素着手研究成本粘性的原因,而不再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二是将成本粘性的研究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成本粘性。
参考文献
[1] 孙峥,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 (12):26-34.
[2] 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 (12):105-112.
[3]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
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11):58-65.[4] 万寿义,王红军.费用粘性成因的理论分析[J]. 湖南财
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4):83-86.
[5] 魏莉洁,肖康元.成本粘性研究:来自航运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交通财会,2014(4):66-70.
[6] 唐建荣,孔钰婷.新能源行业成本粘性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70-74.
[7] 陈宏明,黎紫红.管理者悲观预期与成本粘性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以电力业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5 (13):22-24.
[8] 刘萍,何巍.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运输成本粘性研究 [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8):6-10.
[9] 谢利人,王元建.保险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5-77.
[10] 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费用“粘性”研究:来自中央企业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9(1):40-46.
[11] 朱乃平,刘志梧. 成本粘性及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9(6):65-66.
[12] 苏捷,苏宁,周莉.成本费用粘性水平与管理层评价初探[J].会计之友,2012(29):24-26.
[13] 王娅婷,韩静.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4(19):18-20.
[14] 梁上坤.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约束与成本粘性[J].南开管理评论,2015(3):122-131.
[15] 马永强,张泽南.金融危机冲击、管理者盈余动机与成本费用粘性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3 (6):70-80.
[16] 江伟,胡玉明,吕喆.应计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5 (2):83-91.
[17] 张剑英,王姣.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5 (2):120-126.
[18] 王明虎,席彦群.产权治理、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费用粘性[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9):68-73.
[19] 潘颖静.基于费用粘性与公司治理、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相关政策性研究[J].经济研究,2013 (27):50.注:部分参考文献略